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回渔沟

早春二月回渔沟

□朱金林

因古镇渔沟建设需要,两年前就传说小北门附近东炮楼那块墓地被征用,迁坟的事提到不少渔沟人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今年春节后,此事终于落实,镇政府决定,从农历二月初六开始迁坟。

政府一声令下,百姓一呼百应。堂弟金平在电话里告诉我,二月初六,就有人行动了,要我在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一)回淮,24号迁朱家几座坟。

我在3年前回渔沟,但想到马上又要回故乡,心情依然激动。淮安通高铁了,我决定从杭州坐高铁回淮安,真切体验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下午1时58分,高铁准时到达淮安东站。这是一座开张不久的新站,下车的旅客并不多,与繁忙的杭州东站相比,这里冷清多了,信步走到车站广场,与接我的堂弟汇合,赶紧请他给我拍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因为它是我首乘高铁回淮安的见证。开车来接我的还有渔沟老街坊费希,见到他格外亲切,去年5月18号在堂侄女的婚宴上见到他,时隔不足一年,再次相见。

堂弟在水渡口的新家我也是第一次进去坐坐看看。100多平米的港式住宅,令我耳目一新,从布局到装修都很不错,我只能用宽敞、明亮、舒适来形容这套房子。我对堂弟说:“这比住北京、上海强多了,你好好享受一下幸福生活吧!”堂弟听了,嘿嘿一笑,笑脸如早春二月盛开的桃花那样灿烂。

既然到了淮安,就得尝尝正宗的淮扬菜。晚上堂弟为我接风,并请来他的几位儿时好友来陪我。餐桌上有久违的软兜长鱼、平桥豆腐、洪泽小杂鱼等,兄弟、老街坊相聚,不用客套,大口朵颐吧。当然,再好吃,也得讲点斯文,注意点吃相,毕竟不是当年的饥荒年代了。

迁坟事比预想的顺利,一是天气助人,风和日丽,十分怡人;二是挖掘机施工,人力辅助,速度快;三是金平是此项要事的总指挥,由他组织现场安排,协调各方关系,一切井然有序。由于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办事三大要件,所以迁坟一事进展顺利,一个上午朱家故人的墓就迁移妥当。顺利办妥了一件大事,大家都很高兴,堂叔把午饭安排在渔沟小高酒楼里,那天朱家人围坐一桌,谈笑风生,十分开心。我坐在堂叔边上,问他是多大从镇江到渔沟的。他说:“13岁,来到渔沟上五年级,那时你还没上学,常带我到民便河边玩。”堂叔明年虚80了,这样算起来,他在渔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了60多年。他说很想在有生之年回镇江原丹徒县石桥头镇北埝吴村看看。我告诉他,要去尽快成行,堂弟金虎答应择日开车带他去老家看看。其实那个小村子已变成稻田,只留两间老房子,让熟悉这里的人有个念想,以慰乡愁。堂叔年龄大了,常拿着一张报纸坐在桌边看上半天,显得寂寞孤独。

按我的行程安排,趁这次回故乡的机会,到曾下放当知青的地方一一原渔沟公社彭堆大队11生产队看看。我们兄弟1969年从这里走向军营,已过去52年,只是在1976年春节前回过一次11队,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45年过去,我由当时风华正茂的年轻军人已变成满头稀疏白发的老人。尽管早已听说当年的彭堆大队改成了什么村,当年的11队与父亲的老家那个村子一样都消失了,我还是想去亲眼看看这片土地,因为,我曾经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有我的欢乐与忧愁,还有那些值得记住一辈子的勤劳、淳朴、善良的乡亲们。

午饭后,金虎开着轿车带我去彭堆。出渔沟南门,一条笔直的乡村水泥路展现在我的眼前,不用多想,这是政府惠民工程修建的村村通水泥路。因这条水泥路连个弯都没有,过去记忆中的路标不复存在,只凭感觉往前行驶4公里左右,不能再肓目开下去,停车问路。路东有一货棚,几位老人在那里打拍克。我礼貌地问他们这里是否是原彭堆大队,11队在哪里?他们热情地告诉,这里就是,不过彭堆大队和11队都没有了,他们用手指指西边那两栋房子说,那是原大队小学。我一听是小学,立马兴奋起来,因为,11队的地和小村庄就在小学西边一点。我们开车到小学门前停下,下车看看已经破烂不堪风雨飘摇的原彭堆大队小学。门口一副对联依然清晰可辩: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我想这口号应是“文革”后的。

向前走几步,眼前就是当年11队的农田,一大片麦苗,绿油油的,长势良好。小村庄果然荡然无存,只见远处有一排杨树,像战士,守护着这块土地。此时此刻,真切感到,改革开放40多年,城里人越来越多,农村人越来越少了,我眼前这片农田,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只见田,不见房屋,更不见人。此时,耳边仿佛响起毛阿敏唱的那首《篱笆墙的影子》:“星星咋不像那颗星星,月亮也不像那个月亮,河也不是那条河,房也不是那座房……”一切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了。

拍了几张照片,往回走吧。又回到刚才问路的地方,向他们打听一个同学,我告诉这位同学的名字,他们依然热情地说:“他在,有70多了,就住在南边那排房,要不要见见?”我想了想,50多年未见,见到也认不识了。他还住那么远,也不好意思麻烦他们去找。我说不见了,谢谢他们的一片诚意。

返回渔沟,堂弟提议去看看老渔中,老渔中原址上,一栋大楼拔地而起,工地上传出隆隆的的机器轰鸣声,原来,渔中高中部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老校舍不见踪影。渔沟中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它是古镇渔沟的金色名片。渔中是我的母校,我衷心希望,母校再铸辉煌。

渔中高中部门牌“文昌路59号”

再回渔沟,看看老宅的房前屋后,大门上挂着把锁,透过缝隙,看到院内两棵桃树,桃花盛开,桃枝上长出嫩绿的叶片。在房后又见老邻居王教志。我此行目的他很清楚,热情握手,临别彼此祝福,挥手再见。接着去堂弟朱金山家看看,这也是第一次去他家里。他们夫妻二人,靠勤扒苦做,十分辛劳,终有回报,在圩河边盖起了大楼房,非常宽敞,这就是财产,也是鼓舞他们在小康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不停地夸奖他们,赞美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中国人民寻到了幸福梦,人民看到了新天地,这个新天地,更加宽广,更加美丽!

