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昭王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呢?|史记次元周时代030
这可能是一个最大胆的推测。我们仅仅在《史记》次元里,关于周昭王的死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如果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那将意味着,“周”这个至高无上的IP在周王朝的第四代就崩坏了。
司马迁心中有这样的疑问吗?可能还是有的。他把一个线索埋在《周本纪》里,但没有说出他的怀疑。司马迁在《周本纪》里关于周昭王姬瑕记录非常含糊,但是对周昭王姬瑕这个人几乎是完全否定的。以他对周王朝的这个时代的尊崇,他应该还不想早早就毁掉这个模范王朝的形象。
030
成康盛世四十年,周王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周康王姬钊死后,他的儿子姬瑕即位,就是周昭王。历史就进入了周昭王姬瑕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史记》次元里只有寥寥几句话莫名其妙的话,实质上他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周昭王姬瑕是一个长寿的君王,一直到他意外死亡,应该身子还很硬朗。
经过周武王一直到周康王这三代人的努力,到了周昭王姬瑕这一代,周王朝应该有个空前繁荣的机会才对。不过,《史记》次元里对这个时代的判断非常简单粗暴。
“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这是周王朝衰败的开始。我们理智地看一下周王朝的整个历史。历史上其他几个重要的王朝,总有那么一两次中兴的机会。周王朝呢?非常抱歉,真没有过。到了第四代的周昭王姬瑕就开始出现了“王道微缺”。
怎么理解“王道微缺”呢?我们也许会倾向于周昭王姬瑕这个人人品有那么点问题,做事不符合周王朝建国以来的价值观体系,导致了大家对他有那么点意见。更有可能的是在说,周王朝的对天下诸侯的实际控制力已经受到了挑战和质疑。关于这一点,有件事是可以多少说明一些问题的。
“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
这是发生在周公旦的后代,也就是最讲仁义道德的鲁国。这事应该狠狠地打了已经死去的周公的脸,也打了周王室的脸。
不过,作为天下的共主,周昭王姬瑕似乎并没有追究,放纵了鲁魏公晞自立为鲁国的国君。这不免让人怀疑,鲁魏公晞是不是得到过来自周王室那边的支持,周昭王姬瑕本身对这事就是赞同的。这也被理解为一直作为周帝国最忠诚的鲁国率先不把中央当回事了。最讲究仁义道德的周公的后人率先干出了杀兄自立的事,这事对周王朝最基本的价值观挑战,周昭王姬瑕连屁也不打算放一个。
周昭王姬瑕忙着干什么呢?《史记》次元的记录里说,是在忙着“巡狩”。
多么委婉的说法啊,劳民伤财断送无数大好男儿性命的战争,在那些君王的眼里不过是像四处打猎的游戏一样。司马迁在《周本纪》里既没有交代周昭王姬瑕发动战争的必要性,也没有交代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更没有交代战争规模。按照周昭王姬瑕亲自参与来看,可以推测战争的规模不会小,而周昭王姬瑕也非常热衷于这种战争游戏。应该还可以推测,这场针对南方地区发动的战争应该是周王朝主动挑起的。
他的对手是谁呢?“南”这个方位词指向了楚国,或者说是楚地。但《周本纪》里同样没有说。也可能周王朝一直都很鄙夷这个不入流的荆蛮之国,就算和他们打仗都羞于提到他们的名字。也有可能周昭王姬瑕在南方的战争游戏不是和楚国玩的。只是到后来到了齐桓公时代的一个故事里,管仲曾经把周昭王姬瑕的死归因在楚国身上。不过随即就被楚国人推得一干二净。楚国人很清楚明白的表示,这事我们也不清楚,你管仲不要随便污人清白。
不管怎么说,周昭王姬瑕就死在“南巡狩”的过程中,死因和死亡过程成谜。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
这件事虽然说得轻描淡写,但是也算交代清楚了基本事实,就是周昭王姬瑕死于意外这一事实。至于谁的责任,没有说。一般的理解是周昭王姬瑕的死亡方式让周王朝很丢面子,不好意思说得太清楚。
对于周王朝来说,这件事丢人丢到什么程度呢?《史记》次元里是这么说的:
“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周昭王姬瑕死后连一个隆重的葬礼都没有,都没好意思告诉周王朝的诸侯们来奔丧。一点礼数都不讲了。
他们到底是在忌讳什么呢?仅仅一个很可能年过古稀的老君王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意外死亡了,就觉得丢尽了面子,死后连自己的臣民脸上都挂不住吗?或者说吃了一场很彻底的败仗,就颜面扫地了?难道周王室的脸皮就这么薄吗?
