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公司治理:不对称信息博弈

196.公司治理

【CEO以下叫管理,CEO以上叫治理】治理是管理的基础,治理机制越好,大家的权、责、利就会更清晰【尤其是管理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管理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公司治理是一套协同各方利益,进行权力制衡的机制设计。而公司管理是一套维持机构经营运行的规则。

越是那些对投资者【所有者】保护很差的欠发达金融市场,治理的溢价就越高【因为有好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公司发展就会好】。所以一个好的公司治理体系,还会影响到企业是不是能够长远持续地健康发展,也就是俗称基业长青。

197.委托代理

(1)委托代理关系与不完全契约

  • 企业投资者是公司的所有者,拥有公司所有权;

  • 企业管理层是代理投资者经营企业,是代理人。两者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 agent relationship)。

设计一种制度,使得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能够协同一致,同时对管理层的权力加以制衡,减轻他们侵占股东利益的概率,这就是公司治理治理的起源。

(2)两种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

  1. 在公司内部协同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管理层分享更多所有权,用股权激励方式和股东绑定在一起,责、权、利结合

  2. 对管理层的权力你加以制衡:让更多不受管理层影响的独立董事进入决策层,或者将董事长和CEO职务分开,避免权力集中。

参考《薛兆丰的经济学课》134.135.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与监管,需要处理好董事会这个对经营团队的监管机构,跟经营团队的关系。

  • 信托原则(fiduciary principle)【针对经营者】:企业的经营者时刻把自己想象成企业的所有者。【这些经理、管理层,你们凡事都要替股东的利益着想,人家委托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你不能欺骗和违约。】一仆不侍二主。

  • 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ement rule)【针对所有者】: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企业的所有者既然请专业团队来管理公司就不要阻碍他们行事。

如果是在股东文化下,经营者默认会对股东服务负责,股东也对经营者放心。但如果在相关利益文化下,股东就不知道经营者究竟是为谁服务了,就会经常出现股东告经营者的事件。

信息不对称程度决定公司融资与管理结构:

  • 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企业,如钢厂,看得见的经营,就容易吸引大量中小投资者股东,也放心让专业人士来管理经营。

  • 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企业,如药厂,研发药品前期投入的资金看不出来能带来什么收益,只能吸引比较少的股东,而这些股东往往也了解企业,往往也参与经营及研发工作。

谁能更妥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的问题,对发展这个行业 里面的产品至关重要。

参考《刘润5分钟商学院·实战》234.治理结构:绝对的控制反而会让你自己失控

创始人一旦获得控制权,其他股东不但损失了投票权,可能连收益权都保不住。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保护投资人利益:

  1. 股东会:全体股东集合,按照股数投票

  2. 董事会:管理团队向董事会汇报,董事会向股东会汇报

  3. 独立董事:为中小股东代言

  4. 监事会:独立董事是董事会内部监督,监事会是董事会的外部监督。

这些机构都是给你绝对权力上加上制约,获得均衡。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绝对控制,也是绝对控制反而会让你自己失控。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外部治理:

  1. 市场压力:如兼并收购【悬在管理层头上的达摩斯之剑】

  2. 市场监督:法律层面要求管理层对信息披露。

  3. 声誉机制:如建立一个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开经理人的操守业绩等。

参考《薛兆丰的经济学课》136.恶意收购的重要功能

  • 强买强卖不是恶意收购:你不卖没人能逼你卖;

  • 乘人之危不是恶意收购:任何买卖都是乘人之危,索取交易剩余;

  • 出价太低不是恶意收购:事实上在公司并购过程中比的是谁能看得更远,谁能把握未来看的更大;

  • 垄断程度上升不是恶意收购:企业的数量跟垄断和竞争没关系;

  • 让公司闲置不是恶意收购:谁都不会这样浪费资源;

  • 限制决策时间不是恶意收购:市场讯息变化本来给人决策的时间都不多;

恶意收购的功能:

