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多图多版《玉蜻蜓·庵堂认母》赏析
越剧《玉蜻蜓-庵堂认母》实况(1996)竺小招 郑嘉琴前两天有个访谈节目,竺派传人孙静谈到了她对传承剧目的一些想法,比方说复排《三盖衣》《南冠草》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难度也是非常高。比如《三盖衣》需要幼功,《南冠草》呢,则主要是56喜洋洋,现在这戏还能不能演?如果可以,小编举双手双脚欢迎乐见了。除此之外,重点推荐两个,一个是《梁祝》,这个用不着多谈了。另外一个,则是《玉蜻蜓》。
孙静、杨凤英很多人会不觉得这是南越的传统戏,嗯,……三年前我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余生也晚,我很长时间内,除了听见过一段“天宽地阔路绵长”之外,没有见过南越上演、复排这个戏。我曾经写过一大篇《玉蜻蜓》,评弹写到越剧,也没碰南越,真的是不了解。也是亏了现在的媒体传播比较发达,这三年里才慢慢接触到一些。首先我发现竺小招演得比较多,但现存录像只有《庵堂认母》;然后这大抵还是竺小招的开蒙戏,最早她就是演这个戏来着,妆还是自己画的;跟着又看到了好多好多剧照,服装精美,舞台装置看着也非常不错,最关键这真是把南越老中青(曾经)一网打尽的一出戏啊。
从剧照看,这戏在八十年代早期上演时,和江苏省锡剧团《玉蜻蜓》的演法颇有相似。锡剧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青年演员,后面是王兰英和沈佩华两大名旦,徐元宰比较炮灰(过去的省锡特色…现在好一点,毕竟有周东亮…)。南京市越剧团的这出戏,同样也是分前后两截儿,不过,越剧的小生永远是重点……前面是由资深老演员出演重要角色,后面是,嗯,还是比较资深的老演员演几个母亲,而徐元宰由竺小招扮演。申贵生、前王志贞、后王志贞、前张雅云、后张雅云如走马灯换随时可能调换,徐元宰铁打不动(流水的江山……)。比方来看看下列剧照,差不多南越演员一网打尽。这么隆重的演员阵容,这么大的排场,原因只有一个:这戏经典啊!
竺小招
筱水招、夏雯君
夏雯君、张玉琴(张雅云)、何秋萍(芳兰)
张玉琴(张雅云)、陈露依(普禅)
赵时莺、苏玲
陈露依(张雅云)、陶琪(芳兰)、赵时莺
苏玲、赵时莺
陈露依(张雅云)、李萍(小徐元宰)、芳兰(陶琪)
陈菊芳、魏小梅
朱蔺、樊建萍
陈菊芳、朱蔺
水小燕、李萍
李萍、樊建萍、筱小招(芳兰)
朱蔺但随着时间推移,《玉蜻蜓》的上演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只有《庵堂认母》一折而已,而且据小编观察,一般也不是比较OK的演出形式……我能看到的录像,也只有《庵堂认母》。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段,1988年《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庵堂认母》艺术片,1996年南京越剧团四十周年团庆上面演出的《庵堂认母》实况片断。表演者都是竺小招和郑嘉琴。两个片断同而不同,都很精彩。越剧《玉蜻蜓-庵堂认母》艺术片(1988)竺小招 郑嘉琴1988年是竺小招进行的一个阶段性艺术小结。竺小招是个神奇的演员,她在戏迷的印象里,似乎从来没有飞扬灿烂的少年时光,但是又似乎从来没有度过青春期……瞧瞧这都快四十不惑了,脸上那胶原蛋白吹弹可破……化妆很精致,人也是在最美的时光,非常好,非常美,就象一朵盛开还带点点露珠的牡丹。——【唯一要吐槽的是,……这谁想的,大晚上黑踢麻塌的跑去庵堂找妈妈?】80年代末的作品,有80年代的特色,有些是很棒的,比如拍摄的细致。也有时代印记,比如,那时最热衷的反封建主题,最后那些竹排一个一个的倒,突破三规五戒的藩篱意象化明显。这不算过时,毕竟很多二十一世纪的戏,还在对“女儿不出二堂”表示气愤的谴责呢(但对观众来说,真的有些陈旧了哈,现在最火的是“人性”才对了吧?当然也可以反封建,但类似的词儿编得也太白了,起码我是认为,无论现代审美、思想意识的抨击方法,都有些太落伍了)。
