教学如水
教学如水——教师要有取之不尽的水量,要有冰清玉洁的水质,要有奔如泉涌的水源,要有色彩缤纷的水韵(教法)。这样才能在自己鲜活的一桶水中提炼出一杯水,教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滋暗长,生生不息。昔日,在传统教学的“就教材教教材”条件下,需要“教学如水”;今朝,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用教材教”,尤其需要“教学如水”。同时“水量、水质、水源、水韵”也是教师个体安身立命之本、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之基,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向纵深持续发展之源。
取之不尽的水量,就是教师要占有宽厚的知识量。冯友兰在给子女(教师)的信中说:“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好像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冯先生在教师占有知识量与教材知识量的对比上,把教师分为“多、一样多、少”三个档次。显然,只有第一档次的教师才具有驾驭教材、驾驭教学的知识“库存”和能量。另两个档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居高”就可能是“盛气凌人”,“浅出”就可能是“浮浅”,“通俗”就可能是“庸俗”,“简明”就可能是“简陋”,必然遭受教学之苦。教师拥有宽厚的知识量,才可能尽情地享受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游刃有余的教学之乐,从而陶醉于其中,幸福于其中---“教学就是我的生命在唱歌”。
冰清玉洁的水质,是指教师占有知识、经验的纯度。教师不仅要在教态、板书、教学语言、信息技术应用等“教学基本功比较过硬”,具备基本“师能”,还要通透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了解边缘学科、某些非边缘学科知识,成为以所教学科为中心的“杂而不乱”的“杂家”---形成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拥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能量”。“博大”才能“精深”,才能巧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才能在教学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同时,更要对自己的学识、经验通过已经形成的“反思性的学习习惯”和“反思性的教学习惯”进行淬炼、提纯。让“教学生命之歌”唱得清馨、纯正、浸人肺腑,让学生终生受用不尽。
奔如泉涌的水源,是指教师要走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不断更新、丰富、完善的持续发展之路。陶行知指出:“我们当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见:学习,终生学习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地为自己“充电”。“充电一次,放电一生”不但可取而且根本不可能,一位哲人曾说过“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只有成功地“充电一生”才能成功地“放电一生”,才能谱写成功的教育人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依据不断发展着的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在“带着问题精心读书”与“带着问题勤奋实践”的统一上持之以恒地给自己“充电”,就能获得奔流不息的“源头”,让“教学生命之歌”唱得精彩、成功、靓丽,让学生持续汲取鲜活的营养,茁壮成长。
色彩缤纷的水韵,是指教师要摒弃生硬呆板或随意无度的教法,形成富有韵律美的教学方法。仅以教师上课的“神”、“行”为例,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让师生都能“享受教学”的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教与学,那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要以慈祥、恬静、雍容、庄重、洒脱为上,以豪放、爽利、聪颖、敏捷为佳,从总体上看,则时有气吞山河之概,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动,时有寒塘映月之静,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当然,各学科各有特点,但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情趣盎然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很重要,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会学了,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生命之歌”源远流长地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