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一日_散文在线

时间:2015-07-31 07:39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喻清 

        

  (一)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远行,这是一次打起背包说走就走的远行,目的地: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九嶷山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所作的光辉诗篇《答友人》描绘的地方,那里留有我三十年前在九嶷山学院求学三年的青葱记忆

  2014年5月1日,东莞天气晴朗。早上七时半,我赶到横沥客运站,乘坐开往湖南宁远县的班车。大巴经广东清远、连县和湖南蓝山,下午5时许到达宁远县城。考虑到五一假期短,便急匆匆赶到位于宁远老城区一个叫水市的停车场,乘坐开往九嶷山的班车,计划到山里夜宿。司机是个中年汉子,热情豪爽,看我背着背包,问我这么晚了还到山里去玩?我点头,笑了笑。

  从宁远县城到九嶷山31公里,过去坑坑洼洼的山路已变成两车道的水泥路,班车一路走得十分平稳,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九嶷山求学三年,这条路一次次走过。我搜寻着留存在脑海那三十年前的记忆,那怕是一树一石、一山一峰、一水一村,都会让我感到快慰,但曾经熟悉的风景现变得完全陌生了。

  傍晚,班车到达九嶷山舜源峰下。扑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舜帝陵(舜庙)和绿树掩映的庙前广场。记忆里的那一条条蜿蜒的小路、那一座座灰色的民居、那一片片绿色的农田都如云烟般集体消失了。只有那古木参天的舜源峰和娥皇、女英峰依旧守候着这亘古之地,与茂林修竹为伍,与清风流云为伴。看着眼前物换人非,心情颇感复杂,免不了生出一番感慨!

  久违了,九嶷山!没有相约,只有相望;没有执手,只有恋念。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不是南山下的采菊人,也不是寒江上的独钓客,更不是坐看云卷云舒的参禅者,我愿是一个满脸风尘的归来者。铅华洗尽,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走过玉带桥,穿过仪门、神道,来到了舜帝陵前。公园工作人员已全部下班,整个园区变得宁静。遥拜舜帝之后,我从舜帝广场东走到西,又从广场南走到北,寻找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青春记忆。暮色里,我看到了庙内那几棵古枫,顿觉心头一热。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舜庙曾是我们的校园,那树下曾是我们的课堂,舜庙内外飘荡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古枫见证九嶷山学院的学子留下的青春足迹。它那经霜飘落的叶片,曾为我拾起收藏!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让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又仿佛在我的耳旁响起。在九嶷山求学那几年,我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学习生活在九嶷山的舜源峰下、舜帝庙里,耳濡目染着舜文化成长

  在舜陵仪门旁独坐了一会,一时兴起,便去寻访黄家大院。该院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民初,永州府以挑担缝衣为业的黄金宝,辗转来到了九嶷山,为这方洞天福地所吸引,便倾其所有,于舜陵之旁置地建房,举家迁居于此,迄今已历五世。这便是黄家大院的由来。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当年,同乡学友符琳曾在此院租住,我常于傍晚沐浴着悠悠清风,走过田野小路,到这里找他聊天、听歌。依稀还记得他那部旧式录音机一次又一次地播放着流行歌曲《望星空》和《十五的月亮》的情景。

  三十年过去,黄家大院所在的山脚已建起了一幢幢几层高的楼房,我从前面新建的水昵路走来走去,竟看不到黄家大院的影子。这里已变成一处新的住宅小区,新建的一幢幢楼房遮挡了黄家大院,也遮挡了我的视线。夜幕四合,周围寂静,不见行人。我只好往回走,一阵怅然。

  已是晚8时多了,想起明天的行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到舜帝广场前的商业街一酒店吃了晚饭,随后费尽周折才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山里风冷,一夜无语。

  (二)

  早六时,我背起背包,走出位于娥皇峰下的招待所,先到母校九嶷山学院参观,然后再按既定的路线游览,寻觅三十年前我的生活轨迹和那方心中的风景。

  放眼望,九嶷山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旅馆前的街上已有几家饮食店、商店开门营业,街上已看到一些行人。我沿街朝着九嶷山学院的方向踽踽独行,行至街东面尽头拐弯处,是一条两车道通往学院的水泥路,我举着相机对着远处的舜源峰和舜帝陵拍摄时,看到一路过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忙叫他帮忙给我拍了几张。来到九嶷山,镜头里要留下自己的影子,以示“到此一游”。

  舜源峰右侧,是九嶷山学院现所在地。继续走了十多分钟,便看到了学院大门。校大门和教学楼为仿古建筑,白墙灰瓦,飞檐凌空,看上去清新又古朴。院名“九嶷山学院”五字,为萧克将军生前所题,其曾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于1981年创办该院。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该院学习,2万多名学子毕业后在全国400多个县、市工作。

  早安!可爱的母校,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早晨,轻轻的,我来了!

