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再读:白术
整编:京城老半
微信:beijing7788123
日期:2021年02月06日
感悟:中医是一回古文化之旅,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有诗有远方。
白术作为汉药使用的起源的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议。《神农本草经》中的“术”没有明确说是苍术还是白术。后世有观点认为白术起源于陶弘景,根据是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首先提出“术”有两种的记载,如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就说:“术,《本经》无分别,陶弘景有赤白两种。近世乃有苍、白之分”。清张志聪认为是张仲景始分赤白两种,《本草崇原》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一般认为,明确提出“术”为白术是北宋校正医书局苏颂、林亿等人为了规范而倡导的,如苏颂《本草图经》“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林亿《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有载“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庶乎临用无惑矣”,这说明苏、林两人认为古代用的是白术,但当时社会上流行使用苍术,苏、林等人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所以在“术”前加了个白字以便于区分。不过,北宋庞安时在其《伤寒总病论》中提到:“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盖茅术也,而谓今之白术为吴术”。庞氏认为,前人所谓的白术是茅苍术发白者,这与陶弘景提到的“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矣,用时宜刮去之”情况一致。可见,从南朝到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苍白术还是混淆不清的。
直到北宋晚期,寇宗奭《本草衍义》中才首次明确将苍、白术从性味、功用上进行了的区别,“苍术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南宋陈自名《妇人大全良方》白术条:“拣白而肥者,方是浙术;瘦而皮黄色者,出幕阜山(江西术),力弱不堪用。油者去之。”说明当时所用的白术已经是江浙的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金元时期的李杲《汤液本草》中也确证“《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明代《本草蒙筌》中记载了白术的不同规格:“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民国赵橘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载:“苍术属于A. lancea Thunb. 及其数种之近缘植物或其变态;白术大抵属于A.ovata Thunb.之一种也。”从文献记载来看,真正将两种术区别开来是宋元时期才发生的事,自此之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白术从植物学、民族药用价值上得以独立发展起来。
现今,民间有“北参南术”、“十方九术”之说,白术被美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本草蒙筌》讲白术“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白术中所含挥发油和白术多糖可促进胃肠道蠕动,而白术内酯则起相反作用,所以白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也白术既可以治疗腹泻,又可用于便秘的奥妙所在。临床上理中汤类、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痛泻要方等都是常用的方剂。1978年北老中医魏龙骧先生提出:“治疗便秘,首推重用生白术,始克有济,乃治本之图。概以生白术为主药,少则50~100g,多则200~250g,取其升清降浊之意,不必通便而便自通”,也有人将之与《金匮要略》“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联想发挥。白术止汗,《神农本草经》“术”下明载“止汗”,这也是有学者认为白术源自《本经》的一个理由。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白术聚果糖、单糖和5-羟甲基糠醛、白术内酯类成分是其止汗的药效物质,但是关于白术止汗的现代研究报道较少。临床使用白术止汗最早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的记载,书中有应用白术、牡蛎等成分配伍而成的止汗方。玉屏风则是气虚自汗的一个典型代表方。有趣的是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言白术“有汗则止,无汗则发”,白术在汗证的治疗上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吗?关于白术发汗的文献少之又少,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白术有安胎的作用,被誉为“安胎圣药”。白术安胎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散方,白术、川芎、蜀椒、牡蛎。”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说:“产前安胎,白术、黄芩为妙药也”,这便是“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的由来。白术可以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提示白术在安胎方面确实有一定潜力。后世也有对此质疑者,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说“震亨称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也,去其湿热,其胎自安耳!”清代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则记载了他自己用芩、术误治的深刻教训:“余昔惑于丹溪之说,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内子患此,四年中连服五次皆堕。”由此可见白术安胎之用也是有一定条件的,造成流产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即便是熟谙伤寒的名家陈修园也未能把握精准。白术还有利水的作用,传统认为脾虚会造成水液代谢障碍,产生湿蕴甚至水肿等病症,白术可通过健脾与燥湿两条途径来对症治疗。有研究说白术健脾利水药效物质是以果聚糖为主要成分的粗糖组分和以白术内酯为主要成分的石油醚组分,燥湿利水的药效物质是以苍术酮和单贴及倍半萜类为主要成分的挥发油组分;也有研究讲白术水煎液可调控腹膜孔,从而实现消腹水作用。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本草学的发展历程尽管历史悠久,但无不包涵沧桑曲折。尽管我们崇尚秦汉时期那个比较接近实证的汉医药鼎盛时期,但是那个时期古人对于苍术、白术混淆不分也是不容改变、不容诡辩的客观事实。刻意夸大美化或者故意贬低抹黑都是不可取的两种极端态度,还原历史的真相,尊重历史本来的样子,才是对古人最大的尊敬。直到南朝时期,陶弘景才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苍术、白术有了首次区分的记载。结合《神农本草经》中的描述及历史背景,不乏有学者提出张仲景药用术为苍术的观点,这也是探究历史、尊重历史本来样子的一种态度。直至宋代校正医书局,以林亿为代表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规范起见,将“术”统一修订为“白术”,这才是我们今天见到《伤寒论》药用白术的根底原因。但是,却已经不再是其本来的面貌。并不否认的是,校正医书局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辉煌值得书写的浓墨一笔。宋元时期是白术清晰分列出来的一个关键时期,自此之后古人们更加不断的探究白术的药用价值。发展到今天就有了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安胎、止汗的药效总结。不过,故事并没有结束。不同炮制对白术的影响?不同产地白术之间的差距?不同配伍对白术功效的影响?饮片与免煎颗粒白术之间的功效对比?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更多的各学科研究人员来进行研究。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马克·奥勒留《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