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杨守敬刻本述评

杜同仿

杨守敬影宋本脉经提要:《脉经》杨刻本是清代学者杨守敬于光绪十九年据明嘉靖间佚名氏影刻宋何大任本影刊的。笔者通过对《脉经》版本源流的考究,论证了明代嘉靖本是现存《脉经》刊本中最接近宋版的刻本,而杨刻本则基本上保留了嘉靖本的原貌,且刻工精良,讹误甚少。由于嘉靖本在大陆内陆已失藏,因而杨刻本就成为内陆所藏最接近宋刻的《脉经》刊本。校理医籍时可选取杨本为依据,杨刻本可以代替嘉靖本使用。清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历史地理学者杨守敬在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的随员期间,致力搜集国内散佚的古籍,其中购得王叔和《脉经》一部,为明嘉靖间佚名氏影刻南宋何大任本,此本为《脉经》存世版本中最接近宋版的刊本,国内已失传。杨氏为使此本公之于世,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将此本影刻刊行,其字数、行款、版式等全依原本,刻工精良,堪称善本,目前大陆所藏《脉经》诸本中,唯此本最良。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将杨刻本影印刊行,大大扩大了此本的影响。然而,国内许多学者在校理中医古籍选取《脉经》作为旁校书时,却往往将元·广勤书堂刻本作为依据,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说明对杨刻本尚缺乏较全面的研究及认识。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作简要之评述。一、杨刻本在《脉经》版本中的地位《脉经》自魏晋医学家王叔和撰成后,历经辗转传抄流传下来。至北宋熙宁元年(1068),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由国子监第一次作大字刊行。至绍圣二年(1096),又作小字重刊。南宋时,明确可考的有三种刊本。一为福建建阳书坊刊本;一为广西漕司刊本,于嘉定三年(1209)据福建本校正刊行;一为何氏本,于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据北宋绍圣小字本校正重刊。后世《脉经》刊本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是元·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据南宋广西漕司本重刊,后世据此刊刻流传,由此衍化出龙本系统的刊本;一是据南宋何氏本刊刻流传,由此衍化出何本系统的刊本,其中有影刊本与重刊本二类,影刊本主要为明代嘉靖本,重刊本主要有元代广勤书堂和明代赵府居敬堂的刊本。杨刻本则是直接由嘉靖本影刻而来。由于《脉经》的各种宋代刊本及元代的龙兴刊本均先后告佚,后世流传的俱为何本或龙本衍化而来的刊本。从二大刊本系统的所承来看,何本为宋刻,直接源自北宋绍圣小字本;龙本为元刻,源于南宋广西漕司本,而广西本又源自福建建阳书坊(该书坊刻书大多较低劣)本。可见,何本已明显优于龙本。再者,龙本系统以重刊方式辗转传刻,离宋版原貌相去已远;而何本系统中,有以影刊方式沿袭下来。一般影本较能保存原貌,讹误较少。故何本系统中的影本应当比其他版本为优,其中明代嘉靖本直接依何本影刊,因此,该本是现存《脉经》刊本中最接近宋版的刊本。此本已知的现仅存三部:一部为十九世纪初日本聿修堂多纪氏旧藏,现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一部原藏于陆心源的皕宋楼,后被日本人购去,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一部原流落在日本,后为杨守敬购回,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杨刻本即是据此本影刻而来。显而易见,杨刻本在《脉经》刊本系统中,明显存在两个优势:一是所据底本为最接近宋版的影刊本;二是其本身亦采用了影刊的方式。因此,杨刻本虽刊刻年代较晚,但却能较大程度保留宋版的旧貌。加上嘉靖本在大陆内陆已失藏,因而杨刻本就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二、杨刻本的版本质量及价值为了进一步全面具体地考究杨刻本的质量,特将杨刻本与日本《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影印收入的明代嘉靖本逐字逐句进行比勘。该本是据静嘉堂文库藏的嘉靖本影印的,对其中的一些缺页、蚀烂、污损等,则据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的同版本予以补正。因此,该影印本完整地反映了嘉靖本的原貌。通过相互比勘,得出如下结论:(一) 杨刻本在字数、行款、字体等方面基本依照嘉靖本,一笔一画,未尝少易,包括一些缺笔避讳字,如“癥”、“敦”、“完”等等,均保留缺笔不变。这些基本上是宋版避讳缺笔的旧貌,如“癥”避仁宗赵祯讳,“完”避钦宗赵桓讳,“敦”避光宗赵惇讳。从中可以看出,嘉靖本基本上保留了何本的旧貌,而杨刻本则忠实地反映了嘉靖本的原貌。(二) 杨刻本与嘉靖本互异之处,全书大约有十三处,共15字(含叠字二个),列成如下附表,表中所列页码为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影印本的页码,原文中注明“小字”的,为原文中的小字夹注,未注的为原大字正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本互异之中,嘉靖本误的主要是因年代久远造成的一些脱笔、污损(不包括原本的刊误)。而属于杨刻本问题的大致有如下三类:1. 缺笔坏字。共二个。疑为原底本因年代久远造成脱笔,杨氏影刊时为保存原貌而姑仍其旧。2. 阙字。共四个。疑为原底本污损不清,无法辨认,因而杨氏刊刻时只好作阙字处理。3. 误字。共三个。可能是原底本污损,杨刻时辨认错误所致。这些错误,应当是很微小的,而且问题很可能大多出在原本本身,因原本现存台北,暂时无法加以证实,只能靠推测而已。杨刻本刻工精良,字体端正,墨迹清晰,更非他本可比。嘉靖本虽然还有其他影本,主要是明·吴勉学的影刊本和清·宛委别藏的影抄本(此本原为阮元在江南收集到的古籍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此本影印刊行),但在保存原貌,减少刊误,以及刊刻质量等方面,都还逊杨刻本一筹。至于何本系统的重刊本,由于其字数、行款等均作了改变,质量上显然不及影本。因此,元代广勤书堂的刻本虽是现存刊刻年代最早的《脉经》刊本,但由于其讹误较多,刻工欠佳,质量上更无法与杨本相比。由于《脉经》是中医重要的典籍之一,宋以前的中医古籍大多与本书有关。因此,校理宋以前医籍时,往往把《脉经》列为旁校书之一。校书时,一般都应选取善本为依据。因此,选择讹误较多的元·广勤堂本是不足为据的。说明不能简单地从刊刻年代的远近去选择校本。就大陆内陆来说,杨刻本是最接近宋版的《脉经》刊本,在没有嘉靖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也应当选取杨刻本作为校本。杨刻本完全可以代替嘉靖本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