这时,正是夕阳下山之时,绚烂多姿的彩霞映红了半边天,整个渔沟古镇,沉浸在一片美丽的夕阳余辉中,古镇桃花,仰着娇态可掬的笑脸,迎着我这位远方的客人,不,是故乡人,迎风摇荡,婀娜妩媚。

2021/03/26

作者简介: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0)

相关推荐

  • 张书华:祭祖

    祭祖 文/张书华 腊月二十九,阳光明媚,街上熙熙攘攘.我和父母回到老家,与家人一起度过这个春节. 三十大清早,爸爸便把我摇醒,我抹了抹眼睛,打着哈欠问:"这么早起来干什么啊?"爸爸 ...

  • 古镇渔沟(三首)

    古镇渔沟(三首) 文/程风 1 渔沟小学 寒来暑往,风雨兼程 渔沟小学,是渔沟人梦开始的地方 没有渔小,就没有人才辈出的渔沟人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古镇渔沟深谙教育的玄机 孩子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洗礼 古 ...

  • (臭老九的狗屁文章之三十二)吴仕人:劝架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劝    架 吴仕人 星期天,我刚和牌友们坐下准备切磋牌艺的时候手机响了,老家院子的堂叔说他的儿子和媳 ...

  • 汉沟桃花源醉记

    第一次听说王汉沟村,是源于桃. 那是去年一个夏日闷热的午后,正热的烦躁.康梅来电话,说带我去看一个新农村,我也就欣欣然答应了.于是,康梅开着她的车子,我们就出发了. 当车子途径大新寨镇拐上一条乡间水泥 ...

  • 渔沟那个叫杏花的姑娘死了……

    杏花带雨天流泪 文/似水流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祭奠先人,缅怀逝者的日子,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人间最美四月天,桃红柳绿醉无边.应友人相约,早起踏上了国家4A级地质公园磬云山 ...

  • 寻找大师的脚印——滑田友先生在渔沟鲜为人知的往事

    寻找大师的脚印 滑田友先生在渔沟鲜为人知的往事 文/陈新 滑田友像(作者 华龙宝) 今年的5月8日,是滑田友先生诞辰120周年. 滑田友先生是我们淮阴走向世界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他在我们渔沟生活了3 ...

  • 灵璧渔沟中学这两名学生,被一位老人家属找到了学校

    党史教育见成效,路遇险情勇相救 4月29日上午,灵璧县渔沟中学门前,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手捧着写有"遇险相救,情深似海"的鲜红锦旗交到学校老师手中,感谢郭成旭.张宇轩 ...

  • 忆渔沟中学文艺宣传队的一次演出

    忆渔沟中学文艺宣传队的一次演出 □戴官宝 1967年夏,为了保卫援越抗美的我军高炮部队安全,我们十二集团军奉命组建机关枪营,抽调所有连队的机关枪二班,参加组建.我们是04团130炮连机关枪二班,奉命从 ...

  • 张相文与渔沟小学

    张相文与渔沟小学 □陈新 2014年的春天,我应朋友之邀,到泗阳县城游玩. 晚上回来,看望已是期颐之年的父亲(陈兆居先生,中学美术.语文老师1925-2016),与他聊聊天,嚓嚓呱,把每天看到的有趣的 ...

  • 游灵璧渔沟磬云山有感

    磬乡偶记 文/曹永成     奇石之乡寻旧踪,             钓台庄里觅太公.             磬云山上一重天,             米芾拜石欲成仙.             钟 ...

  • 渔沟中学琐忆

    渔沟中学琐忆 □陈新 我进渔沟中学大门是"文革"之后,恢复考试制度,考进去的.当时,我们从渔沟小学毕业,四个班近二百人能考上渔沟中学的可能也就四五十人,这所学校大部分学生是面向全公 ...

  • 四十年前的渔沟印象(打油诗)

    印象 四十多年前的渔沟 严祖勇 小学旁边大皮匠 门面坐南朝北向 卖点零食租小书 对他特别有印象 北门有家修鞋摊 手艺也就一般般 但是生意也不错 因为他会侃大山 "哑巴姑娘"门前坐 ...

  • 四十年前的渔沟印象(二)

    印象 四十年前的渔沟 严祖勇 南北中市街 商贸市中心 衣食住行全 人称小南京 渔沟是斜地 巷道特别多 生人走进去 如同入迷宫 老街鸡笼巷 全是青砖墙 地面长青苔 很少见太阳 八角琉璃井 水甜供人饮 秦 ...

  • 四十年前的渔沟印象(三)

    印象 四十年前的渔沟 文/严祖勇  逢集 渔沟逢集很热闹 有人吆喝有人叫 吸引过往赶集人 期待生意早成交 唱书艺人王开将 女儿长的特别靓 父女二人说评书 抑扬顿挫嗓门亮 卖老鼠药爱吆喝 自夸鼠药呱呱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