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贵圈资本只相信眼泪了

“《疯狂的石头》放今天也不会赚钱的!”

入围了某计划的编剧小余满心憧憬地来到北京,以为自己因疫情耽搁的电影项目终于能拨云见日。但谁料,却遭到了资方的当头一棒。上一回,他来北京,资方对他所写的黑色幽默剧本还饶有兴趣,这回来却风云突变。

一拨人劝小余加入情感线,另一拨人直接劝他改成“哭片”。很难想象一部黑色幽默的犯罪片加入这些元素会变成什么鬼样子,人家宁浩也不是靠煽情拿下中国电影界的一席之地的啊。但一位大佬直接笃定地告诉小余:“《疯狂的石头》放今天也不会赚钱的!”

大佬之所以敢下这样的论断,实在是因为今年市面上太多大卖的“哭片”。从元旦档冠军《送你一朵小红花》到春节档冠军《你好,李焕英》,再到近期冷门档的《我的姐姐》《你的婚礼》,每一部都是以“看哭”为营销噱头,每一部都以小博大赚得盆满钵满,且进入了年度票房前十。

中国电影观众这是从年头“哭”到了年中,目测还有可能继续哭到年尾,哭出电影票房的大好河山。这还不打紧,原本以为“哭片”只是屡试不爽的营销模式,现在竟然真的反过来影响了上游资方。

资方正在努力“洗脑”创作者——不管什么类型,给我可劲儿煽情。不敢想象,再假以时日,市面上还不所有片子都在高喊“给我哭”。

“哭片”正在成为一种电影创作类型?

“你可能想不到,一部节奏很拉胯、情节像是播放PPT的剧本,竟然拿到了某大公司剧本评估的高分。”小余无奈地给硬糖君形容,毫不夸张地说,它拍出来就是一个拼贴式相册电影,可能比《小时代》还《小时代》。

以小窥大,便知现在的行业风向。“剧情可以狗血,即使让观众很不舒服也没所谓。只要煽情煽到位,给了观众足够多的情绪释放,观众最后就会原谅你,然后你就赢了。”小余总结资方给他说的“金玉良言”。

硬糖君赶紧向几个圈内制片人打听,他们手头开发的项目当真都是“哭片”吗,得到的回复倒是不一而足。因为他们对“哭片”的定义不同。有人说自己做的亲情片,有人说做的绝症题材片,也有人说做的社会弱势群体片。但归根结底,他们其实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普世情感,想要达到让观众去电影院宣泄情绪的作用。

“生活不易,哭一下还不行吗?”某制片人自信地认为,“哭片”可以让观众在电影院得到情绪宣泄,完全是一件对社会做贡献的大好事。

也有制片人不认同拿“哭片”来概括《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成功。他认为这三部影片不是通过煽情手段拿下高票房,而是通过严肃探讨与观众息息相关的话题——母女关系、手足关系以及自己与死亡关系,从而引发观众共鸣,是普世情感爆发的胜利,而不是“卖惨”的胜利。

但不可否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正在尝试复制《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成功,按照他们各自从中总结到的共通性。

不管你承不承认,“哭片”正在成为一种电影类型。这可能和观众认知中的类型片有出入,爱情、喜剧、动作、科幻、犯罪等是我们熟悉的类型片。但现在,我们也时常把主旋律、社会话题、小人物作为类型片讨论。实际上,根据类型电影的定义来说,无论按照大众审美趣味、故事题材、艺术效果等哪种方来划分类型,只要它正在形成一种批量生产的模式,它就可以被称作“类型”。

当年好莱坞之所以会兴起类型电影,正是因为按照商人逐利的逻辑,为了保险赚钱,总会倾向于归纳受欢迎电影的共同性,复制共同性进行批量生产。如此经过市场验证、久而久之就有了受市场认可的模式,形成稳定的“类型”。

小余觉得,如今国内资方在这种探索“哭片”类型模式的逻辑下,有点魔怔了,万物皆可“哭”。而如果编剧非要坚持自己的类型片主张,竟然被资方建议要不尝试一下剧集或是短剧。什么时候起,剧集的类型创作空间,竟然比电影还要大了。

疫情限制了电影的想象力

电影行业兴起这股“哭片”风,硬糖君其实是深表理解。毕竟疫情重创电影行业后,给电影公司留下的心灵创伤和后遗症都不小。

硬糖君之前文章也提到过,以光线、博纳、万达等为首的老牌电影公司都在加码布局剧集领域,多条电视剧的“腿”走路,防止疫情反复绝了电影收入命脉的事再次发生。国师张艺谋“三年四部”的大片梦,现在只有现金流充足的光线能接下盘子、帮忙实现两部,其他人都得咬紧牙关再缓一阵子。