  当年开学典礼仍历历在目。乐天宇院长慷慨陈词:“如果谁是为了一张文凭,为将来的工资待遇来学,我劝他今天就离开这里。”他还说:“这里没有'铁饭碗’,……只有培养有真才实学之人,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知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恐英雄无用武之地么?”我记起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时看到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想当初,一批批热血青年,抱着军事救国的理想,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先锋,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正是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九嶷山学院,追寻自已的梦想,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校友王胜旺曾撰文记述当年学院创办初期的情景:“几间破庙,简易修缮,就成了学院的办公室、教室和寝室;教室不够,操场、空地上,支起一块黑板就上课;没有课桌板凳,同学们自带一张小板凳,一本讲义夹,室内室外都是课堂;没有学生寝室,就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用木桩、木板钉成大通铺,几十个人就这样挤在一起;晚自习没有电灯,同学们就自己买来煤油灯,在灯光昏暗、蚊虫叮咬的陪伴下,挑灯夜读……由此,“板凳大学”、“油灯大学”等,就成了九嶷山学院的代名词。”

  乐天宇院长在课堂上告诫学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徳润心,富润屋。他说,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没有气节,没有骨格,没有品德,不作修身工作的人,谈得上爱国吗?修身有三方面的内容:德、智、体,关键在德。没有德,学问再高也是无用的!立德是一辈子的事,无道德之人,学问越高对社会伤害会越大。人要有嫉恶如仇的精神,不要学老好、玩滑头,善恶不分、和稀泥。他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走,我们要探索,不能什么都学外国的。外国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不能学!培养你们是要立大志、做大事,是为了中国、为了世界。中国多几个人才不好吗?我老是说,你们当中能出一两个毛泽东式的人物就好了,我们不要“纸文凭”……

  在乐天宇院长的心中,九疑山舜帝陵、毛泽东《答友人》诗、九疑山学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优秀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浪漫的革命情怀、润物细无声的高等教育学府,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它培育着有传统道德教养,又有革命理想的现代化人才,这些就是他崇高的追求!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九嶷山学院光环退尽,繁华不再,但九疑山学院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让每个学子受益终生。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永州市政府,同意在原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时光会将记忆慢慢风化,希望随梦想且行且舞。九嶷之光,一路照亮了我们的双眸。感谢乐天宇院长,感谢母校九嶷山学院,给了九嶷山学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

  我久久地站在学院的大门前,回想着在此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感到如流水的时光过得真快。三十年啊,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我已从青年进入中年。往事并不如烟,征程仍然漫长。此以诗记述自己的心境:“九疑高耸沐春风,古树鲜花绿映红。潇水河边思乐老,舜源峰下觅旧踪。征程漫漫怀宜壮,学子莘莘志自雄。往事悠悠情永驻,常将拙句啸晴空。”

  (三)

  从九嶷山学院出来,穿过舜帝广场,我沿着舜源峰左侧的道路,开始向鲁观洞进发。此时是早上七时,已有当地村民挑着或用摩托车运来小食品或用品,往舜帝陵赶来摆卖。九嶷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让附近村民从中受益。这几天是五一假期,想必他们为了生意而早来找个摆摊好地方。

  从舜帝陵到鲁观洞,全程约四公里,要翻过两座山。三十年前,这里全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山道,现已取弯拉直,变得平坦。到了第一个山口,是一个岔路,往前通往紫霞岩,往上通往鲁观洞。我止足往山上观望,九嶷山大酒店就在山坳深处。昨晚找宿处时,我曾向一饭店老板打听该酒店的位置,得知该酒店已客满而作罢。

  沿着通往鲁观洞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一小青年就在前面,便赶上前去与他搭讪,他说名叫李文杰,是宁远二中的学生,从宁远县城一早前来九嶷山游览。我说正好结伴同行,先到鲁观洞,再经九嶷山水电站、玉琯岩、永福寺、紫霞岩返回舜帝庙,既能观看沿途美丽风光,又可游览这些景点,他听我一说,欣然同意和我同行。

  一路我俩走走停停,观赏风景。他虽是宁远人,但第一次来九嶷山,对九嶷山知之甚少,我成了他的向导,并不时向他介绍九嶷山的人文景观、掌故。我对文杰谈说起不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告诉他《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毛泽东的“友人”之一就是九嶷山人乐天宇。我还对他说,“九嶷山”的正确写法应为“九疑山”,《九疑山图志》说得清清楚楚:“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古人在山上的各种石刻也都是“九疑”。毛泽东却硬要加个“山字头”。受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的影响,“九疑山”就成了“九嶷山”。此后有关“九疑山”的文字写作了“九嶷山”。

  到了山腰,我寻找路旁那棵熟悉的桂花树,此树已不见踪影,心里不免怅然若失。这里被推平成了一块平地,似要建什么建筑物。当年在九嶷山求学,常于周日从舜庙步行到鲁观洞的墟上购买生活物品或到邮电所办事,返回时常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头上,闻着桂花散发出的清香,沐着清清山风,久久也舍不得离开。学兄周爱文在《我们的九嶷山》这本120万字的书里,记述有从鲁观洞回来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的细节。谁知今日重游,桂花树只能重现在我的梦境!

  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这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树身苍劲的野生桂花树身影。一年四季,它始终不改它的初衷和追求:春天,它悄悄换叶,不去争春;夏天,它浓荫遮日,招来阵阵清风;秋天,它吐蕊扬花,送来缕缕芬芳;冬天,它绿叶扶疏,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人间谁是最香浓?桂花树,桂花树!你曾是我梦境里的一首难忘的歌!

