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才是真正的精力管理大师

领英LinkedIn

 · 2小时前

关注
看似软糯柔弱,能走到今天,赵丽颖靠的绝不是运气。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美滋滋,36氪经授权发布。

在赵丽颖、冯绍峰官宣离婚时,我正在客户处开会,满脑子想着他们才结婚多久啊?

不得不感慨,赵丽颖真是名副其实的头脑清醒、工作清楚:

作为上升期的女艺人,生育前安排好作品不降低曝光率,生育后就立即复工上综艺保持热度。

结婚生育中,竟然还利用停工期间认真给自己选了一个合作伙伴,在产前几天还有精力官宣成为和颂的战略合伙人。

一系列操作,很好解释了,为何她有能力不拖泥带水,突然且迅速地官宣结婚、离婚。

作为路人,这一波着实狂拉好感的操作都让我惊叹:我们可否和赵姑娘那里学习时间管理?

管理时间?管理精力?不,先管理你自己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从小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令人艳羡的“大神”——他们看上去似乎没那么努力,又总是能得到很多却毫不费力。

比如我虽然不在粉圈,但仍然惊讶于王一博:跳舞、唱歌、演戏、主持、滑板、赛车,怎么做啥啥行?

作为一个从事专业服务的乙方,我接受每天的多数时间都要属于客户:只要不是无理要求,一天18个小时保持回应,休假期间不影响工作,常年周末合理加班。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我开始纵容自己在闲散的时间里懒惰而毫无作为,即使早上10点钟起床也理直气壮。

然而,同样的工作,我的老板却是个超人——不仅拥有一帮粉丝一样的客户,还可以每天坚持运动+每天坚持学英语+把家人孩子都照顾的很好,甚至时不时给员工们做各种心理工作。

当你惊讶于他在假期还回复客户邮件时,下一秒他竟然说今天自己走了30000+步,感觉每天有用不完的时间。

此前看《辉哥奇谈》说,人要“管理精力,而非管理时间”。

辉哥认为,精力好有三重回报:第一、高效完成任务;第二、心情愉悦;第三、更多的闲余。

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以上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为可以高效的完成任务,所以心情愉悦;而因为心情愉悦,所以做事的效率更高。而因为做事的效率更高,完成同一项任务只需要更短的时间,所以产生了更多的闲余,因为有了闲余,所以可以用来做更多发展自我和积蓄精力的事情……

由此看来,大神们的路径高度相似。那我等普通人如何成为大神呢?

如何成为管理大师?只需要争取4点

为了借鉴巨人们的经验,我陆续看了《吃掉那只青蛙》、《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搞定I无压工作的艺术》……每本书都有各自的亮点,咱们汲取信息融会贯通。

然而,一看到现在各个知识付费平台或者培训班大谈特谈时间管理,并且炫耀学员们学习后工作完成地多么高效时,我内心已经本能的抵触。

最核心的不是光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能够同时保持平和、从容、充溢,获得正向的情感反馈。

否则,无论你给自己填满多少事情,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成长,也会感觉虚无;无论你用什么方式休息,如果你自己认为在浪费时间而愧疚,也无济于事。

1. 内心认同正在做的事

“只做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事情”。这么说似乎非常乌托邦,但是却是现实。只有感觉自己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非常有意义,整个人都会充满了动力。

我们在职场上会经常碰到,自己内心并不认同你的职业,但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于是在纠结、焦虑、生气的恶性循环中一事无成。

归根到底,任何违背内心意愿的事情,会让一个人的精力水平持续下降,最终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前段时间,妈妈去医院了解下两个身体上的小毛病。

回来后她说,今天接待她的两个医生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一个看上去对工作非常驾轻就熟,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似乎什么毛病都可以迎刃而解,浑身散发着“这都不事儿”;另一个满脸写着“我不高兴,我不想看病,我刚刚吵完架,我不喜欢当医生”……

事实上,两个医生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年龄相仿,毕业于同一所大学,都在最顶尖的医院工作,都深受各自老板的喜爱。但是,他们带给患者的感受大相径庭,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内心体验。

如果我们就是不认同自己的工作怎么办?

要不说服自己勇于接受——自我洗脑、灌鸡汤、重构标准,哪怕为了生计拼命挣钱。

要不就果断放弃,不要再和别人抱怨和废话,别人的安抚是无济于事的,马上韬光养晦寻找新的动力。

2. 不妄想区分家庭和工作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一直试图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争取不把工作带回家,认为这样可以明确二者间划清界限,让自己在家里会情绪轻松自在一些,不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留给家人。

但《哈佛评论》的研究表明,严格区分工作和生活可能正是我们的压力之源。

认知转换需要耗费精力,之前很多关于管理认知转换的建议都是通过划清界限来将其最小化。而现在波尔州立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更有效的方法也许是反其道而行之——模糊边界,让工作与生活相互交融,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认知转换,并控制认知资源的消耗。……研究者发现,家庭与工作界限模糊的人的确经历了更多认知转换,但他们为此耗费精力较少。当人们试图将工作与家庭生活区分开,认知转换就会耗费更多精力,进而影响工作表现。

这个理论刷新了我的固有认知,但恰恰是因为开始接受了这个结论,我逐渐习惯在度假时随时带上电脑。

我发现,当自己心态上接受“我可能随时要被工作打断”时,反而没有那么多的情绪波动,可以自在地玩耍,也可以在被打断时更迅速完成工作。

当然,这个结论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员工走走神,有时候也是很好的。希望各位老板大佬们能看到这一点。

3. 找到属于你的一心多用

这一点来自于我老板。

我曾经问他,为什么可以那么轻松地完成工作,他哪里来的时间。

他举了个例子:每天上下班,他都要骑车,大概单程就要花费40分钟。

尽管他大可以开车、打车,但他却一直坚持,并且非常享受每天40分钟*2的时光——因为不仅仅完成了通勤,还可以骑车锻炼+看风景换换脑子+听英语新闻练听力+了解国内外大事。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找一个自己擅长的一心多用,并且把它“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就能体会时间折叠的快感。

而这种快感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也是长期维持一心多用的最佳方式。

4. 家庭支持是绝对的前提

能否坚持高强度工作,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是否支持。

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另一半天天唠叨你不顾家,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上台做手术?

当你爸妈每天晚上在你还开会时,打N个电话叫你回家吃饭,你还能在客户会上挥洒自如

当你的孩子哭丧着脸,对你说妈妈老师让你给我听写,你还能晚上9点接听客户电话吗?

高压的工作,都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我一直看的一个公众号,作者一个人坚持每晚9点半开始写作,11点发文,除了偶尔生病外雷打不动。他提到,这稳定作息跟大后方老婆在家保障得力密不可分。

这种支持的前提是和家人的充分沟通,以及给予家人对价。

比如你如果让爸妈或者妻子带娃,就一定也要分担家务给予他们自由时间;如果没有,那就节日大包小包礼物不停;如果还没有,那至少日常嘴甜!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焦虑、抑郁、充满压力的来源,来自于比较,来自于如影随形的同级压力——谁最先加薪晋升、谁最快买房、谁最早结婚生娃……

似乎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维度的短跑比赛,每一个维度都必须最早到达,否则就要被不同的渠道苛责。

但是即使短期内管理好时间,实现了某个事业或家庭的冲刺,下一个终点我们是否还有力气?

拉开时间轴,我们需要的是40年后,还有时间、有体力、有心情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