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年轻人的视角和审美,没想到《大浪淘沙》竟如此生动有趣

2021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祖国强大、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感的提升显而易见。疫情席卷全球,我们全国一心、众志成城,中国是疫情防控最出色的国家,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另一个特殊点,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必要来一次百年之前的回望,有了第一代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力挽狂澜,领航“中国”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身为八零后,我们这代人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当年在我们这一代人耳边讲述这段历史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人都已故去,我们又拿什么讲给下一代听?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很重要,年轻人需要铭记历史,可是要用他们易于接受和吸收的方式才行,刚开播的《大浪淘沙》做到了。

看完三集,《大浪淘沙》在以下两个方面带给我很深的感触。

首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题材电视剧,《大浪淘沙》牢牢抓住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一命题,首次深刻准确呈现每一个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从未如此系统和全面,看《大浪淘沙》获益匪浅。

电视剧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讲起,看完三集,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热血青年们开始宣扬和探索马克思主义,让我深刻感知到这条路有多么地不容易。

电视剧带给观众的深刻,得益于电视剧采用了独特的以人物命运为叙事视角,在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的呈现上非常有代入感。这部剧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在那个年代组成先进政党、建立一个新生政权有多么重要。1919年中国内忧外患,在内部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对外任西方霸权欺凌,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学生们主导的五四运动,得到的回应是镇压和逮捕。当我们在电视机前回望那段历史,就会明白当时真的亟需组成一个先进政党、建立一个新生政权才能真的救中国。明确了这一点,电视剧对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的描绘就显得更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电视剧用宏观视角让观众意识到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用丰富、动人的细节展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毛泽东请愿虽未成功,却用胆识和智慧实现了驱张运动,陈独秀冒着被捕的危险上街发放传单,被抓后在狱中继续埋头苦读。李大钊驾马车送陈独秀出京,两个人分别前的对谈,那种乐观和豪迈让人不禁为之鼓掌。第三集中的聚会,众人聚在一起有讨论、有争吵,让观众意识到各种新思想涌动、在那种混乱的时局下,想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蹚出一条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另一个方面,《大浪淘沙》和以往的主旋律题材不太一样,它所讲述的历史不苍白也不枯燥,没有对观众进行“填鸭式教育”,首次以现代审美方式讲述党史,贴近青年一代,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在我看来,这是《大浪淘沙》创作的一大难点,要全面展现党史,又要具备教育意义,很难保证电视剧的趣味性。但是《大浪淘沙》做到了,电视剧以当下年轻人的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在校学生陈启航党史学习专题视频来展开故事,这种创新方式特别有代入感。

并且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跳出刻板形象的窠臼,用生活化的创作手法,让当下的年轻人易于接受并获得共鸣,比如毛泽东回到长沙,和杨开慧见面的那一段生动有趣;陈独秀为人正直、性情直爽,因为坚持不让杂志涨价,和群益书社产生矛盾,陷入差点停刊的困境,他发起火来和张国焘拍桌子;陈望道接下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在煤油灯下沉浸在工作中,粽子蘸墨汁而不自知;

海清饰演的高君曼,在家是贤妻,在外是良师,她出门授课之前会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得体,课堂上用“女性的人格”这一命题开启民智;李大钊送别陈独秀,除了对理性的高谈阔论,两个人还一起品尝了他亲手做的葱花饼……

这样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方式,对于引导年轻观众学习党史、缅怀先烈、传承信仰是非常成功的探索,纵观这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让人不由心生感慨,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那些心怀家国的热血青年,不正是百年后的九零后、零零后吗?当年他们以中华复兴为己任、在一次次生死攸关中做出关于信仰的抉择,从未改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大浪淘沙》为当下年轻人提供了与革命先驱“对望”的机会,通过这部剧,观众可以学习党史、缅怀先烈,更能深刻体会先辈们的精神风貌,从而实现代际传承,确实是一部有意义又很好看的优秀电视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