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6因形与化随时与移

题文诗:

两人接刃,巧诎不异,勇士必胜,其行之诚.

加斧薪上,无奉人力,虽顺招摇,挟刑德而,

弗能破者,以其无势.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善用兵者,其气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

若转员石,于万丈溪,天下见吾,兵之必用,

孰敢与战.故百人之,死也,贤于万人,

之必北也.况三军众,赴水火而,不还踵乎?

誂刃天下,谁敢在上.所谓天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谓地利,

后生前死,左牡右牝.所谓人事,庆赏信而,

刑罚必也.动静,.此世传之,

所为仪表,非所以生.仪表,因时变化.

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次序;见瓶中水,

而知寒暑.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圣人能,

达其至情.鼓不与于,五音,为五音主;

水不与于,五味,为五味调;将军不与,

于五官事,为五官督.能调五音,不与五音;

能调五味,不与五味;能治五官,之事,

不可揆度.将军之心,滔滔如春,旷旷如夏,

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与化,随时与移.

【原文】

  今使两人接刃,巧诎不异,而勇士必胜者,何也?其行之诚也。夫以巨斧击桐薪,不待利时良日而后破之。加巨斧于桐薪之上,而无人力之奉,虽顺招摇,挟刑德,而弗能破者,以其无势也。故水激则悍,矢激则远。夫栝淇卫箘簵,载以银锡,虽有薄缟之幨,腐荷之矰,然犹不能独射也。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势,则贯兕甲而径于革盾矣。夫风之疾,至于飞屋折木,虚举之下大迟,自上高丘,人之有所推也。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天下见吾兵之必用也,则孰敢与我战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贤于万人之必北也。况以三军之众,赴水火而不还踵乎!虽誂合刃于天下,谁敢在于上者!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

  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罚必。动静时,举错疾。此世传之所以为仪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仪表者,因时而变化者也。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夫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圣人达其至。故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水不与于五味,而为五味调;将军不与于五官之事,而为五官督。故能调五音者,不与五音者也;能调五味者,不与五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旷旷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而与之移。

【译文】

 现在让两人持刀相打,两人武艺不相上下,但勇敢的一方取得胜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勇敢诚意,所以必胜。用斧砍伐小树,不待吉日良辰就能砍断劈开小树;如果只是将斧头放在树枝上,却不用力气去砍伐,即使现在北斗星柄指向吉日良辰,且又占阴阳刑德的变化有利条件,但还是不能砍断劈开,这是因为不用力气的斧头没有砍伐力。所以水流激荡就凶猛有力、箭被激发就射程远广。现在有了良箭,再涂饰银锡,但即使是薄绢做成的车帷,腐叶烂草做成的盾牌,这涂饰银锡的衣箭还是不能自动穿透它。但如果用上硬弓,再借助弓弩的弹力发射出去,那么即使是犀牛皮做成的铠甲、皮制的盾牌也能被射穿。

  那狂风的猛烈,能掀飞房顶、折断树木;然而空车脱离大路又上高坡,就要人来用力推动它。所以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带出来的兵,其气势如冲开决口的积水从千仞高的堤坝奔腾而下,又像滚动的圆石冲下万丈深的溪谷。天下别的军队看到我军官兵这种气贯长虹的气势,还有谁敢与我军交战!所以百把号人抱着拼死的决心,就能击溃一万人心思不齐的军队,更何况拥有赴汤蹈火不回头的三军人马呢?即使向天下挑战寻找交战对手,又有谁敢挡在前面!
       所谓天数是指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天体运行规律。所谓地利是指处后则生处前则死,暴露(牡、阳)则凶隐蔽(牝、阴)则吉。所谓人事是指赏罚分明说到做到,行动要适时,措施贯彻要坚决。以上这些世代相传的东西被认为是军事法则,这当然没错,但这些还不能算作基本的军事法则。基本的军事法则应该是“因时而变化”。所以观察堂前的阴影移动而能知日月运行的位置,看到瓶中的水结冰而知天下寒暑的变化。事物各自形成、变化的迹象都是相当微妙的,只有圣人能够达到认清这种变化的程度。所以鼓不参与也不产生五音,但它却是五音的主宰,水没有味道,但却能与五味调和,将军不直接参与五官的事务,但却是五官的总督。所以能协调五音的是那奏不出五音的“鼓”;能调和五味的是那没有五味的“水”;能督促管理五官各自完成事务的,是难以揣度估量的。因此将军的心,和暖如春,清朗如夏,寂寥如秋,凝固如冬,因顺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时势推移而推移。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 《道德经》读后感(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去此. <道德经> 光彩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再时尚的衣服,搭配颜色超过三种,也 ...

  • 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二章 五官致昏章 第 ...

  • 尚先早课|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本句取自<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2保民利真情必胜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2保民利真情必胜 题文诗: 凡国有难,君召将曰:社稷之命,即在将军, 今国有难,请子将应.将军受命,祝史太卜, 斋宿三日,后之太庙,占以灵龟,占卜吉日, 以受鼓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1能实民气待敌之虚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1能实民气待敌之虚 题文诗: 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见人,所不见也, 先见之明;独知知人,所不知也,谓之至神, 至神自知,无所不知,神明真情,真情自胜, 自胜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0出其不意隐天地人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0出其不意隐天地人 题文诗: 用兵贵在,谋之不测,形之隐匿.出于不意, 不可设备.谋见则穷,形见则制.善用兵者, 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天者, 无不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9四义十守先修诸己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9四义十守先修诸己 题文诗: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所谓三隧, 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 便不负兵,为不顾身,难不畏死,决不避罪. 所谓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8上下一心将卒同甘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8上下一心将卒同甘 题文诗: 是故君上,视下如子,其民众则,视上如父; 视下如弟,视上如兄.视下如子,必王四海; 视上如父,必正天下.亲下如弟,则民不难, 为君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7扶义自神民义兵强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7扶义自神民义兵强 题文诗: 夫影不为,曲物直也,响亦不为,清音浊也. 观彼所来,各应其胜.扶义而动,推理而行, 掩节断割,因资成功.彼知所出,不知所入; 知吾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5天地人时上将因势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5天地人时上将因势 题文诗: 神莫贵天,势莫便地,动莫急时,用莫利人. 凡此四者,兵之干植.待道后行,可一用也. 任天可迷,任地可束,任时可迫,任人可惑. 仁勇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4虚静因势同心一力

    题文诗:诸有象者,莫不可胜;诸有形者,莫不可应. 故圣真情,藏形于无,游心于虚.风雨可蔽, 而寒暑者,不可开闭,以无形故.能贯金石, 滑淖精微,穷尽至远,放九天上,蟠黄卢下, 唯无形者.无形无象,至无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3胜定后战无为应变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3胜定后战无为应变 题文诗: 权势必形,吏卒专精,选良用才,官得其人, 计定谋决,明于死生,举错得失,莫不振惊. 攻不冲隆,而城拔也,战不接刃,而敌破也, 明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