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连载37 尽善尽美的医道

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的医道

1997年,我在天津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经过一处道观,门口牌楼上两边刻着“德配天地,道法自然”。心里一动,但不知触动了什么。

那时,我在北京、天津两边跑,既要读书、写论文,还要上班,偶尔打打坐,常常学英语,心里急切切,前路茫茫然......忙得似乎连立锥之地也没有。

不见天地,不近自然、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在书本中找出路,在思维里辨真假,总是不接地气。心里虚,身体也虚。

虚了之后,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找“相”,有文化的相,有精明强干的相,有蛮力暴力的相,有大师相、修行相、处子相......或者以物质为寄托,买豪车,贷款撑房子......

慢慢的,感受开始麻木封闭,活泼泼的生命,就僵硬在这些个相里了。神僵硬了,然后气僵硬,身体当然就渐渐僵硬了。

形、气、神僵硬之后,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也就僵硬了。然后呢,就会强烈地认同、去推行一样东西,或者强烈地去反对一样东西,这就是一个偏执的状态。

在这个偏的状态下,一切层面的偏听偏信、妄作妄为都有可能。拿佛家的说法是“身口意”多有“贪嗔痴”之造作。

那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很多身体的不舒服、心理的不畅快、思绪的不清楚、关系的不情愿,于是找医生。

中医,其实是怎么让这个“形、气、神”偏的状态再回来。

回来了叫“中”或“和”,“常”或“平”。自己怎么回来呢?有没有不靠医生的办法?有的,什么东西让你感动?心动的时候,不要放过这个瞬间。

难过、尴尬、面红耳赤的时候,不要放过,不要马上去看电影、听音乐、找个哥们喝酒。这样就像刷屏一样,把“回心转意”的机会刷掉了。

每次这个“向回转,往内看”的机会来的时候,当下留意到,慢慢来体会。

所以治病不仅是吃药、扎针,也不仅是食疗、导引,不仅仅在这些具体的方法。

治病是调中和、调平常、调柔身心,你去体会这个人,他怎么看他自己,怎么看这个世界,他的生活怎么安排,常常跟哪些东西交流,跟哪些东西完全没有交流,他的居处环境、所思所想、学业职业,亲朋好友是什么样的。

在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大医习业》里,他谈到了高明的医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这是经典理论部分;“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这是历代高明医家的著述与医案。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这是旁通相术、风水、祝由、占卜......“如此乃得为大医”。

接着孙真人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医生看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像瞎子一样,举手便错。“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除了熟读经典,揣摩各家医理,专研细致,还需要博览群书。“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这也是古代学子的必修课。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三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孙思邈乃唐人,所以举出这三本汉代的史书。我们现在是天下一家的地球村,医生碰到的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国外来中国看中医、学中医的越来越多,要补的课就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了。如何用来者的语言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来表述中医的理趣,这是需要增加阅历、经验的功夫。

下面孙真人又推荐了一系列学习的内容:“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内典》就是佛法,释迦世尊49年所说的一切法;《庄》《老》就是《庄子》《老子》;“五行休王”,是五行学说在中医实践的应用,主要是用于预测判断病人的病势盛衰,生死预后。

“七耀天文”,又作“七曜”,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星象的运行变化与地球气候、人文政治、物产灾变和疾病健康的规律。《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原理由此而出。

以上这段《大医习业》,其实是孙思邈先生本人的学习成长经过。老先生是过来人,通晓经典,天文、地理、术数、丹道、佛法、祝由,乃至中医各科、采药、制剂、脉法......样样精通,最后还活了100多岁,所以后世尊为“药王”“孙真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千金方》。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放在天地这个大框架里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人事物候的变化、政治经济的起伏、疾病邪正的盛衰都由此而出,非人力主观臆设。

明白了这个出发点,就明白了为什么“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我们一直在陈述的“中和平常”不是以人类社会的认知和道德为标准的,这个标准在天地自然的规律。

这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个“法”,可以理解为效法,四个层次的效法,一圈包涵着一圈。

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不能妄作妄行的,所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知道这一点,方可谓“知天命”,才有乐天爱人的本来面目。这个知道,不是我们常常用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

中国古代文明的本质不同于现代科学,关键在于:更高和更细微的维度上,超越了纷繁复杂的表象世界,抵达本来。

拿医学来讲,传统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现代医学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发烧,我们都熟悉现代医学的思路,先在物质层面诊断出原因才可以治疗。

而这个原因,多倾向于从肉体层面来寻找,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经过相关的检测化验,如果发现有某种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就施与对应治疗手段;如果属于肿瘤、癌症晚期或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发热,就给予相关的综合性治疗。

很多时候,这样的对因对症治疗看起来是有效的。

于是,近百年来,我们现代人对于医学和疾病的认知也就确立在这里,渐渐形成一道坚实的围墙:世界终于此。

一切现象、观点与实践,如果超出或者不符合这一已知的围城,或者斥为“不科学”“非理性”,或者被直接拒绝为“不存在”。

在这道围墙之下,是厚厚的“混凝土”。这是我们多代因循教育认知的结果。

围墙之上,更有一层天网——互联网上日积月累的信息流,真假对错斡旋其中。在这个信息海中,大家还是会按照自己固有的认知习惯去取相应的那一瓢。

概念化的生存和思维习惯,遮蔽了明朗的天地、辽阔的星空。对既定认知的重复肯定和无意识接受,是互联网意识流的主体钢筋骨架,日益充实的互联网云储存正在时时刻刻地繁殖更新。

我们常常会赞叹近代科学的日新月异,文化的推陈出新,渐渐的,我们也就认为能够变的、更新的才是“先进的”。如果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延展,也许我们能慢慢理解,这些在观念上、文化上的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才是“不定”的。

..............................................................

《李辛的儿童健康22讲》在线收听

安装《今日头条》App,搜“李辛的儿童健康22讲”即可试听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

..............................................................

.......................................................

阅读2017年11月之前的文章

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

关于微信和QQ空间的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李辛的空间”,未经作者同意,请勿改动文章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