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佳县: 浩荡长空回响着船夫的歌谣 沉厚故土弥散着谷物的芬芳
CCTV-10
2021.4.25 23:1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 佳县篇
黄河岸边,千沟万壑中的佳县,在黄土与河流的碰撞中,建立起了铜墙铁壁的城池。
“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的绥德州,攻不破的麟府州”。
这句流传在陕北一带的民谣,是这座古城生动的写照。
“磊石而上,山作根基”。葭芦古城耸立了近千年,依然以横空出世的姿态,为世人讲述着金戈铁马的过往。古老的城墙昂然挺立,佳县的历史和当代,在斑驳的墙面上交相辉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毛泽东为中共葭县县委题词: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1947年8月,处于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形势好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佳县朱官寨村。
1947年9月下旬,陕北和全国战局都大为好转,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迁移到神泉堡村。在摇曳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修改并审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最后一斗米交了军粮,最后一尺布做了军装,最后一个儿郎送上了战场,葭县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西北野战军度过了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后来,毛泽东为中共葭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2001年,佳县在神泉堡革命旧址建立了纪念馆。曾经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
苍苍的河岸边 黄河船夫的号子从未停歇
一首《黄河船夫曲》,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旋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诞生于一位普通的佳县船工之口。
李思命出生在佳县的荷叶坪村。这里是黄河上自古繁忙的渡口,也是当地有名的船夫村。李思命从十几岁就随父亲搬船,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练就了他的一副好嗓子;古老而动人的民间故事,为他进行民歌创作提供了数不胜数的素材。
有一年春节表演搬水船时,李思命本色出演老艄公的角色。演出中,他回想着黄河两岸的风景,饱含着对黄河的真情实感,李思命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词句。
在佳县的土地上,英雄的人民,眷恋着黄土地上的日升月落;县城一侧,黄河的波涛,伴随着高昂的歌声,响彻整个中国。
圆润洁白的挂面
是佳县人心底对于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弱似春绵,白若秋练”,佳县人用西晋束皙《饼赋》中的诗句表达出对产自当地的手工挂面的赞许。
和面、醒面、搓条、盘条……每一次制作手工挂面,都需要经过多达十八道工序。
制成的佳县手工挂面,有如根根银丝。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每根面条都会产生空腔。细小的孔隙,能够吸收更多的汤汁。配上荷包蛋,加上西红柿、葱花香菜,令人垂涎欲滴。
圆润洁白的挂面,带来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回味,入胃的温暖与满足,更有一代代佳县人心底,对于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千年枣树 抒写着佳县人道不尽的家园情怀
佳县黄河岸边的泥河沟村,一千多棵古枣树,就像大地留下的雕刻艺术品,虬曲苍劲,姿态各异。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棵古枣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2014年,陕西佳县古枣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泥河沟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逐渐为世人所知晓。
面对每年春季枣树“塑形”裁剪后的红枣废枝,佳县人成功地开发了枣木香菇循环生态体系。用枣树废枝培养菌棒,产生的食用菌废料通过简单的加工,便可生产成有机肥,用于枣园施肥。既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又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佳县人走上了产业升级的道路。
如今,泥河沟村在佳县县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红枣开杆节、枣花节、红枣采摘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村民们还利用枣木进行雕刻,创作了大量和佳县有关的文创产品。千年枣园之中,古树如同这片土地苍劲的笔触,抒写着佳县人道不尽的家园情怀。
木头峪村
是黄土高原上朴素而生动的烟火人间
距离佳县县城东南约15千米的黄河泥滩上,每到水涨时,木头峪村就像一幅漂浮在黄河里的图画,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浮图峪。
木头峪村的中心,一个被称为戏楼滩的广场,至今仍在使用。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曾经观看了木头峪群众剧团表演的晋剧《反徐州》。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将一面写有“与时并进”的锦旗赠送给了演职人员。
木头峪的民间建筑极富有特色。两条主街、16条巷和10个拱门洞相连,既具有排水防洪功能,又发挥着加固两侧窑洞的作用,形成了别致的洞巷景观。
在木头峪村,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全村200余户人家,60余户都有门匾和横匾。这些匾额,既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又体现着木头峪村人的精神追求。
在木头峪村,随处可见的牌匾、敬字炉等遗迹,至今传递着这座黄河渡口旁的小村崇文重教的精神气质。2014年,木头峪村纳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落。这个沉寂了数十年的古村落被重新激活。
赤牛坬村 重塑着故园乡土的醇厚记忆
每到周末,在四山环抱的佳县坑镇赤牛坬村,只要广播里响起这首悠扬的吟唱,刚刚还在家里忙活的村民就会扛着锄头,牵着黄牛,走出家门,以地为台,以农为题,将自己过去真实的生活场景演绎成一台实景剧。这场演出,被起名为《高高山上一头牛》。
在用原生态实景剧吸引游客的同时,赤牛坬村还打造了一座民俗博物馆,展出了十多万件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这些器物,仿佛黄土高原上一个古老民族的剪影,留住了农耕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佳县人在保护传统文化、民间记忆和古民居的基础上,同时发展黄河风光游、田园采摘游等旅游休闲产业。遍布在佳县的古老村落,正在成为具有陕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地理乡村标本。
黄土千丈,风清万里。佳县,在时光的长河里高歌奋进,传递着星火燎原的信念。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佳县篇》
播出时间:4月25日 23:16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石岩 辛珂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