我们关注这段简单记录里的另外一个细节:周昭王姬瑕死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姬满上位。姬满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也就是周昭王姬瑕至少活到七十岁左右。一个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带兵征战的君王身子骨应该还很硬朗,他要不是死于意外的话,以他的老当益壮这个状态,应该还可以在王位上坐很多年。
按照常理来说,就算他遭人算计或者吃了败仗,死得很不光彩,怎么想也不至于连一场风光的葬礼都不给他吧。一直把礼仪挂在嘴边的周王室难道真的愿意冒着被天下人猜忌的风险,连这点形式上的礼仪都不顾了吗?已经五十岁的周穆王姬满连这一点都不懂吗?要知道,死人的葬礼本质上是活人的面子。至少从这件事上看,周穆王姬满连这点面子都不打算要了。除非真相比他们的面子还重要。
我们再看这句突然插进来的话,之所以说这句话“突然”,是因为在《史记》次元里的记录方式里,很少这么写。也就是司马迁交代了周穆王姬满即位时的年龄: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周穆王姬满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这意味着他很可能是一个等着即位的老太子。
此时的周昭王姬瑕呢?他的年纪至少也接近七十岁,但即使到这个年纪,他身体也不是一般的好。还能禁得起风餐露宿行军打仗这种艰苦环境的折腾。按照他这个身子骨,再活个一二十年应该是有可能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周穆王姬满虽然有着满腔抱负,但是,只要他爹不死,他可能还要在太子的位子上一直等下去。难说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他最终没有熬过他爹,结果先挂掉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那么,可能性就来了。就在周昭王姬瑕“南巡狩”的时候,他的儿子姬满为了早一天登上王位,会不会策划过一起针对他亲爹的刺杀阴谋呢?或者就在周昭王姬瑕孤军深入的时候,他的亲儿子给他来了一个釜底抽薪,放纵了一个死亡结果的发生呢?这么说什么有点过于善意。
不要天真地相信在周王朝的那个时候,真的就是父慈子孝。只有傻白甜的历史观才会那么看。从后面我们看出,周穆王姬满是一个有野心的君王,他不是那种安于平静的人,他是要搞大事情的。而且,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应该和他父亲的执政路线上有根本的分歧的。
合理吗?历史早就告诉过我们,在绝对权力的面前,哪里会有什么父子兄弟这样的亲情。如果是这样的话,“(周昭王)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是不是就合理了呢?周穆王姬满还有什么颜面遍告诸侯,为他爹办一场风光大葬呢?还是草草了事,把这事抹过去好了。那些诸侯们又不是什么省油灯。
关于周昭王姬瑕的死,在周王朝的历史中似乎也成了一种禁忌、一个不好去触碰的秘密。直到齐桓公的时代,齐国找借口伐楚的时候,管仲厚颜无耻地重提了“昭王南征不反”这件事,想把周昭王姬瑕的死记在楚国人的头上。
不过,楚国人立刻表示,这个锅他们绝对不背,同时反唇相讥。楚国人的话说得比较委婉,但话里意思应该也很明显:别摆出那一副假装纯洁的脸,周昭王当年怎么死的,难道你们自己不知道吗?
这事也让本来占尽优势的管仲狠狠地吃了一憋。这很可能意味着要是往事重提的话,会很打周王室的脸。那个时候,齐桓公作为霸主还是维护周王室的颜面的。周王朝的这块招牌还不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