  翻越了第一座山,走过山下的村庄和田野,我和文杰又翻越第二座山。这段路景物依旧,那溪流,那石径,那田野,那绿树,那民房,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三十年前,我一次次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串串青春的脚印和笑语。

  (四)

  翻过第二座山,穿过山脚下一山村,便看到九嶷河畔的鲁观洞了。鲁观洞不称乡不称镇,却是内陆小镇的规模,曾是方圆几十里山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三十年前,这里的居民聚居在九嶷河对岸的群山脚下,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泥大桥连结着两岸。如今,两岸新楼幢幢,商店林立,成行成市,别有洞天。

  鲁观洞为九嶷山瑶族乡所辖。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长约三公里宽、两公里的盆地。正是墟日,沿河边伸展的大街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均可见出售,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长达约五、六十米的大桥,成了商贩卖衣服之地。不时可看到身着瑶族特色服饰的瑶民从街上走过。

  我和文杰站在桥头,看着逶迤而来的九嶷河,我一时想起三十年前位于桥头旁的那家小食馆和那位面容姣好、质朴和善的老板娘。当年我和同学来此办事,常在这家小食馆进餐。那家小食馆的位置,现被新楼房所代替。走下桥来,我想寻找位于小巷里的那间小小的鲁观邮电所,但多寻无果,估计已拆除了。当年,我和同学每月都来该所领取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或生活物品。该所那位待人和善的师傅,早就退休了吧?

  鲁观洞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宛如走出深闺的女子,灿然一笑百媚生!

  前几年,曾在网上看到九嶷河鲁观河段漂流项目招商。该河段系潇水的源头,可漂流的河段全长10公里,河段宽,水流湍急,落差大,滩潭交错,河两岸地势险峻,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水质清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短、平、快的旅游项目,至今仍未见有眉目,实为可惜。

  我对鲁观洞这个地名来了兴趣。九嶷山瑶族乡不少地名就很特别,什么嶷山头、向阳头、大地坪、牛头江、盘洞口、别江口、上文武、三亩田、王奇生、童子坪、桐木坪等等。而鲁观洞这个地名既怪且奇。后经询问当地网友得知,鲁观洞之名源于这里有一个“鲁女观”。旧志载:九嶷女冠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上,成仙飞天,后人筑观奉祀。《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这样记述:“鲁妙典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无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

  道观四周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观前有桃花台,其上有仙坛。登临可远眺九嶷群峰。唐元结有诗云:“九嶷第二峰,其上有仙坛。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观,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解放初道观犹存。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现在已经观毁人去,不复存在。想不到,鲁观洞这个地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那个女子,因“羽化”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鲁女峰就在鲁观洞东面不远处,是一座在田野独立突兀的小山峰。山下住着几十户人家,因村民为孙姓,当地人称该山为“孙家石山”。远望山体郁郁葱葱,是传说中鲁女居过的地方。

  鲁观洞前方,有三座相连的青山,远望像天地间一个巨大的“山”字,又宛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在笔架山一山坳中,住着数户人家。三十年前,我和乡友符林曾于星期天从舜源峰下步行到此村,探访从雷州远嫁于此的一位女老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情窦初开的她跟着一位退伍归乡的九嶷山人,来到这里。当年我与她谈了什么,现已记不起。她儿子当年在九嶷山瑶族乡民族中学任老师,现过得可好吧?

  鲁观洞有青山绿水,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泥公路通往三十公里外的县城宁远。说这里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依山临水而居,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算是人生一绝美风景了!

  (五)

  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在鲁观洞过多逗留。准备上路时,我看到街边一瑶族妇女摆卖新鲜的橙子,一问是从自家果树新摘下来的,售价3元一斤,便购了两斤分与文杰尝鲜。此果酸甜适度,味道确实不错。我尝着橙果的当儿有点纳闷:五月不是橙果成熟季节,山里人也学会了种植反季节水果?

  鲁观洞通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的山路已改建为两车道水泥路。路道虽曲折,但路面平坦。我和文杰沿着这条水泥路往前走。一路可见到三三两两前来赶集的山民。山里人把赶集说是“赶闹子”,意指墟日人多,热闹,听来挺生动、鲜活。不时有两轮、三轮摩托车从路上驶过。三轮摩托车在广东称为“三脚鸡”或“三叉戟”,后厢可坐六、七人,成了这里山民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前来赶集的山民就是坐着这种三轮摩托车往返。车费按路程远近收取,大多为几元。

  沿公路徒步前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路途远了些,我边走边搜寻三十年前两次走过的小道,由于近年来道路改变,一时难于辩认。看到路旁的村口有几个正在搬砖块建新房的山民,我便走过去打听通往水电站、玉琯岩的公路有多长。他们回答说往前走远着呢!为抄近路,我叫文杰跟上,凭着过去的印象,走下公路,沿前面溪畔的道路前行。小溪两旁长有不少皂角、乌桕、枫杨、红枫等百年古树,生机勃勃。十多分钟后,我看到了溪边那片熟悉的竹林,心里一阵欣喜。我对文杰说,我们走对路了,我三十年前曾两次从这里走过。

  绿树、篁林、清流、鹅卵石组成了这里殊美的风景。我们边欣赏这里的风景,边寻找水浅的地方过溪去。在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后,我对文杰说,我们脱鞋过溪吧,来了就该亲亲这溪水。古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九嶷山之水亲密接触,也算是此行赏心乐事。溪水清冽,淙淙流淌,似在弹唱着一支欢乐而古老的歌谣。我们提着鞋子,赤脚踩着鹅卵石,一步步地涉过清流,到了对岸。在岸边,我蹲下掬一捧清流洗了把脸,并喝了几口,一种清新的感觉从全身散发开来。

  上了溪岸,面前是一大片绿色的田野,我们踩着狭窄的田基前行。看到前面有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大叔独自在田里挥镰收割油菜籽,我走过去把相机镜头对准他,说我要拍照啊,大叔您不介意吧?大叔一听,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望着我们露着微笑。我趁机把大叔拍进了镜头。

