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篆中不同的特点,对练习篆书有很大的帮助!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

汉篆的练习

要学习好汉印、为篆刻打好基础,必须同时对汉代的篆书有所认识,并在不断练写过程中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规律,不写好篆书要想刻好印章是不可能的,传统认为,“篆刻”就是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也可说篆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篆书水平的高低。历来有名的篆刻家,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彭、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等,他们是开创一代风尚的篆刻大家,也是有名的篆书家。因为篆刻艺术不仅是会用刀刻,更主要是在刀中体现“笔意”和字与字之间的有机组合的章法布局,不研究篆法、必然不谙熟字法、章法与笔法,刻出来的印文字必然是僵硬呆板。因此在临摹汉印的同时,要结合进行汉代篆书的临写,使彼此同步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便会体会到能写篆书对篆刻有事半功倍之效。若只刻不写,或重刻轻写,将来就难以进步。现仅将临写汉代篆书有关问题略述如下:

第一节 汉代篆书的特点

在前面说到汉印中的文字,有小篆、汉篆、摹印篆、鸟虫篆等等。但在这许多种书体中必须找出它们具有共同性的规律和几种常用的主要书体,这样“解剖一个麻雀”,便可了解其他书体的共同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应。现将汉印中常见的秦篆、汉篆、摹印篆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书体的各自特点分述如次。

汉篆中不同的特点

秦篆、汉篆和摹印篆等书体,它们都具有前所述汉代篆书的共同特点之外,尚有各自不同的差异,这就形成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1.秦篆
①外形多为长方;
②结体多为上密下疏;
③转折处多为圆转;(少数直接刀凿的字,如权量、诏版等也有部分折转的)
④线条一般多为细劲遒丽。
如“矦步可”一印中文字书体可见其概略。
矦步可

晋归义胡王

另《泰山刻石》等秦碑中可见。
《泰山刻石》
2.汉篆
汉代篆书,因处于篆隶的过渡时期,故具有两种书体之共同特点,同时又因刻写、铸在不同质地上,而不同用途,不同时代,不同书刻者,也各有不同风貌。(如石刻碑文、碑额、瓦当、简牍、缣帛、印章等)。仅就汉代有代表性的碑刻文字为例说明。

袁敞碑 局部

祝三公 局部
①外形多为方形或长方;(汉篆中长方、多较秦篆中的长方为短,秦篆长方多为三与二或二与一之比例,而汉篆长方多短于三与二之比。有的甚至成扁方。)
②结体多为方正、平匀,稳重;(即有的字有悬脚也较秦篆为短。)
③转折不定,方转与圆转都有;
④线条一般略粗重、含蓄有力。(有时常在平整的线条中掺杂一二屈曲之线,显得活泼生动。)
3.摹印篆
汉篆与秦篆由于应用于印章特定的方形之中,同时又要受到印中字数的制约,彼此要取得协调一致,故多加以调整,甚至加以“改造”,使之笔画线条的多少、粗细、直曲、空间的分布等,都要适应那方寸之间的狭小天地,但又要彼此协调一致,亲密无间,气势雄伟。久而久之,遂形成特定的一种书体“摹印篆”了。
由于汉代时期跨度长,当时各地流行的各种书体也不断引进印章内,加以变革适应,遂又形成较多种的印篆,如“缪篆”,“殳篆”、“鸟虫篆”等。为了说明汉印文字中通行的书体,故以“摹印篆“为例说明其特点,对其他较少用的“鸟虫篆”等书体,只得略而不述了。
摹印篆的特点:
①外形多方正。间或为适应全印的统一协调,有时也略有变为略长方,或略成扁方形;
②结体中线条多为横平竖直,遇有斜笔亦多变成横平竖直或折转,(偶存斜笔亦成短斜);
③笔画间距离多为等距离,且多较窄;
④转折处角多为外圆内方;
⑤线条多较粗,显得浑厚饱满。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