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固镇的红色“迹”忆

翻开史书的扉页,踏寻安徽省固镇这个皖北小县城过往的痕迹,将是一次漫长的旅程。自西汉而始,固镇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阳县。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又改置为谷阳镇。及至北宋称其西故镇,金称西固镇,而后又历经多年,才演化成如今的固镇。
与此同时,固镇县自古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固镇决战;建安年间,曹操为争夺江淮在固镇县曹老集(今淮上区曹老集)安营扎寨;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固镇县陡沟大败金兵;清末,捻军在固镇奋战多年;1911年,孙中山的北伐军在固镇大败清军;1925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固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盘据固镇8年,固镇是共产党、国民党、日伪等三方军队争夺的战场;淮海战役期间,固镇是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南线援军的战略要地。淮海战役胜利后,固镇又是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要道。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张漫萍、李文宗等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在固镇这块热土地上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他们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名字彪炳千秋;他们的铮铮铁骨、高风亮节,他们的牺牲精神、无私品格,成为了固镇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和感召着60万固镇人民不断砥砺前行。
张漫萍:忠贞国事大丈夫
大丈夫马革裹尸,行仁事人间时雨,义侠心抱打不平,好男儿忠贞国事。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河南省荥阳人。1926年夏至1932年春,在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正在北平读大学的张漫萍,因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被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由于在狱中对敌斗争坚决,张漫萍于当年底被转为中共党员。
经党组织营救,1936年9月张漫萍出狱。1937年9月,任河南市委秘书长。此后,曾任开封市委书记、西华中心县委书记、郑密荥工委,张漫萍任书记等职。
1938年底,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张爱萍率领张漫萍等到达豫皖边区,对国民党中上层人员等开展统战工作。1939年,开始战斗在蚌埠地区,曾两次进军淮上和东进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42年,任淮北区党委党校总支书记。1943年5月调任泗五灵凤县委宣传部长。
1944年,中共蚌埠工作委员会(“淮办”) 成立,徐崇富任书记,张漫萍任委员,后任副书记、书记。1946年7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淮北解放区,在形势危急关头,张漫萍仍然带病工作,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敌区蚌埠指导斗争。1947年夏,张漫萍在蚌埠对地下党工作进行巡视、指导后,在怀远县陈集被捕,随即被押往宿县湖沟区署(今固镇县湖沟镇)。张漫萍被绑在湖沟集西街的树上,虽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当晚,被勒死在湖沟浍河南岸后,其尸体被装入麻袋,投入浍河。牺牲时年仅37岁。
李文宗:誓死不当亡国奴
李文宗,原名李明德,固镇县湖沟镇岳王村李庄人,生于1882年,1900年中秀才。
“九一八”事变后,李文宗愤然停止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四处宣传抗日道理,寻找组织,寻求救国之道。1936年,我党派孟子川到湖沟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李文宗在其介绍下参加革命。
1938年,台儿庄大战后,国民党军撤退,徐州、蚌埠、宿县相继沦陷,湖沟地区一片混乱。为保卫家乡,打击日伪,李文宗在家乡组建了一支200人的'皖北民间抗日游击队。
1939年春,李文宗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并入我党宿东六抗三支队,随后参加了栏杆山、苗庵东、塔桥、黄岭、灵璧傅圩、叠路赵等对日作战。1939年秋,李文宗回到家乡又迅速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抗日队伍,后与淮上独立团沈联城部合并成立了宿东独立团,团长沈联城,李文宗任参议。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1年4月,为掩护新四军四师东进,李文宗、张文华部安全地将第一批人员送过津浦铁路和灵固公路,到达苏皖边区,剩余撤退至固镇县瓦疃一带的人员,则从固镇南安全越过铁路进入皖东北。紧接着,李文宗又将率团起义的陈锐霆部掩护送过铁路,为新四军东进创建苏北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在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里,李文宗是他念念不忘的二十余位英雄之一。据《党史纵览》记载,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小秦家(今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小秦家自然庄)召开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第二天晚上会议结束后考虑到在小秦家住久了易遭敌人袭击,张震将军等人沿沱河堤岸急行军至盛圩子(今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丁桥村)。由于天黑路不熟,再加上走错了方向,先后两次叫门请向导带路,原先只有10公里的路程,却走了4个小时,直至19日凌晨1时,才进入盛圩子宿营休息。
由于盛圩子距门东李车站日军宿营地只有5公里,附近各村狗的狂吠,以及盛圩子农家越来越多的灯光引起了鬼子警觉。19日拂晓,日军分三路向盛圩子袭来。为掩护张震将军突围,李文宗等同志壮烈牺牲,遗骨被当地群众护送至湖沟镇岳王村小李家安葬。四十多年后,张震将军亲笔书写“李文宗烈士之墓”碑名。
清凉: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
抗战时期,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为中心方圆百里是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地方,成为我党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一大批抗战名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彭雪枫师长称它为“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的率领下,越过津浦铁路,经过清凉集向淮北挺进,建立起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各地抗日武装先后编入新四军,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淮北地方抗日武装先后有3万余人升编为新四军主力部队,2400多名同志牺牲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
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位于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陵园占地22亩,高大的红色门楼上镶嵌着张震将军亲笔题写的“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标牌。步入陵园大门,迎面是铁血军魂卧碑,篆刻着“铁血军魂”4个大字。卧碑两旁耸立着8个将军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纪念塔高19.45米,代表着1945年抗战胜利。纪念塔呈三角形状耸立,寓意宿州、灵璧、固镇三地。纪念塔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抗战烈士万古长青”8个苍劲大字。这几个字,书写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几个字,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兴盛而不惜献上自己宝贵生命的理想信念;这几个字,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为民族发展和民族兴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几个字,警示着我们应当珍惜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被命名为省、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内已有近30座烈士墓,每座墓前均勒碑立石,详述烈士的生平经历和壮烈事迹。园内保存着张震上将当年使用过的马鞭、谢邦治将军珍藏几十年的文件包、张爱萍上将当年留下的一床粗布被、新四军在清凉的老照片等珍贵文物及10多位老将军的题字。
在这里,记忆是红色的,是我们的党旗、军旗和国旗的本色。在这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是无数革命先驱为革命事业不断探索、不断奉献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这里也成了固镇县及周边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追忆红色记忆,接受党史教育的“打卡地”和固镇县的“红色地标”。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