1996年团庆是现场演出,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小编是个现场控,就没看到几场竺小招的现场录像,一直是很遗憾的。而这一场实况完全满足了我的控欲,真是好看,好听又好看。这时正在竺小招演出的黄金期,舞台经验和表演功力均臻成熟,惜乎声音方面有些小瑕疵,好象她又在咳嗽【我为什么要用“又”字……】,但是这完全不能挡住我热烈的喜欢。我喜欢这段,要超过1988年的那段。仔细看,两次表演,同一场戏,而且这场戏她可能演过几百上千遍【并没有很夸张,南越过去下乡演出,这出戏总在演的】,按理来说,表演模式和情感表达都差不多会固化了。但是88年和96年的表演明确表现出了区别。
曹玉珍、竺小招1988的徐元宰,是个非常单纯的少年郎,没有多少历世经验,一双眼睛纯情又无辜,只满心惆怅:妈妈在哪里?妈妈为什么不要我呢?我到哪里去找妈妈?少年如同刚刚长成的一枝秀草,异常舍不得泥土拥抱的芬芳,心底还留着最深处的眷恋,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亲情,一唱一吟,动作表情,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惆怅,寻不到根的迷茫。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少年,几乎还如一张白纸。简单,应该说也是戏曲中常见的徐元宰形象。反正他寻母,只要情真意切就够了。而在1996年,竺小招跳出了这个她曾经非常熟悉模式的舒适圈。第一段“天宽地阔地绵长”在这一折表演里删去了,很可惜,有一次听她自己的讲解颇值得玩味,她说徐元宰在这个时候,很迷茫但又带点小委屈。迷茫容易理解,天下之大凭着血书一个名字哪里去找母亲,当然迷茫。但委屈是什么?委屈是为什么会是“从小把儿抛出门”这样狠心的母亲?找是去找的,但是能没有怨吗?——参看今天的小孩子,妈妈可能有什么方面有所疏忽了还怨恨的立马扬言“老了我不养”。过去的少年心思纯良,认祖归宗理所当然的大事,但是,终归是人对不对,心里头当然会有委屈有不解。可是,一般情况下,都忽略了徐元宰这一点真正的人性化。越剧《庵堂认母》,乃至评弹,可以一场戏分作几十回书的很细致的评弹,都极少表现徐元宰的这个心理,所有的徐元宰都很单纯——从今天来看,那就是人设上有些单薄。
郑嘉琴、竺小招基于此向前跨越一大步的,是芳华《玉蜻蜓》,我知道这戏自有编导,但是我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说,我认为这戏,尤其是下半部分的“认母”,是有尹桂芳的意思在内,换言之可能是有了她,戏才改成这样。芳华《玉蜻蜓》下半部分和任何《玉蜻蜓》不同,徐元宰仍然很纯良,却也稍稍有一些叛逆,找妈妈是要找的,但是心理可能是这样的:“就算找到妈妈,我也先要说恨她!”“我要叫妈妈看看,你看我没有妈妈,我也很成功的!考试一百分!”徐元宰是不理解的,你从小把我给抛弃了,你还指望我100%不带杂质的爱你?所以少年一路认一路指桑骂槐,指着灰尘骂几声神马的,借题发挥得不得了,动不动就说“你是坏麻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会是尹桂芳的创见呢?唔……各位看官,推荐听一下尹桂芳《珍珠塔》就明白了,差不多所有的方卿都是带些儿别扭的火焰型小孩,气量和姑母不愧是一家子;但我家这位是君子,从头到脚的君子(……下半场有瑕疵,下半场考虑到观众接受度,她没咋改……),受了气的小哭包,哭到话都说不清,依然可以体谅别人,绝不把对姑母的意见随便就撒到表姐身上,555爱死了爱死了。所以,传统戏里出新花儿,她擅长的,《玉蜻蜓》又一次出现这样微微反叛了大众的情况,不是她要改,这样已经定型的传统戏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是认为,尹桂芳本人对于人生的感悟,更多影响到了剧本。——改是改的,可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不是新编戏,改得之“新”能叫你痛不欲生的。1996《庵堂认母》,是传统路子。和1988相比,戏词没有改变,唱腔没有改变,甚至表演也并没有大改,完全还是一个传统模式里的样板,但是,内核确乎有所改变了。不能说这里的徐元宰就有多少委屈,因为传统版的唱词根本没让有表现机会啊。但是,当徐元宰一出场,还是能感觉到和88年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徐元宰比上面最多只有16岁的徐元宰大了两岁,这里是绝对满18岁了。【一般而言,徐元宰在戏里有16岁和18岁之分,五十年代都是16岁,比方说,尹桂芳同志,就能比她小一倍年龄的李金凤理直气壮的唱道是“十六年来嘤嘤嘤”(唔,小编忘词儿了……),但在八十年代以后,因为时代关系,考虑到16岁差不多就还是个奶娃娃,一般都改作18岁。】
