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都淡泊名利,都虚伪”:有这种想法的劝您多读点书!
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认为文学家虚伪,明明需要钱却声称不爱钱。
首先,需要钱不等于爱钱,这不是一个一分为二的问题。
人的生老病死,哪一样不需要钱?需要钱就是爱钱吗?不说文学家,大而化之,还真的有人不爱钱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马云。(手动狗头)
马云说他对钱不感兴趣,大家的眼神都像撒贝宁那样不可思议带着鄙夷,其实有很大可能说的是真的,越是有什么约不在乎什么,这也是人性了。别说像马云那种首富级别的有钱人,现实生活中墨酱见到的富二代就是声称自己不喜欢钱。
一般真正不缺什么的人就是有资格宣称自己的确不喜欢这玩意儿。有钱人说自己不爱钱,长得好的人说美貌没那么重要,学历高的说一般学历就够用。你说别人凡尔赛也好,反正人说这话你得服气,因为这些东西人家有,人家怎么说你也攻击不到人家。
其次,“文学家都淡泊名利,都虚伪。”这话有失偏颇。
比如陶渊明,这也是最容易被大众误会的人之一。他去做彭泽县令,为的是能够养活幼儿小女。“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就是很坦然地说自己出去做官就是为了拿俸禄填饱肚子、养家。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这是苏东坡给陶渊明的评价,可惜几百年后的人们,却还被一些文章误导,认为陶渊明不接地气,飘飘乎遗世独立,不屑铜臭味儿。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这话的,是孔子他老人家。也是一个被误解了很久的人物。
再举个外国作家的例子吧:如巴尔扎克,很明确的目的,写作就是求名求钱,最起码是要通过写作挣钱。要拿稿费支撑自己挥霍无度的生活,甚至要还债。巴尔扎克挣钱的目的,把自己包装一下,混入上流社会社交圈,然后找一些贵族小姐姐玩。稿费挥霍完毕,巴尔扎克只能再去努力写稿子。如此循环。坊间都说,巴尔扎克的情妇跟作品一样多。
就是为了好好写作挣钱,咖啡一杯又一杯,说他自己压榨自己一点儿都不过分。
还有我们熟悉余华,声称靠《活着》(的版税)活着。
有些人不知道看了一些什么不靠谱的书、不靠谱的文章,竟然说文人都虚伪,都淡泊名利还看不上钱。就想说这样以偏概全的结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见?这样类似的观点早就过时了好吗?知识体系早该更新了好吗?看一些口水书、文字垃圾,害得是自己。
任何话语,不假思索地吸收,那才是可怕的。
很多时候,所谓的“信息茧房”,我们总认为是被算法推荐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眼界得到了束缚。其实,即便远离了一些资讯平台,许多人也往往会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所以墨酱一直都认为“信息茧房”不单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人往往都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不愿意去质疑所谓“约定俗成”的观点,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叫有知识的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