  我们往前又走了一段路,一大片单株生长、近一米高的绿色作物展现在面前。文杰问我是何物,我说不认识。我对文杰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植物,山里人在这么好的农田里大面积种植这种植物,一定是经济效益高。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子在菜地喷洒农药,我远远向他打招呼,问他这是什么植物。他告诉我们这是百合

  百合?我一听,有点惊奇。过去我曾读了作家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这篇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以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数十年来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在我的心中,是一种圣洁之花,象征着纯洁、贞洁和天真无邪。它还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等。

  南北朝时,梁宣帝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赞美百合花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到了宋代,喜欢百合花的人就更多了,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诗:“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可见,百合花的美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百合花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鲜花,尤其是在我国倍受青睐。近年来,百合成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草本药食兼用植物。想不到,我今天在九嶷山如此近距离看到了百合花的真面目,可惜来的不是时候,还没到百合花开的时节。花开的时候,这里该是何等壮观、瑰丽的景象?

  (六)

  穿过长满百合的田野,走近一山脚下,便是紫荆村。沿绕山而来的公路向前走十五分钟,便到了九嶷山水电站。水电站的办公楼掩映在绿林中,分外幽静。据介绍,该水电站于1979年建成,是宁远县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当时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7250千瓦。

  从山前流过的紫荆河水湍流急,浪花飞迸,哗哗作响。河旁,青山耸立,壁立千仞,极为险峻。文杰拿着手机,对着这里的山水一阵狂拍。我也从包里取出相机,把镜头对准了这里的山体、河水和绿林……

  水电站大门正对面耸立着半边峰,山体上半部裸露,呈赤色。此山只有半边,山崖陡峭,似被利器劈开,在群山中显得特别“另类”。当地人对此山有个说法:九嶷山的山峰有“万山朝九嶷”的特征,唯独这座山峰不朝向九嶷山,对舜帝不敬,所以让雷公把它劈掉一半。天地造物,鬼斧神工,本来无罪,但也有如此倒霉的山峰,无端背上千古骂名。

  山峰是景,山峰也是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山的民族,中国人对山似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九嶷山与舜帝既然紧密联系,那么发挥一下想象,编一个传说,拿这半边山来开涮一下,更能显出九嶷山的神奇与异彩。看来,我们的先人为塑造舜帝的伟大形象,是花了不少心思。山还是山,但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所谓高手在民间,创作故事的高手就在民间呢!九嶷山就是一座民间故事宝库。半边山的传说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谁让你心不诚,动了歪心思?我只能对半边山说一声:活该!古语云:心诚则灵。用心专一,恭敬于事,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文杰对半边山的景色兴趣颇浓,但不知他读懂了半边山的传说没有。他对我说,这山好看呀,多照几张吧!我把相机镜头对准他,以半边山为背景,给他照了两张。随后,我把相机递给他,叫他给我照了。我对他说,你把QQ号留给我,我回东莞后把今天的图片发给你。

  从九嶷山水电站到玉琯岩,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望远方山脉,山色如娥,连绵不绝,与山下阡陌、村庄、绿水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迷人的水彩画。风悠悠地从山间吹来,群山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显得更加色彩斑澜、绚丽多彩!山脚下的村庄,就像在画图里。我对文杰说,这是一条绝佳的山水风景线,只有徒步的人才能品得此中味。

  宋代画家郭熙对山有很形象的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无论是春夏秋冬,总然是美好的。但我还是独爱春山,春山清新妩媚,又富有生机。因为山的魅力,消极避世者总期待“种得春风二顷田,远离红尘万丈波”的生活,虽然只是纯美的想象,但它却承载者数千年无数名人墨客沉重的心灵寄托。爱山爱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

  我和文杰走着,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拍摄风景,胸中律动着远离烦嚣、远离浮华的欢快。一处风景,描绘出一段心路;一脉心语,勾勒出一片情怀。九嶷的山既豪迈,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山的万千形态和气象,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上午十一时半,我们到达九嶷洞村委会新建的小楼前。从山坡上向北望去,山下是方圆几公里的盆地,对面的山麓有排列有序的一组庙宇,有一尊巨佛端坐佛龛,几里开外就可看见。文杰问我是什么建筑,我说是永福寺。永福寺始建于公元47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晚清以来,历经战乱,庙宇倾败,仅存遗址。现在的永福寺为近年重建。距离永福寺约一里之遥的小山包,是玉琯岩。远望玉琯岩山,恰似一块翡翠镶嵌在碧玉盘中,故又称“天下第一盆景”。我和文杰走下公路,穿过田野,走过一条石桥,向玉琯岩走去。

  (七)

  玉琯岩是平畴间突兀的一座玲珑小山,玉琯岩前面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两处门票售价分别为30元。我对文杰说,来九嶷山,玉琯岩不可不看。玉琯岩入口有一保安把守,我说就一个小山包,也要30元门票啊!那位保安听了说,你两人可买通票,30元。我一听,感到有点意外:一张票30元两人共用,超值了吧?