如果你发现竞争对手的公司资源得不到做好的利用,根据科斯定律,把这些资源收购过来在自己手上发挥最大的效用。给对方公司股东一个甜头,合理的收购价格,完成这个收购。双方都欢喜,唯独是被收购公司的经营者。但如果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得当,资源得到最大效用,就不会引来别人的收购,这是悬在经营者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一个制度安排,不能够保护好中小股东的利益,一定不会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198.道德风险

代表大股东的公司管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其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没有办法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者观察成本很高,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这种损人利己的道德风险。

公司治理的根源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道德风险正是这种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

越难识别和越难监督的行业和产品上,越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如食品行业獐子岛事件。道德风险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套事前的预防和事后的惩罚机制,在信息披露、市场监管等各方面对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道德风险。

199.大股东的魔法吸金术

隧道理论(tunneling):转移企业资金,挖空企业的行为。一般都是掌握大部分股权的大股东。大股东(如乐视)利用自己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占用和转移了上市公司的财产,侵蚀了中小股东利益,等于是掏空了和别人(中小股东)合建的洞穴,去装满自己一个人的洞穴。

掏空的理由:

  1. 内部原因:股权集中度和公司治理好坏之间不是直线型的关系,而是N型。也就是股权集中度更低或者集中度更高,对整个公司环境改善有好处,而中间可能持有20%~70%左右股权,拥有实际控制权,但所有权又不够,掏空的可能性就大;

  2. 外部原因: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特别薄弱。

所以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既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协同和制衡,又要在监管和法律层面给出解决方案。

(0)

相关推荐

  • 如何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内部控制概念的外延以及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作用的增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两个本属于不同领域的问题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 ...

  • 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系统.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公司治理:治理机制

    201.股权激励机制有用吗? 目标是扩大管理层的股权,希望他们的收入和企业的长期成长之间挂钩.股权激励方法有两种: 在某种条件下去赋予管理层一定的股票: 在一定条件下给管理层以某个价位买入一定数量公司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干货笔记

    目录 导论 金融世界观:金融的本质 金融世界观:各国金融制度的起源和演化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现代货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 银行:银行盈利模式 银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投资银行及其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数据与算法:比特币

    231.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是一种数据加密货币,它用技术手段解决了货币信用主体化的问题,并向虚拟世界创造了一种民主.透明,但是又绝对保护个人隐私的货币体系,支持点对点的交易,而且让所有节点都具有同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在线:蚂蚁金服

    226.227.理解"蚂蚁金服"关键词:数据驱动+平台生态 蚂蚁金服是一个数据驱动的金融平台生态."数据驱动"和"平台生态"分别代表着它的业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在线:科技金融全貌

    221.增长和财富:为什么科技金融(FinTech)这么炙手可热 (1)金融经济增长:从匮缺到过剩,从被动到创造 1900年"亏缺""工业化":金本位,黄金稀缺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危机

    216.信用崩塌是金融危机的本质 (1)金融危机=信用崩塌credit crunch,个人.机构.企业甚至国家在某一个时点上丧失了借债能力,然后信用崩塌传染开来,导致情绪恐慌,演变成更大面积的信用崩塌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创新

    206.创新.监管和危机:金融市场的新陈代谢 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只要有融资需求,人们一定会想办法创造出金融工具,而新的金融工具会受到市场的追捧,造成市场反应过热,然后又会遭遇到监管,从而产生新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投资者决策与公司决策复盘

    复盘1.定价: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重复博弈 (1)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投资者是买方,公司的卖方,交易的对象交易的商品是企业的未来增长.这个商品有两个特点: 它是虚拟产品: 这个产品具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兼并收购:规模与协调效应

    191.兼并收购决策的底层逻辑 80年代后内生式的发展开始满足不了企业加速增长的趋势,企业的快速扩张主要依靠兼并收购. 内因:技术革命和行业变革.兼并收购很明显在时间和效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它能够快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