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终于遇上了司马懿,战况却是个谜!
蜀国和魏国这几年真是折腾,公元228年,诸葛亮两次率兵北伐,公元229年,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公元230年,魏国的曹真等三路大军攻打汉中。可这还不算完,因为对于诸葛亮来说,攻打魏国已经是一种信仰似的存在了。
公元231年的二月,诸葛亮发动了对魏国的第四次北伐,这一次蜀军走的还是祁山,祁山这会正在魏国的手中,诸葛亮大军一到,就包围了驻守在此处的贾嗣、魏平所部。
这里有几个事情交代一下,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里面讲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我也是从小深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诸葛亮好几次走的都不是祁山,我甚至对史料产生了怀疑,现在可以正式的讲一下,按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才二出祁山。
还有一个就是,诸葛亮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魏国,之所以没有取得大的收获,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蜀国大军长途跋涉的来远征,那一路是以山路为主,甚至很多地方是需要用栈道的(栈道这种东西,一般是指修在悬崖峭壁上的路,甚至还需要额外辅助材料才能修的起来,比如木材等等)。这种条件下,行军本来就很不容易了,运输粮草就难了。在这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采用了一种叫做木牛的东西来运输物资好粮草,木牛具体是什么东西,这个史料记载的也不多,咱们常规朴素的这么想,它应该是一种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可以起到安全、快捷和负重大的作用了。
听到诸葛亮又来了,魏明帝是一皱眉啊,真是烦人,可又没有办法,只好派兵去援救祁山。本来啊,在西面负责对付蜀国的,一直都是曹真将军,可此时的曹真身体已经不行了,卧病在床(几个月以后,曹真病逝,他的儿子曹爽继承了他的爵位)。魏明帝只好改用司马懿为西路军统帅,让他带兵驻守在长安,来防御蜀军,同司马懿一起前往的,是魏国的名将张郃。
到了西线战区以后,司马懿决定,留下部将费曜和戴陵,让他们统领四千人守住根据地,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赶赴祁山,解救被诸葛亮围困的贾嗣、魏平部队。对于司马懿的这个决定,张郃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这样有点冒险,毕竟对手是诸葛亮嘛,他建议司马懿分两支部队,分别驻扎在雍地和郿地,为整个西路军镇守大后方,不过司马懿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亲自带军出发了。
接下去的这一段历史,就有意思了,因为根据不同的史书说法,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带领着轻骑兵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了,诸葛亮大军退到了祁山,在卤城屯兵,然后以南北两侧的山为屏障,又建筑城墙。司马懿既然来了,当然不会惯着诸葛亮了,他下令发动进攻,结果城池被攻破,蜀军惨败,被抓的,被杀的,一共有上万人之多。
可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诸葛亮派将军魏延、高翔和吴班去对抗司马懿,结果司马懿不是对手,被蜀军一顿毒打,汉军斩杀了许多魏军,还收获了很多军用物资,司马懿看实在打不过,只好后撤到大本营。
要是再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它根本就没讲这段故事,好像这件事完全没有发生一样。
《晋书》是记载司马懿子孙做皇帝时期的史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带着人从历代史书中归纳整理出来的,它的这段内容,应该是出自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书。史书如此打架,那么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像,可能就不太容易还原了。
好了,让我们先从上述的这三种可能性中走出来,因为后面的故事,是比较单一可靠的了。不管前面发生了什么,总之,双方并没有真正的分出胜负,直到那一年的六月份。
问题还是出在了粮食上。诸葛亮虽然给蜀军配备上了木牛这样的高科技,可木牛单单靠自己还是没法完成生产运输一条龙服务的,当时负责给蜀军运输粮草的总督办官是李严,李严这个名字,在我们前面讲述中曾经出现过,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召见了两位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严。
李严这次也是运气不好,当时正是夏秋交接的时候,老天不作美,阴雨连绵下个不停,这让粮草的征收和供给都出现了问题,李严一看,这粮草供应不上,万一因为这个耽误了事情,自己罪过可就大了,他就想了一个妙招,派人去给诸葛亮传话,说朝廷的意思,让诸葛亮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