18岁,成人了。96版徐元宰较多88版,或者其他更多的徐元宰,一个最大不同点是:成熟。竺小招的身姿很漂亮,她人不高,所以在这方面确乎是非常注意的,很挺拔的感觉。完全看不出88版徐元宰那眼睛里的迷茫和无辜,看起来非常独立,有解元公的风采和(属于“我已是有地位了的”成功人士的)范儿,感情完全不外化。——已经经历过数次残酷科考并且脱颖而出,时文策论一把抓,这样的解元郎,固然还年轻,但不会太天真,更不会莽撞行事。一般来说,《庵堂认母》行动上的主动权在徐元宰这边,而相认的主动权则在志贞,因为徐元宰能掌握到的证据链非常不充分,这就变得非常难演,诚如所虑,天下志贞千千万,徐元宰如何来判定这一个志贞就是他的妈而不会闹成一场错认生母的笑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庵堂认母》有两种安排。第一种安排很简单,就是三师太和申大娘娘一直都是认识且关系紧密,徐元宰也认得,所以一旦得到血书,差不多就是直接谜底对上了谜面,眼都不眨就朝那去了。芳华《玉蜻蜓》就是这样的。徐元宰基本确认那位就是妈,你抛弃了我,今天还敢不认我,哼哼!气死了气死了!但这样安排,有两个很大的不妥之处,第一,是要没有人能解开申贵升那首血书,……越剧的血诗实在是很简单的,这都没人能解字谜,……除了徐元宰普天下都痴呆?评弹的血诗要复杂一点,但是那诗,我怎么瞧着尼玛徐元宰也是解不开的(不是深奥,而是省略太多……)。第二,志贞和张雅云相交十八年,对着她那口口声声的“姐姐”守口如瓶如此,……这志贞的“女表”气实在太足了(就问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怕不怕?反正我怕)……我大评弹这方面渲染更多,金大娘娘多次试探差点摸到边,被志贞不动声色引开【很可怕诶,都要去翻被窝勒!!!】这个志贞的“女表”气足得我目瞪口呆。
竺小招、陶琪不得不说,越剧比评弹温油,为了申贵升的渣,和志贞的“女表”,煞费苦心。对于前者,有芳华《玉蜻蜓》,把申张形容成“金玉良缘”翻版,只有媒妁没有爱情的捆绑婚姻。也有浙越版《玉蜻蜓》,把志贞改成申贵升教书先生的女儿,青梅竹马——这是有据可依的,我大评弹的志贞就是这个身份,但不是青梅竹马【是结合以后聊天聊到的啊喂原来我们还有师兄妹关系啊~】,我大评弹人设一向是弱项哈哈哈哈哈。对于后者,比如志贞之“女表”,咋办呢?没办法,只能让徐元宰茫茫人海摸瞎抓,“访遍了尼庵无其数,哪个尼姑是我娘”,不得不说,徐小同学的推理能力一定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铁一般的锻炼和实质性的飞跃。南越的《庵堂认母》,就是摸瞎抓。比较快就能找上门,这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毕竟在同城,徐小同学没有理由选择从外地尼庵开始跑,所以“眼前又是法华庵,有娘无娘权且进去探一回”,人就跟旅游式的就跑去敲门了。他注意到的第一反常现象就是……这位怎么就那么一惊一乍呢,开门闭门你啥意思啊?但是,这当然不成其为认母的依据之一。所以,二次开门,徐元宰带着点疑惑,带着点审视终于踏进了庵门,此时,他得知了眼前这个有着奇怪行为的女尼法号:志贞。难免心里就有了一点点波动。96版的徐元宰,在这里登场。
竺小招、陈露依等虽然心里有过波动,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灵魂来说,肯定还不足以使他在表面上也显出波动。所以这会儿他还有心思看佛殿悠笃笃点评一番。【顺便说,南越版《玉蜻蜓》和省锡版《玉蜻蜓》真的很有渊源啊,这里开头,“绿炬朱栏琉璃殿,香烟飘渺似云间”,词儿是一毛一样啊,一毛一样。】徐元宰和志贞不认识,就是陌路人,所以,他对她是礼数周全中带着一点点矜持,这点矜持就是一个成熟之人与一个陌生人的距离感。我常见到一些《庵堂认母》,两个不认识,然而一开始就太热络了,徐元宰简直从志贞关门就认定了这是他妈,这不太妥当,也太简单,没有层次感。“观音太士请听真,下跪元宰寻母人。”——应该是徐元宰跑到每个尼姑庵必须的开场白,直接把来意说出来,没有相关人,那么这是许的一个愿;如果有敏感的人,听到这一句突如其来,可能会有一点表情变化。