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化之我见

德文化之我见

2015-03-23 17:55:47·德州新闻网

德,是先民们为中国文化史贡献的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核心价值。中国人给“德”赋予了极为美好、丰富、广大的内涵,使其应用于一切领域而无不代表一种崇高的正面效应。在学术演进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哲学范畴。

因此,对德的诠释和理解,便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德文化,是纯粹哲学意义上的“德”文化。而广义的“德文化”,是一种应用文化和政治文化。

我所理解的德文化,是广义上的德文化。它的特征之一是:至大至广,而又无微不尽!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就连雄鸡忠于职守、按时司晨,都被古人命义为“德禽”,所谓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反映着中国古人的感恩情怀和崇德意愿。

以下,谨就德文化试作阐释:

“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学说,并列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价值,是一切民生福祉的基石,还应该是一切政治文化的第一要义,是古人创建的最高的“为政之德”。

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这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态效应的朴素的、崇高的追求。

而“大一统”理念,更是中国历代政治企划家和施政者所追求的强国之梦。至少从秦始皇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对于疆域和国土大一统局面的追求。到了雄才大略的旷代英主汉武帝主政时,北击匈奴、南下牂牁、西通西域、东济东海,开始了文治武功兼备的疆域大谋划,这一次宏图大展的伟大谋划,不但造就了迄今为止的中国版图基本模式,而且将 “一统华夏”的伟大理想注入了人心。此后,中国政局开始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趋势。而追求“大一统”,则成了一切华夏民族主政者的“为政之德”。如果连疆域“大一统“都不能做到,国土分裂,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甚或外敌入寇,主政者也就谈不上为民谋福了。

另外,一切给民生带来福祉的为政措施,都被称为“德政”。如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发放补贴,60岁以上老人领养老金,让他们过上了“拿着补贴种庄稼”的亘古未有过的好日子,等等,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德政”,是德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例证;尽人皆知,兹不详述。

做人之德,是德文化的落脚点和最后归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奠基人、先哲孔子说:“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必须时时心怀做人之德,谦恭处世、礼义对人。而只要德行出众,就不怕没有朋友,做事就会有人帮助。而只有团结大多数人,才能够做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以“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姿态去达到。这是一个要求我们一生从事弘扬正能量的完整的线路图和方法论。其中的第一步“修身”,就是要求我们修德自持。否则,一个德行有亏的人,很难指望他“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以当代历史而言,从雷锋到焦裕禄,从杨善洲到王殿臣,无不说明着修身自持的重要。每一位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都体现着做人之德的无比重要性。行善积德,成了人人尊奉的箴言。积德即行善,最具体的行善就是事无巨细,无不积德:扶老年人过马路,捡到5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只有人人如此,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教人以德,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还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须。

古代德州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企划家董仲舒先生在德州下帏读书,在这里形成了他的“天人三策”。其中重要的一策就是“重选举”。古代的“选举”二字,和今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主要是选拔和举荐的意思。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拔和举荐优秀人才,这一点和社会需求、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此为董仲舒赢得了“汉代第一教育家”的桂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兴太学”一策。兴太学就是举国家之力兴建“人民大学”,为高层的管理提供人才。两策结合,一为选拔,一为发现,“选拔”,是科举制度的滥殇;发现,是破格擢拔平民百姓中的优秀人才。这便构成了完整的选拔、发现人才的体系。所谓“野无遗贤”,即是对这种现象的褒扬性表述。汉代是一个特殊重要的时代,它把孔夫子提出而很难付诸实践的大量宝贵思想,以制度加以固定化,从而实现了“三策固本”,成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汉武帝治理中国50多年,被称为“制礼作乐、法典时代”。礼乐,就是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大范围、大规模地弘扬“德”和德文化。

为什么说德州是研究、弘扬“德文化”的理想之地?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文化崇尚“德”,于是在中国的地名中也就多有以德为名者。河北有承德府、怀德府(邢台),河南有彰德府(安阳)、归德府(商丘),江浙有德清,福建有宁德,四川有德阳,甚至远至青海都有贵德县。但它们的“以德为名”,不是有一个前置,就是有一个后缀,只有我们德州,才开门见山、堂堂正正地就叫德州!这或许就是一种“天意”,即上天把弘扬德文化的重任放在德州人的肩上。德州全境无山,是广袤的华北大平原,我经过多年思考,认为只有延续千年而且传承有序的这个“德”字是我们的优势,它源出于秦代称黄河为德水。黄河既然孕育了中华民族,誉之为德水便十分切当;之后,汉代国家领导人取“德水安澜”之意,在陵县设置安德县,祈愿黄河不再为害百姓,变水害为水利。这准确反映老百姓的殷切愿望,也体现了德文化最初的朴素内涵。这样一个来自中华民族立身之初的伟大构思,足以与其他地市的文化优势匹敌而毫不逊色。因此,我提出了“德文化研究”这个命题,布诸报端。谨以此,就教于领导和各界贤达。□刘金忠

(刘金忠 德州市著名作家、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专家。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