  购票时,文杰说,我出10元吧!我说不用,你这15元我来出。我把他递过来的10元钱挡回。此时已是上午十一时,太阳猛烈,我把门票交他拿着,一起游览玉琯岩去。虽是五一假期,但到玉琯岩和舜庙遗址博物馆游览人的人少,游客大多为一日游,他们首选的景点是舜陵、舜源峰公园和紫霞岩。进入玉琯岩内,我感到惊奇:游客只有我和文杰两人。

  玉琯岩的山上怪石林立,佳木葱笼,远远看去,活脱脱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盆景。三十年前,我和同学曾来过两次,虽对此山已感到无什么新奇,但既然来了,还是想在玉琯岩正前方的“九疑山”碑刻旁留个影。“九疑山”碑刻,笔力遒劲,金钩铁划,是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外交家方信儒所书。三字平均高度为1.2米,且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但令人费解的是,“疑”字中“矢”少了上面的一撇。当地村民对此就有多种说法。一说舜帝葬于九疑山是上天的旨意,世人不用怀疑;二说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少此一笔喻意国土不完整,同一时期所建的岳庙,所书的“精忠报国”中的“国”字少一点,也是这个道理;三说这样写是为了三个字的笔划结构均匀,少一撇是讲究三字布局的完美;四说当时这三个字是方信儒请当地石匠雕刻,要求每笔可盛15升米,并以此米为酬劳,结果方少给了石匠15升米,石匠于是就少刻了一笔。究竟那种说法确切,后人无法考证。

  在“九疑山”碑刻左侧,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它是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的。其铭文是:“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能角肤合,兴布建云。明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桢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大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嶷,解体而升,登此崖嵬,托灵神仙。”在玉琯岩右侧的石壁上,有一块保存完好,目前在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字体小若蝇头,在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娥英二妃怀古》、《九疑山怀古》、《紫霞洞怀古》四首诗。

  我在“九疑山”碑刻旁留影后,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小憩。几个四到七、八岁的村童随着一阵笑声从山后走了过来,围在我身边,好奇地打量着我。我问他们到哪玩了,他们说刚从山上下来,还说山上建有一亭,有空心树。村童所说的亭子是近年建的,而山顶那棵空心树是黄柳芽树,树心已空,其内能容四、五人。文杰一听,提议沿石径上山一看。我对文杰说,我以前到过这山上,不想再上了,你自己上去游览吧!玉琯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遍布莲花、龙头、龟、牛状的嶙峋怪石,石上难见泥土。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石头山,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也算自然一奇观。

  离开玉琯岩,走了一百来米,就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该馆为仿古建筑,颇有特色。馆内除展出大量图片处,还展出了一些2004年挖掘宋代舜庙遗址出土的实物。

  (八)

  从宋代舜庙遗址博物馆出来,文杰问我往哪走。我指了指前面的公路和群山说,我们沿公路经永福寺、马蹄石、紫霞岩景点走,即可回到舜源峰下。因时近中午了,我们顶着烈日,加快了脚步。从早上到现在,九嶷山的天气出奇的好。

  沿着公路走了十五分钟,有一分路通往对面山腰上的永福寺。永福寺是南齐时(公元479年)由皇帝敕建,以护卫舜陵。原名为无为寺,又名报恩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永福寺香火不绝,僧众三百,是一座与杭州灵隐寺齐名的国家级庙宇。晚清以来,历经战乱,庙宇倾败,仅存遗址。重建的永福寺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九嶷山地貌时,曾路过该寺,作了考察。

  永福寺山门前面稀稀落落停着几辆车子,看不到什么游人。说实在的,这样的一处当今人造景观,已没内涵,徒有其表,我已无心进寺游览。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片天,但寺庙已不是那座寺庙,砖瓦已不是那砖瓦,我倒是乐于从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的“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犹伟,已犁为田”的文字,品味永福寺的历史沧桑。据说此寺为商人投资所建,投资者们的动机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热衷?还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背后隐含的可是现代人的浮华与功利?这年代,“假作真时真亦假”,个中原因,真的说不清、道不明。

  我和文杰停下脚步,站在公路边望了一下山上的永福寺,权当小憩。在路口摆卖小食品的村民拿出煮熟的红薯向我们兜卖。我看一妇女的篮子里有少许鸡蛋大的红心薯,便随口问多少钱一斤。谁知她说不论斤,是论个,每个一元钱,让我瞬间石化。我笑了笑:真是开眼界了,一个不足一两重的红心薯要价一元钱,比鸡蛋还贵。她看我没购买的意思,便说很好吃呀,你吃了就想买。我暗笑,红心薯在东莞才卖几元一斤,我在市场或超市买过,什么味道,我早就知道了。

  当地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并把道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摆摊,也算是受益的一个方面。在舜陵、舜源峰公园、紫霞岩等处,每天可以看到不少摆摊的村民。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增加了收入,又开拓了眼界。

  我早上带上的两瓶饮料在路上已喝完,此时已徒步五个多小时,既饿且渴,看到村民摆卖的食品中有八宝粥,每罐四元,我和文杰各购了一罐。我把八宝粥�母亲恿锩姹赣械乃芰闲〕滓蝗裕急附常慕芗嗣ξ饰颐挥行〕兹绾纬匝剑∥宜悼次业模夷米虐吮χ啵弊右簧欤源谎觯吮χ嗨晨谙露恰K⒙硌Щ嵛艺飧龀苑ā�

  我催促文杰往前走,并告诉他马蹄石这个景点就在前面的山口。马蹄石实际是一堆面积约五、六平方米呈黑色的石头,上面有犹如骏马踩出来的一个个蹄印。传说是舜帝南巡至九嶷山时,其坐骑留下的。舜帝德播人间,为后人景仰,这个传说寄予了后人美好的愿望。我们到达山口,已不见马蹄石的踪迹。有关方面为铺建景区道路,已把马蹄石推平,马蹄石这个人文景观就这样被人为永远抹去。而旁侧山壁上,新刻了一个巨大的“福”字,为某企业家捐资所为。开发与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无疑是面临的一个现实命题。短视,能让自己看见纤美的手指,却看不见深处的伤痕。但愿马蹄石给我们留下思考

  看到马蹄石不复存在,甚感败兴。这处在徐霞客《楚游日记》中数次说到的景观,因道路建设而在轰鸣的挖土机声中消逝,实为千古憾事。我指着马蹄石原来的位置对文杰说,这个景观消失了,看不到了,永远看不到了!

