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疾病|我们存在哪些误解
有哪些你觉得是常识,但大部分人好像并不知道的事?
日常总会听到身边的人半严肃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我得了抑郁症。”、“我这人吧,特别强迫。” 或是“ TA 这人啊,特别分裂 。”
“强迫”“分裂”这样的词最初来源于对心理疾病的描述。
而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大家口中所说的那么简单。
人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误解
从大家常听到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说起吧:
抑郁症——典型误读:就是脆弱,不堪一击,不够坚强。
“这年头,哪个不抑郁嘛?不要发牢骚了,打起精神来哦……”
“坚强点嘛,又没好大的事,那个XX还得了癌症,人家也没有像你……”
这怕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听过的“劝解”,其实真的离理解他们还很远。
他们中很多人都清楚自己得了病,但周围可能没有人觉得是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想太多、矫情、脆弱、不堪一击……
为了让自己的抑郁、负面、笨拙不被发现,不加重,不影响他人。
许多抑郁症患者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躲起来、不说话、不去想、不哭泣,内心深处一直在让自己坚强、坚强、再坚强,忍了又忍。
患抑郁症的人就像被卷入了抑郁黑洞的附近。
其实他们一直在努力、勇敢地不放弃自己。如果真的放弃,那也是不由自己的。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一种失去活力,失去了正确感知快乐、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这些能力的疾病。
这跟坚不坚强、脆不脆弱没有任何关系。
强迫症——典型误读:强迫症好玩,我也有啊。
强迫症曾被一度调侃,用它开玩笑似乎总是特别有意思。
有的人会这样自嘲:“我经常把指甲啃得很短,否则不爽。
我不清理手机内存就会不爽, 我的桌子要是不整齐我就不爽,我的书页折了个角我就受不了,真有趣,我一定是强迫症。”
强迫症就像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给自己添了那么一点小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强迫症患者找人倾诉时,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从小就有强迫症,哈哈,好巧啊,你也有强迫症啊?这种事情不用在意啦。”
这种时候,强迫症患者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因为这个被调侃、被当作玩笑的“强迫症”,和那个将他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强迫症”完全不同。
用轻松的语气谈起强迫症本身就是一种误读。所以真正的强迫症到底是什么呢?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强迫及相关障碍被单分一个单元。
其中包括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拔毛癖(拔毛障碍),抓痕(皮肤搔抓)障碍等。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主要表现是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患者感觉非常痛苦却无法摆脱。
这和调侃中提到的那些小小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完全不同,它们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而且患者会在它们身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每天至少在1小时以上。
不仅如此,它们会极大地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妨碍了社会活动和与他人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焦虑障碍——典型误读:你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
焦虑障碍是另外一个容易被人“小瞧”的障碍,生活无比匆忙的今天,大家的肩上都有一堆担子,谁没有焦虑过呢?
确实,正常焦虑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它甚至对我们有些“用处”。
比如说,明天要考试,今天感到的焦虑就可以帮我们更努力地准备。
所以说,正常的焦虑是一种有用的情绪,它是是一种情感表现,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
这些焦虑往往因一定原因引起(考试、就业等),一般是可以理解的、适度的。
但是,一旦谈起焦虑障碍,我们可能就不能对它这么轻视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比如说自闭症,根本就不是“不喜欢和别人来往”这么简单,也不是什么“天才病”,而是很严重的一种先天性障碍。
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都背负着社会的许多不理解。
无论是曾被附上“哲学及艺术”特质的抑郁症,还是被当做“天才病”的自闭症。
我们都应该揭开它们浮华的薄纱,了解其患病的真正根源,对疾病保持理性科学的认知。
最后的话: 人类与抑郁症、强迫焦虑症的斗争仍在继续。
如今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还处于症状学诊断阶段,在未来,实现病因学诊断非常重要且有必要。 只有精准化精神医学和精准化心理干预时代的到来,患者才能从根源上得到高效化的治疗,人类面对精神心理障碍时才更有把握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