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写作赚钱法则:文案写作吸金秘钥

写作文案时,掌握了用户的消费心理,才能投其所好,从用户最关心的切入点下手,让用户能够在文案内看到自己最想看的东西,打消他的顾虑,甚至协助他做选择。这样的文案更容易深入受众心里,也更容易带动产品的销售。

下面列出部分互联网用户网上消费的惯常心理,更多的心理现象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和积累。

1.怕买贵了

大家买东西时都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对新商品尤其会担心买贵了。应该注意的是,用户下单购买的意愿,并不是商品价格越便宜,意愿越强,而是希望商品的价值要达到或者高于自己要付出的钱。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给出一个用户熟悉其价格的产品做比较,让他能够具象感觉物有所值。

2.喜欢看到“大”优惠

优惠的价格和优惠的幅度,用户对哪个更敏感?答案是对优惠力度“大”的那个。

一包38元的新疆大枣,半价销售和优惠19元,用户通常会觉得半价销售更便宜;但对一部2000元的手机,说打9折就不如说减价200元更实惠。

3.购买时希望选择更简单

一台电脑3999元,送无线鼠标、原厂电脑包。一台电脑3749元,推荐购买无线鼠标100元,原厂电脑包150元。你会选哪个?

如果凭直觉,多数用户会选3999元的电脑,因为鼠标和电脑包也是需要配的,选了3999元的电脑、这个选项会更简单。

4.拆开价格可以感觉更便宜

健身1天只需要1元钱!

1天只需要1元钱,水杨酸棉片就能给你婴儿般肌肤!

一天只需要1元钱,是不是觉得很便宜,便宜到可以不假思索就买了?

再如,“每天几元钱豪车开回家”都是通过强调商品的日均价格,让用户感觉消费很便宜,从而更容易下定决心购买。

5.选择中间价格的那个

你去咖啡厅点一杯咖啡,小杯、中杯、大杯,会选哪一个?多数人会选择中杯。

因为感觉小杯不够划算,而大杯花钱会稍微多一点,所以选择中杯正合适。至于将容量和价格结合起来对比哪个更划算,恐怕就很少有人会想了。这种选择是习惯性心理。

用户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也会如此。当对一个商品的性价比无法掌握,而又没有对比参照的时候,用户习惯不选最贵的,但也不选最便宜的,而是选择中间价格。

6.“以貌取货”

“以价取货”对一组不了解的商品,用户习惯以包装来推测质量,主观认为包装形式和设计好的商品,质量会比包装形式和设计差的商品好。

同样,用户还会以价格来推测质量。即使是同品类、同质量的商品,用户也会认为标价低的那个商品的质量会比标价高的差。

7.大家都在买的东西更靠谱

用户有从众跟风的习惯。如果很多人选择买同一个商品,即使它的价格比同类商品的高,用户也会认定它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当你的商品在销售数量上有优势时,写文案时一定要作为重要信息传达给用户。

————————————————————
写文章蹭热点要有底线,并不是什么热点都可以借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借助时政类热点事件进行产品的推广传播。对灾难性热点事件,也要慎之又慎。

例如某地发生地震,你的产品是食品,在向灾区捐献之后,可以对外传播公司的善举,但最好不要做产品的介绍,避免被指是借灾难营销。

据《大连日报》报道,2019年4月2日晚,微博及朋友圈大量转发了一则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免除烈士欠款并向烈士捐款的文案。

文案中写道:“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烈士×××(笔者在此隐去烈士名字)为某银行信用卡持卡人,信用卡中心决定免除逆火英雄的所有未清款项。”

此举受到网友质疑:在民众都向烈士默哀之际,该银行蹭了一波热点。事前,消防员作为高危职业,想办一张信用卡都非常困难,事后反而用免除一个人的债务和“捐款”来宣传自己。

这家银行或许本以为这个热点蹭得很巧妙,却不料突破了社会的底线,伤到了公众情感与社会道德。

此外,有争议的热点在没有定论之前也一定不要蹭,如果观点不对,容易弄巧成拙。一些社会恶性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类的热点,更要注意不要触及,一旦处理不好,会对品牌造成巨大伤害。

————————————————————
自媒体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俗化写作,追求老妪能解的阅读效果。

过去白居易写诗力求老妪能解,现在脱不花提出能让10岁的孩子听懂的写作才是合格的。

什么是通俗化写作?专家讲话能让小白外行人听懂,尽量具象化,不要抽象化。

举个例子,某一天,小费曼坐在爸爸的腿上读《大英百科全书》,读到书中描述恐龙有25英尺高,头有6英尺宽,这个时候爸爸让他停下,想了一下说,这个恐龙如果站在院子里,它的头应该可以碰到我们二层楼的窗户……

这个小费曼就是后来的费曼学习法创始人。

这个故事就很直观地告诉我们,你写科学论文可以使用数据,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个数据是抽象的, 他还是不知道恐龙到底有多大,但是你打个比方,他就懂了,描述画面比描述尺寸靠谱多了。

————————————————————

学习是终身的修行,与其快速抵达终点,不如始终与高效的学习方法相伴(我将它称为“学习的算法”)。

同样的知识摆在我们的面前,学习算法不同,学习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交的任何场合中,一旦遇到新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就可以立刻触发这套算法机制,使每个学习步骤都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产生学习的复利效应,层层叠加。

————————————————————————
以上摘自 新浪微博@倩倩老师自媒体创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