在茫茫人海里抓一个线头有多难?所以是必须非常冷静的人,才可以寻找到进一步的契机。他平淡如常回答着志贞的探问,却带着一双审视的眼睛。剧情在推进,徐元宰的疑惑也在一点一点加深。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失态,从这时,徐元宰就开始了一步深似一步的探问,每一次借题发挥,都附带小陷阱。【妹纸们,和徐解元谈恋爱要当心!智商不够我好难嘤嘤嘤~~】这里有段表演,提请感兴趣的朋友重点看一看:顺手拾起小松子,握松子,丢松子,一系列拟真化表演非常出色,与之相比再看1988版,还没有这样细节完备。《庵堂认母》所以是典型的传统戏,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它的拟真化表演非常突出,拜观音,指长明,数罗汉,一重又一重的殿宇,舞堂上很难把这一一呈现出来,都需要依靠演员表演把它们表现出来,南越的竹子松子还有荷萍等比喻似乎在其他剧团里很少见(荷萍有),实无如有,都靠演。这从一开始两人出场进大雄宝殿就很明显了。芳华版《庵堂认母》,多了对于徐元宰人性的开发,但也同时多了很多新编戏的特点,丢掉一些传统程式。两全很难。这场戏里,两人的信息不对称,徐元宰只知道,他要找一个名叫志贞的尼姑妈,而志贞虽则乍然面对了一个陌生人,但她掌握得无疑更多,长相、年龄、身世、寻母(拜佛的缘由),四大要素。但是,她在地位上是弱势的,仍旧不敢确定。而元宰作为信息缺失方,一直比较冷静,观察,试探,志贞外化的表现,一一都收在眼里,情绪开始有了比较剧烈的波动。长眉罗汉那里,我觉得有可能是真哭了,“眼前若有母亲在,请她快快认儿身。”二十分钟看似很平的戏,居然一下子就真哭了我很吃惊呐~【那会儿的观众是不是更可贵些,一句高音——也不是太高,鼓掌了哈,我觉得情感到位也带了一半的掌吧】真的是很伤心,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狠心抛弃儿子的母亲?她可能就在那里,她还不认我,我想认她,我又委屈,不高兴认她。在谨慎又周密的推理之下,元宰比志贞反而更早确定了可能的事实,松子那边还不敢造次示人的血书,到了送子娘娘那里,终于一句句念出来,便似一道闪电,照亮了昏暗的殿宇,霎时唤醒了混昧不清的心境与理智。唔……就演到这……
(左起)张玉琴、竺小招、陈露依非常精彩,在常见套路中演出了层层推进的丰富脉络。没有剧烈的感情波动,没有大肆张扬,但也很自然的慢慢的就把观众的感情引进去了。【还是要吐个槽:竺小招同学的小生真的很软啊,从头跪到底……嗯,她有没有一部戏的小生是不跪的……又软又萌。嘻嘻嘻嘻。】以上,真的是一出很好的戏,还可以是又棒又美的群像戏。希望南京市越剧团能够重排复演。【小招同学演后志贞就好了。嘻嘻嘻嘻。】
(右起)竺小招、李萍【请康康老姨母的笑~终于把儿纸演成了妈~】一个剧团的成熟与否,在于今天的中坚力量,也在于对自身历史的回顾和重视,不要再让历史中断。我们看到,比方说浙江,其实一直都没有中止过浙版《孔雀东南飞》、陈佩卿唱腔的传承,过去有夏赛丽,现在有张琳。还有浙版《玉蜻蜓》,方雪雯等也是一直都有传袭的。希望南越珍视自己,重视自己,做好自己,不断进步,永远进步。你们自己的《碧玉簪》,你们自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你们自己的《玉蜻蜓》。更多|MORE——视频|越剧电影《柳毅传书》(1962)竺水招《柳毅传书》电影 水袖剪辑 故梦'视频|越剧《碧玉簪-三盖衣》现场实况(2002)视频|越剧《碧玉簪-送凤冠》现场实况(2002)视频|越剧《莫愁女-游湖》现场实况(2002)视频|越剧《梁祝-楼台会》现场实况(2002)每周一曲|竺小招《碧玉簪-三盖衣》卡拉OK每周一曲|竺小招《梨园天子-连日上朝》卡拉OK每周一曲|竺小招《庵堂认母》选段 卡拉OK每周一曲|竺小招《秀才遇仙记》选段 卡拉OK(一点点惊喜)每周一曲|竺小招 陶琪《莫愁女-伴读》卡拉OK(附实况)每周一曲|竺小招 陶琪《柳毅传书-湖滨惜别》卡拉OK每周一曲|竺小招 陶琪《柳毅传书-湖滨惜别》卡拉OK(应为借花献佛)视频|越剧《柳毅传书》片断欣赏:竺水招、竺小招、孙静视频|越剧《柳毅传书-龙宫》欣赏(2):孙静&王君安视频|红彤彤!竺小招《江姐-绣红旗》晚会版(2010)竺音清响 | zhuyi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