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63):干得好别人都有奖,老板自己不能享受享受吗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63)
李世民搞政变上台,憋着口气拼命地干。他又一贯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组建了一个很厉害的团队。短短几年时间,唐王朝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贞观四年(630年),对李世民来说是个收获的年份。对外,消灭最强大的东突厥汗国,恢复了中国一向的地区霸主地位。对内,经过几年的休生养息,人民生产生活基本得到了恢复。《资治通鉴》专门用了一段来描述这方面情况,先是说头两年其实状况并不太好,不是蝗灾就是水灾,粮价高涨、四处饥荒,老百姓颠沛流离的现象还挺严重。然后说好在李世民这届中央班子勤政爱民,通过几年的努力,'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路焉。’
古人评判'治世’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一吃饱饭,二少冤屈,三治安好。从这几个角度,李世民和他的团队可以说已经达标。
干到这个水平,你说一点不骄傲,那是不可能的。出这么多成绩,李世民成天奖这个奖那个,总有的时候会想:这里面功劳最大是我啊,我就不能有点什么奖励吗?
从这年开始,李世民虚心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就有那么点放松了。
最初的征兆,是修房子。
当初他带兵打下洛阳,参观完隋炀帝营建的东都宫殿,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他自己是贵族子弟,算见过世面的了,还是忍不住感叹:原来表叔家这么气派呀!当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表示和旧王朝一刀两断,同时也夹杂点迷信的因素,李世民下令把几座重要建筑拆的拆、烧的烧都毁掉了。这一点上,历代统治者里还算清朝好一点,明朝的宫殿一座没烧、原封不动接收过来,连大明门的牌匾都翻个个照样用上——你又烧又盖的,还不都是老百姓出钱。
贞观四年六月,李世民下令'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四月份才办的突厥受降仪式,六月份就下令在洛阳盖大楼了。
盖房子是古代谏官们第一个要管的事啊,这下门下省的同志们算是有事干了。王珪、魏征这些领导还没发话,一个叫张玄素的局长(给事中,正五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张玄素上了个报告,洋洋洒洒一大篇。从汉高祖刘邦说起,刘邦为什么从洛阳迁都长安?因为那地方不如关中重要。接着又谈时势:现在突厥投降,一大批难民还没整清楚,皇上急着去洛阳巡游,显然不合适啊。然后以当年隋炀帝盖房子为例,说为了运一根柱子,要在底下垫上铁制的轮毂,两千人一块推。走一两里路轮毂破损需要更换,只好另外安排几百人扛着铁毂跟随行动。折腾一天,不过走个二三十里,光一根柱子,就要花费数十万工时,何况整座宫殿!最后就开始挤兑李世民了:“皇上当年平定洛阳,那些奢侈的建筑都命人拆毁,这才十来年功夫又要重修,态度怎么变这么快呢?”报告最后一句最要命,简直指着皇上鼻子骂人:“且以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现在国家刚刚恢复元气,财力还比不上当年隋朝。一定要这么干的话,我看陛下还不如隋炀帝!
你说李世民读了这报告什么反应?
费这么大劲干这么多活,不说流芳百世吧,起码眼下总可以唱唱赞歌。没想到竟被比作天天批判的大反派隋炀帝。换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恐怕都要火冒三丈。
当然,李世民身份不同,要注意点形象。加上这两年时不时被王珪、魏征他们顶撞,脾气也磨掉不少。而且门下省这帮人,国家养他们干什么的?就是为了叫他们提意见。第二天,李世民把张玄素叫来,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跟桀、纣比比怎么样呢?”
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因为出道最早,这两个倒霉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排名最靠前的两个昏君。李世民这么提问,就属于赤裸裸的威胁了。
张玄素还真不含糊,当场答复:“如果坚持要干,那肯定和他们一样闹出乱子!”
古代谏官有个特权叫'言者无罪’,还有个说法是'风闻奏事’。允许他捕风捉影,说对了有功、说错了也不犯法。所以哪怕他再嚣张,一般公开的,皇上也不太敢拿他们怎么样。
李世民见张玄素没有退让的意思,叹了口气,说:“看来还是我想得不周到啊!”赏赐二百匹绢,给张玄素打发走了。
这次虽然按下怒火听了张玄素的,但李世民那个享受享受的心思并没有消失。第二年九月,先是在长安附近修了座行宫,然后又开始安排修洛阳宫殿。这次是戴冑反对,他当时兼着财政部长,说财政上有困难吃不消啊。后面的事就比较奇怪了:李世民嘴巴上把戴冑表扬一顿,可没多久还是安排人给建了,据说还堆山挖池、雕梁画栋,建得相当豪华奢侈。建就建了吧,李世民不知怎么的又忽然大怒,下令毁掉,并把主持修建的官员免职。
现在也不知道具体细节,但李世民那种又想享受、又怕影响形象的心理,已经是很明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