  在山壁的石刻“福”字下方照了几张相后,我和文杰走下水泥公路,沿着长着楠竹的山旁石径走了一会,进入九嶷山瑶族乡大桑塘村。穿过大桑塘村就可到达紫霞岩。

  (九)

  沿大桑塘西南面的村道拾级而上,前面就是紫霞岩。岩前的水泥公路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车,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几个大桑村村民提着篮子,带着几个小孩嘻嘻哈哈从公路沿着石级回村来,差点与我碰个满怀。看他们高兴的劲儿,料是摆卖的货物已经售完,正赶回家补充货源。

  这个五一假期,紫霞岩成了游客热衷游览的一个景点。看了一会热闹后,我问文杰,想进去看一下岩洞吗?文杰得知门票90元,且此时已是中午12点了,他已无心游览,要回去了。他对我说,我先回去了,你玩吧!他对我说了一声“再见”,便独自沿水泥公路向舜陵走去。他早上与我相遇时就告诉我,母亲一大早开车送他进山来。他与我结伴徒步游览九嶷山五个小时后,就这样分手了。

  三十年前,紫霞岩还处于原始状态。我和同学结伴,曾几次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持火把游览此岩洞,虽然前行艰难,有如探险,但颇有情趣。那时从山脚走过,就可看到此洞口。该溶洞分内外岩,系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外岩宽敞明亮,数丈高的紫色岩顶苍穹般笼罩,当朝阳斜照,紫气缥绕,岩因故得名。岩内有一溪九曲流经全洞,宛如九曲黄河地一流。游道全长1550米,现已开发了1500米游程,洞内空间十分宠大,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地势平坦,内岩神秘,曲折,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内溪水九渡,名“九曲黄河”,不见来处,不知去向,令人神秘莫测。洞内至今保留有唐宋名家题刻,有宋明纪游诗壁。明代诗人郭崇嗣这样描写紫霞洞:“古洞千秋秘不开,谁道一窍此中来。云深定有蛟龙伏,地僻难堪日月回。白乳累累悬玉髓,丹霞片片锁苍苔。不知仙侣栖何处,多少游人抱渴怀。”

  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九嶷山地貌时,曾在岩内连宿4晚,他在《楚游日记》中,把紫霞岩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现在岩内有徐霞客塑像及其宿地遗址。他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二十四日,雨止而雾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平营,九疑司亦在焉。由此入山多乱峰环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罗,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遇耕者问之,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笔者按:即今紫霞岩)。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敞,洞门有石峰中峙,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岩后上层,复开一岩,若楼阁然。左复开一门,即岩之下层也。余既至外岩,即炊为饭。”文中所说“洞门有石峰中峙,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之景,现已不复存在。

  现洞口之外竖起新建的巨大灰色嶙峋峭壁,把前岩遮得严严实实。此峭壁下方,是前岩入口,游客持门票由此通过后方能游览。想当年,我在九嶷山求学时,在夏日炎炎的周日,常和同学来到此前岩内读书。我们带上煤油炉和大米,饿了则煮粥,渴了则喝泉水,困了就在石上躺下。紫霞岩像一部巨型天然空调机,你一进入前岩便感觉凉气横生,立即心静神宁,愉悦无比。目前,紫霞岩在轰轰烈烈的开发中,已散发着浓重的商业味。“新楚南名洞—紫霞岩”成了最高亢的宣传语。紫霞岩这个清灵水秀的村姑,现成为一个浓装艳抹、花枝乱颤的女子,其留在我记忆里的风韵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围绕紫霞岩的权属,大桑塘村村民与政府部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走上了法庭。大桑塘村自祖辈以来一直居住在九嶷山舜源峰南麓紫霞岩旁。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紫霞岩的景观极速“升值”,变成谁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哎,法律的滞后使此类争夺战变得激烈,不说也罢。

  中午强烈的阳光并无影响游客一探紫霞岩的兴趣,公路上可看到车子和游人不时向紫霞岩而来。我匆忙在岩前入口前拍了几张照片后离开。想起当年宿此洞写下“二十五日,静坐岩中(笔者注:紫霞岩),寒甚。闲则观瀑,寒则煨枝,饥则炊粥……”的徐霞客,我心生敬慕:当时洞中冷是冷了一点,但您老人家安安静静、怡然自得,十分享受,这样的感觉在当今是可想而不可求了!

