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
关于走出舒适区,让自己更有竞争力的文章,我看过不少,
而走出舒适区之后,是不是真的能让自己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这个问题,我从未在任何一篇文章中,看到能够让人信服的,非常明确的答案。
可是,这些文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却呈现出日渐高涨的态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很多人对于未知所出现的风险,有着非常敏感的情绪嗅觉,他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连作者自己都不敢涉足的选择,
现如今,制造恐慌感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生意,贩卖焦虑的人本身就在制造焦虑,看似是指点别人的人生风险,实际上是在把这些风险妖魔化,来以此营造信徒效应。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归问题本身,为什么不要主动走出舒适区?
接下来,我会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
摒弃幻想,隔绝焦虑,以最现实的观点去告诉大家:
一个人有没有危机意识,跟在不在舒适区,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今这个社会,内卷有多严重,从996的故事,说到各种“被”夸张的辞职,
人生这条路,越来越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这一脚没踩空,下一脚踩空了,还好反应够快,扶在了边上,
庆幸着自己还能走下去的同时,看到周围那些噼里啪啦掉下去的人,那些因为因病致贫,因为后知后觉,因为选错了职业,选错了感情,那些因为一步错步步错,那些被时代的风浪打破了自己坚持的倔强,看到了这些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掉下去的人们时,
庆幸变成了侥幸,侥幸,激发了清醒:
作为没有背景,没有强大天赋和能力的普通人,我们必须要用谨慎的方式去处理自己人生之中每一次的选择,年纪越大越会发现,选对了,路会好走的多,选错了,轻则损失惨重,重则万劫不复,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刻意制造焦虑的说法,而是作为普通人,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如同在海洋上的一叶舟,
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技术规避风险,我们可以借助经验躲过麻烦,可一旦风浪临门,后果便会陷入未知的漩涡,
身处漩涡,挣扎,是唯一能做的选择,可是越挣扎,往往越无助。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我们有机会,或者说有机会选择远离那些可能会导致失控的风险,那么选择自己能够掌握的,自己能够驾驭的生活状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输得起的时候,不怕输是勇气,
输不起的时候,不怕输是稚气。
舒适区的真正意义
那些劝别人远离舒适区的文章中,总会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人在舒适的环境呆久了,人就会变得很呆,没有风险防控的意识。
而事实上我们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在舒适区,有些人活的也算不上聪明,
为什么有些人,家境不错(不是富翁),却比其他人更拼命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有大把的时间改变自己,却选择用大把的时间懈怠人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他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个人越长大,越会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环境对他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自主选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都是普通人,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晚年成事,区别不是他在不在舒适区,而是他感悟了什么,选择了什么。
一个人能在坎坷的境地中奋斗,就能在舒适区选择坚持,因为当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时,
环境不会影响人,也不会改变人,环境只是环境,
改变和影响一个人的,只是他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选择。
舒适区,不会让一个人堕落,舒适区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值得守护的条件,是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进入舒适区的人,会以进入舒适区为目标而努力,身在舒适区的人,为了避免被淘汰,反而会更加的努力来保障自己能够留在舒适区,
有些人习惯把问题的矛盾归咎于外部因素,舒适区就是这样的因素之一,他们对舒适区的恐惧,源自于对怠惰产生出的恐惧,他们担心,他们恐惧,他们害怕自己被某种无法掌握的命运所抛弃,但其实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自己身后的阴影。
阴影是佝偻的,那颤颤巍巍的模样,紧紧跟随着自己的人生,他们发不出声响,说不出话的嘴巴抖动着恐惧与彷徨,这两种交织着痛苦的情绪折磨着自己对现状的判断,离开舒适区,会让我变得优秀吗?如果我成为更优秀的人,我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思维的混乱伴随着外界强加于自己的诱导,陷入混乱的内心不断质问着没有答案的疑问,唯有身后的阴影,依旧佝偻着,陪伴着自己的茫然,用一种不情不愿的步调,滑向那清晰可见的深渊。
有些选择,我们很难以主观的视角去判断对与错,因为命运与机遇隔绝着诸多繁复丛杂的理由,这些条件并不是命运的齿轮,而是人生的“收费站”,因此我们只能从客观角度去发现,这些人的结果,与处境丝毫无关,与心态密切相关。
请不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因为舒适区,是普通人最终的追求,
更是普通人,最后的避风港。
越理性,越能读懂自己的处境,越清醒,越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刻意的恐慌迷失方向:
人生苦短,所以有些选择,
不想对不起,因为错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