在这种“节衣缩食”预算吃紧的情况下,市面上却不断冒出千万成本的小片以小博大,赚取好几亿的票房。去年疫情后,下半年相继开拍的《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你的婚礼》项目操作周期都非常短,不得不佩服操盘者的眼光敏锐。三部轻体量的影片均用了两月不到时间完成拍摄,然后迅速走完后期、审查流程,在今年上半年顺利上映。相当于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赚了好几亿。

这么一对比,以博纳为代表的操盘中国大片的买卖,就显得很不划算。博纳的史诗级主旋律大片《长津湖》,原定于2019年末开机,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停拍,损失超过1亿。再次筹备到2020年11月开机,又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完成拍摄,刚刚才进入漫长的后期阶段。

博纳另一部为今年五一档量身定制的《中国医生》,于去年12月杀青后紧赶慢赶,还是因为后期量太大没赶上,给了《你的婚礼》进入五一档赚钱的机会。

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下,也难怪大家会一窝蜂地做起“哭片”。以爱情、亲情、友情、绝症为题材的煽情片,成本低、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小则像《如果声音不记得》《我要我们在一起》等,卖个2、3亿回本小赚,大则像《你好,李焕英》卖个54亿狂赚,中位数是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代表的10亿俱乐部。

毫无疑问,“哭片”是当前所有类型片中,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怪只能怪疫情限制住了电影人的想象力,毕竟谁不想在损失惨重的疫情后,只做稳赚不赔的保险买卖、捞一笔快钱先糊口再说。

什么才是电影“卖钱”的关键?

回顾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近三十年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每隔一段时间,流行的“类型片”都不一样。

2000年左右,为应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国字号”影企领头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纷纷下海拍大片,市面上流行起了《英雄》《夜宴》《无极》等为代表的古装大片。

2010年左右,古装大片逐渐式微,中小成本电影崛起。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12亿登顶年度票房冠军,开启了喜剧片制作风潮。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7亿拿下年度票房季军,一下又让市场嗅到了做低成本疼痛青春片的商机。但后来跟风制作的烂俗喜剧片、狗血青春片,也使两类型片的口碑受损、票房遇冷。

2016年,金融资本“入侵”电影业,重工业大片起飞。2017年,诞生了56亿票房的《战狼2》,同时兴起了主旋律大片类型。2018年,资本退潮、影视寒冬,2020年再经疫情一折腾,大多重工业待开发项目,可能都要停一停了。

现如今,又退回到七年前,流行起低成本影片,只不过这一回是新类型“哭片”。其实归根结底,重工业大片的核心卖点是爆米花般的视觉“奇观”,而轻体量小片的核心卖点是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喜剧片的爆笑、青春片的怀旧、“哭片”的悲情。

目前来看,市面上“哭片”悲情的由来,涵盖了社会现实里的一切情感缺失、遗憾和不满。《你好,李焕英》是母亲逝去遗憾,《送你一朵小红花》是疾病折磨与正常生活的缺失,《我的姐姐》是重男轻女家庭姐弟矛盾与不满,《你的婚礼》是初恋嫁给别人的遗憾。

让人想到了当年风靡全亚洲的韩剧《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正是靠悲惨爱情故事的煽情,引发了全亚洲观众的共鸣,让全亚洲观众为其泪点买单。

悲剧本身就是戏剧的起源,电影史上的理论家们,还曾就戏剧中最大的悲剧类型适不适用于电影,做了一番争论。

结果证明,无论是好莱坞历史上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都是延续了悲情爱情故事的套路。印度宝莱坞比我们还先参透“哭片”本质,任何类型都是必备煽情,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爸爸》。

接下来,即将上映的《超越》《了不起的老爸》以及引进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都具备“哭片”潜质。硬糖君翻了近期立项的项目,“哭片”也不少。韩家女竟然有两个项目《无价之宝》《盗时光》,一个是跟阿里影业合作的,探讨合法养父女关系;一个是跟墨客行合作的,讲阿斯海默症患者故事;同时还有麦特影业立项的《走失的女人》,也是关于阿斯海默症的。

上半年的“哭片”大赢家,也都相继加码了。光线立项了《谢谢你来爱我》、联瑞立项了《我爱你!》、儒意立项了《再见,我的爱人》,以及亭东影业立项了《念念相忘》、黑蚂蚁影业立项了《我们都是彼此的勿忘》等等,无一例外,都是爱情悲剧。

哭吧哭吧,不是罪。硬糖君只怕太多“哭片”只停留在表面感官刺激,用最基础的BGM和画面煽情,跟恐怖片里的Jump Scare一样廉价不走心,观众也会越来越免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