  (十)

  早上从舜源峰出发,在九嶷山山水间绕了一大圈后,现又走向舜源峰。此时是中午12:30了,我已走了6个多小时,脚步开始变得沉重。每走一步,都感到脚底生疼。来九嶷山,我特地事先精心选购了一双新布鞋,希望能在九嶷山走得顺当,想不到正是为此犯了一个错误:新鞋也需磨合,这新鞋穿上走了半天,双脚遭受“皮肉之苦”后,起了三个水泡。但既然来了,也要咬着牙把行程走完。

  沿公路走了不久,便到了舜源峰西侧山脚,此处是上舜源峰公园的入口,对面是瑶寨山庄。瑶寨山庄是仿瑶家民居建筑风格而建的一家规模较大的酒店,主营餐饮,兼营旅店,主楼为两层的餐厅,那重檐飞角的门楼相当漂亮。主楼后面,依山势错落有致建有十几间独立的瑶家吊脚楼,既可以做包间,也可以做客房。早上路过时,我曾为该建筑所吸引。现在正好进去解决午餐,顺便参观一下。餐厅里食客如云,找个座位不容易。在一个空位坐下,看一下菜单,看到有血鸭在列,48元一份。血鸭是宁远的一款传统名菜,昨晚在舜陵前商业街一酒店点此菜,却被告知售罄,现试尝此菜念头仍未消。我把菜单一丢,对着服务员一呼:就来一份血鸭。

  这是关于宁远血鸭的来历: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也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却怎么也拔不干净。这时临近开宴了,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先是把鸭肉砍成块,下锅炒好后再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这时有人问老厨子这叫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宁远为永州管辖,“永州血鸭”传到宁远,便冠上“宁远血鸭”之名了。永州、宁远一家亲,一个招牌,能共同把它擦亮、打响就好。

  不多时,血鸭端上来了,色泽红润,香辣酸咸兼备,份量够足。菜是吃不完,而米饭却我是吃了两碗,因为肚子太饿了,当时的吃相怕是像一个活脱脱的三天没吃饭的饿鬼。吃饱喝足后,在山庄前后逛了一会,颇感悠然自得。

  从瑶寨山庄出来,穿过公路,到舜源峰公园入口旁的绿树下,细读那堵墙上的毛泽东《答友人》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死在苍梧,泪如滂沱。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又一次读到此诗,仍是心旌摇荡。

  “九嶷山上白云飞”,说的是晴朗的天气;“帝子乘风下翠微”,这叫接地气。接地气的传说更有特别的生命力。“帝子”指娥皇、女英,这姐妹俩传说为尧的女儿,嫁给舜帝为妻。你看,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杜牧有诗云:“血染斑斑成锦文,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泪,何忍将身卧泪痕?”“二妃寻夫”的故事显得如此凄美!

  (十一)

  游舜源峰公园的人可不少,男女老少,前呼后应,笑逐颜开。游此山需两个小时。

  舜源峰也叫陵山,“远古无墓葬,依山为陵。”因而舜源峰即视为舜帝的陵。舜源峰为复斗状,主峰雄姿耸立,海拔650余米。山上山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近年修建有石砌游道逶迤而上,直达中峰,西峰,峰顶建有览翠亭一座,供游客观景和歇息。最吸引游客的是山上的野生猕猴,成群结队,常拦路索食,甚为有趣。

  三十多年前,我和学友曾游过此山,当时此山仍处原始状态,上山无路,全靠一路探索面行。峰顶有古石枞一株,大可两人合围,虬枝劲叶,仰天临风,有如冕旒,成为一景。石枞、香杉、斑竹被誉为“九疑三宝”。五十多年前,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带领一个科考小组回九嶷山进行考察,曾写有古风一首呈毛主席,其中有句“为育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石枞伟岸、挺拔、孤傲,深深扎根在舜源峰上,成为山的形象。

  走近舜陵,看到旁边有大象雕像,形态生动,基座书有“大象助耕,五谷丰登”八字。旧说娥皇峰下有舜池,即池水源,萧韶峰下为象耕鸟耘之处,如今都了无痕迹。《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一说。静心想一想,这说法太神乎其神了。

  我相信舜曾唱过《南风歌》。作为一代帝王,他的歌就是与众不同,有思想,有深度,也有高度。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翻译成现代话便是:南风和熙啊,可以吹散民众的怨气;南风及时啊,可以增加民众的收成。!”就是这样两句平平实实的话,却实实在在道出了舜帝的爱民之心。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明白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你说老百姓对舜帝不感恩戴德么?

  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有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不知刘邦听过舜帝《南风歌》没有,他的《大风歌》充其量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可以说,舜的一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执政为民。

  舜文化和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不同,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可以说,舜帝成就了九嶷山,九嶷山因舜帝而名扬天下。

  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特别推崇舜文化。在九嶷山求学的岁月里,我多次聆听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教诲。他给我们上修身课,常提到的就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九嶷山是舜的精神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和炎帝文化、黄帝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帝。他亲自为九嶷山学院制定的校训是:“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他强调说,徳润心,富润屋。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如今,当年老院长乐天宇教授对九嶷山学院莘莘学子那期待的神情,仍历历在目;那殷殷的话语,犹在耳旁回响。

  舜陵前广场游人络绎不绝,宫墙环绕的舜陵香烟燎绕。看蟠蟠群峰、苍苍林木、峨峨楼台,我的思绪如云纷飞,如风清飘。哦,在这山高水长的地方,我且行且吟:南风之薰兮,日丽风和;南风之时兮,飞鸟竟歌……

  (十二)

  在此次行程的计划中,还有一个游览的地方: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因暴走半天,双脚生疼,我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九嶷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三分石是九嶷山最为壮丽的景观。“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这是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诗句。该山又名三峰石,在舜源峰南二十多里处,海拔1822米。三分石形状奇特,三巨石并峙,鼎立山巅,直冲霄汉,常有浮云缭绕,真容偶露。近在咫尺,很难看清其真面目。据《九疑山志》记:“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曾到三分石考察,并在山腰露宿。三分石对面山上,有万亩斑竹园,其内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泪痕似的斑点而得名。一批批驴友来到长途跋涉到了三分石山下,想征服这座高峰,但大多因多雨天气影响,只能望山而叹,无功而返。

