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绿皮书》观后感
在路上
——《绿皮书》观后感
一本书,一部车,两个人,在路上。
这是一条充满了矛盾冲突、观念冲突、生活冲突的路,也是一条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相互影响的路。这条路的起始,是一个黑人老板和一个白人司机,这条路的终点,是一对好友的拥抱。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条争取平等摆脱种族歧视的艰难的路。
从任何角度来看,唐·谢利都是一个天才,一个绝对的神童。他9岁时在华盛顿特区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全日制学习钢琴,18岁首次亮相,19岁,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他出入白宫演出,被誉为美国著名的钢琴家。然而这位雪利博士,却离开了卡内基音乐厅楼上他“金碧辉煌”的住处和万众拥戴,同他的三重奏乐团前往了充满歧视的美国南部,开始了自己的巡回演出,也开始争取平等之路,去证明黑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奏,也可以赢得白人的尊重。
这一路上,唐受尽了来自白人的侮辱。这些白人在对艺术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不是他——这个黑人。他们欣赏艺术,却不能接受为他们奉献艺术的肤色。在邀请他演奏的会所,唐没办法上公用的厕所;路过高级西装店,店员见唐要试穿,表示无法借给他试衣间;负责准备钢琴的工人,觉得黑人就配弹个垃圾钢琴;唐走进一所酒吧喝酒,却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胁;甚至,在本该最尊重法律的警局,唐的权利照样受到伤害。
而最为突出表现出种歧视的就是那本《绿皮书》。在巡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使用一本“绿皮书”作为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封面很美,内容却不那么美丽。这是一本专为黑人准备的旅行指南,上面详细标注了黑人能去的餐厅、酒店、甚至出没的时间。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则上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条艰难的争取平等、尊严的路。这条路看似以托尼与唐的相互理解、和解以及最后在圣诞夜的拥抱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黑人俱乐部里唐开心灿烂的笑容是因为有那么一个白人在欣赏吗?
我们都只看到了美好的开始,但之后的路途会一如电影中那般美丽么?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理解与爱之路。
托尼是生活在纽约的白人。他个性直、不拘小节、脾气火爆,脏话随口就来还自以为是满口跑火车,小偷小摸还自以为聪明。虽然耍了个小聪明,借机认识了上流社会的一个大佬。但也因为事情闹太大,失去了夜总会保镖的工作,不得不以与别人比赛来赚得房租。
黑人古典钢琴家唐,在舞台上,受到人们崇敬。但在生活中,唐每天都穿着华丽,用高昂的艺术品装点家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着来应聘的托尼。他不听黑人的音乐,不吃“黑人食物——炸鸡”,甚至和亲人疏远,断了联系。他把自己与自己的种族隔离开来。(其实,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出于自卑。越是自卑越需要外在的强大来掩饰。)他在舞台上报以微笑,矜持而有涵养。他严格而自律,甚至认为动用了司法部长的特权释放了自己而感到羞耻。然而,唐脱离了种族,却也融不进白种人的世界里。电影中有个经典的镜头,唐靠在车边,远望着田地里工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一个个停止劳作,远望着唐。他们彼此的眼里,都充满了困惑,也充满了隔膜。他与他们一样的肤色,却是不一样的世界。他拥有身份、地位,但也得不到白人的尊重。他只能孤独地活着、演出、喝着酒,品味着自己的孤独与痛苦。
一个粗俗直率,活在尘埃里,却活得真实;一个文雅高贵,坐在宝座上,却内心孤独。
相看两厌的人一路上纠缠不休,孤傲高冷的唐终于多了一丝烟火味,有了些许生活气息。变得不再高高在上,用手吃炸鸡,开心地聊天,在黑人俱乐部他开心地为大家演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笑声和舞蹈。
而托尼何尝不也在改变着?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唐的孤独与痛苦,去了解他,影响他,他也开始在唐的影响下变得温情而浪漫。在最后一站巡回演出,唐让托尼来决定他是否演出,最终在金钱和尊严面前,托尼放弃了金钱,选择了尊严。
这一切,就是因为托尼所说“理解和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拥有了理解与爱,这条路就会芳香四溢、四季如春。
电影中印象深的细节也很多,不一一例举。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马赫沙拉﹒阿里拿到的是最佳配角奖?他不应该是主角吗?看来,电影还是站在了白人的视角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