  我在湘南求学时,曾和同学相邀到三分石一游。那是1985年中秋,我和同学符林、陈年好、罗少龙、石洪云五人早上从舜源峰下的九嶷山学院出发,开始三分石之旅。游三分石有两天行程,我们一早沿着崎岖的山道赶路。当年三分石处于原始状态,去三分石,是一次探险之旅,这里是原始次森林区,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有同学建议找个向导,很快被我们否决了。当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既然远足,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轻装上阵,我们按计划每人只带上大米和饼干各两斤,渴了则喝山泉水。

  当天是阴天,放眼整个山脉,雾色苍茫。随着海拔不断上升,越往上雾越浓,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前行的激情。一路上,我们翻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有几次是沿着陡峭的绝壁前行。中午时分,我们停下在一溪流边小憩。大家坐在溪中的石头上,喝几口山泉水,吃几块饼干,沐着宜人山风,心旷神怡。下午五时许,我们抵达三分石脚下的瑶寨。寨里住着近十户人家,我们找了一户人家,主人听说我们远来,便应我们请求,立即为我们生火做饭,山里人的热情与质朴让人感动

  饭后,我们走到寨外,拟一鼓作气登攀三分石,并在山上留宿。但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且山风寒冷,我们冒雨披荆斩棘,踩云踏雾,艰难地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已无路可寻,此时如果继续登攀,不但路途更加艰辛,而且也十分危险,我们只好放弃此次登顶计划,撤了下来。

  翌日一大早,我们在瑶寨吃了早饭,开始了返程。我们对三分石恋恋不舍,不时回头仰望。徐霞客说过:“爬山,必登群峰之巅;探洞,务达幽穴之远。”三分石陡险而遥远,能登峰顶者极少,徐霞客算得是有心人,最终却为风雨所阻,只及山腰便返回,未能完全称心如愿。现当地政府已开通了一条通往三分石的道路,汽车可直达三分石山下。有商家看好商机,投资在山下兴建旅游服务设施。但作为户外爱好者来说,去三分石不如徒步来得畅快、尽兴。

  站在舜帝广场前面,我遥看着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的三分石,心里五味杂陈。我明白,对于三分石,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在这次短暂的孤旅中,在万般无奈的回首中,我只有挥挥手,又一次与三分石悄然作别。

  下午五时,我在舜帝广场前坐上开往宁远县城的班车,离开了九嶷山,离开了这个曾让我心牵神绕的地方。是啊,总有一些声音刻在生命线上,让人一生也无法忘记;总有一些事是印在心间,呼吸起伏便浮现在眼前。说什么相见不如思念,其实呀,相见了才有思念。

  歌声飘过来了,这是一首名为《九嶷山,我的爱人》:“你可记得我曾经亲吻过你,你可记得我曾经拥抱过你……”此时我只有轻轻说一声:我的九嶷山,再见!

(0)

相关推荐

  • 石蛋地貌

    在山东的名山中,有一座山素有 "四大奇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景"之说.孔子曾在此讲学,吟出"登东山而小鲁"的诗句 ...

  • 本土文学 | 醉人的九嶷山 _文学_衡南新闻网

    来源:未知 作者:衡南新闻网 编辑:张扬 2015-06-16 08:02:43 文/王春凤 五月,我来到了永州宁远县九嶷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满眼绿色,空中又 ...

  • 九嶷山

    编辑词条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 ...

  • 永州圣山——九嶷山

    2018-02-03 00:00 原创 唐盛明旅游作家 九嶷山上留个影 九嶷山因舜帝而名.<史记·五帝本纪>有:"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g ...

  • 九嶷山,道教第二十三小洞天

    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九嶷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广东惠州罗浮山,北连南岳衡山.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素以独 ...

  • 芭茅吟_散文在线

    时间:2017-10-15 18:48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陈友 芭茅吟                                                               ...

  • 乐天宇生活细节崔人泪下!九嶷山学院原总务主任乐汉林给县文旅局机关党支部上党课!

    ▲5月21日下午及晚上,宁远县文旅广体局在乐天宇故居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图片背景为乐天宇故居. ▲乐松生在主题党日活动上讲话 ▲九嶷山学院原总务处主任乐汉林给文旅广体局机关党支部上党课,用乐天宇生平事迹 ...

  • 柳公权小楷书《九嶷山赋》

    <九疑山赋>是一篇写景.述史.用典.言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将九疑灵山仙境.道家典故巧妙地描绘在一起,向世人展现了九疑山的神奇秀丽. ·<九嶷山赋>作者 李郃(808-873 ...

  • 追随舜帝当年足迹,游湖南九嶷山

    文/梁振 虽然不是阳光明媚,也不算春意融融,但天气也不算太恶劣.我们冒着毛毛细雨,在雨中艰难行进,但我们的兴致还是蛮高的,因为可以出来放松心情,不用面对城市的钢筋水泥,天天守在办公室面对纷繁的烦恼,抛 ...

  • ​硬笔临古系列,柳公权《九嶷山赋》整帖临写

    硬笔临古系列,柳公权<九嶷山赋>整帖临写,9P,高清无水印PDF打印版. 硬笔临古系列不定期更新,现已在本公众号发布一百九十余册,请继续关注. 高清PDF文档,培训机构必备,联系小编V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