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白月光
有人在交流群里写道:在山大培训,住宾馆、吃食堂、听博导讲课,为此行学习“三乐”。
为此,从省城回到工作中的我,依然沉浸在这种单纯欢乐的氛围中,带着学生时代的气息和思想,相对静止,念念不忘。
住的酒店尽管离学校不远,可走路也有不小的距离呢,大概15分钟。第一天报道的我因为手提了很多行李,像“逃难”般,从北门走到南门和酒店,着实累坏了。
入住酒店的几乎都是前来听课的“同学”,走廊里抬头见到的都是带着相同证件的面孔,让我对标准间里那一米二的小床也顿生好感——竟找回了大学时代住集体宿舍的亲切。
学校生活简单又充实。在校园里也只有两种角色和身份:老师、同学。我喜欢称呼别人同学,在一起吃饭时,也跟那些同学聊成一片,听到的都是“我师哥如何、师姐如何……”让我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世界里那些帮派,武功高手都是早入门弟子,常帮年轻小师妹打抱不平……
有幸进到一个小图书馆里参观,却不敢贪心细看。怕发现喜欢的书,拿不走、看不完,就当作一件老古董摆放在书架上,养眼也好。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前,每次都感觉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对外界的感知太少了,内省的觉知也不够,浑浑噩噩。因此拼命得像块海绵,不挑食,不挑肥拣瘦,什么营养都吸收。越是这样,就越感时间不够,更赞叹比自己懂得多的人,行行出状元。
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那些高考状元学习的样子,真是自信又可爱。即使在课间,这些同学仍然专注于学习,不抬头东张西望,不心不在焉的玩手机。读书养静气。因此,在校园里呆久了,也是有气质的。
所谓气宇轩昂正是如此,心里暗想,我要记住这样的气质。
下午五点半放学,老师还未说放学,却已说着结束语,只听到后面同学稀稀疏疏整理书包的杂乱声。老师在这时,伴着一片喧哗中,匆忙讲了两句祝福话,像极了课堂放学时的镜头。我们沾光,因坐在第二排,还有长条桌子可用,笔记自然记得方便细致。可后面的考试告诉我,别听那讲台上狡猾的男人说。讲课时,郑重其事说“这个我会考哦。”结果一道题也没考;随口“闲聊”话题,比如《觉醒年代》豆瓣评分9.2分,倒被写进了考试试卷里。
但是金子,光芒耀眼。厉害的人,一打眼就能看出优秀,藏不住。当老师,能让学生上课不打瞌睡,就是有水平。
中午放了学,排队吃完午餐,就赶回去睡觉,因早上早起,老师还提出要求上课早到十分钟。下午放了学,跑食堂吃饭,六点半去文学院的教室里蹭课。
三节课,两个课间。期间,学生会主动为教授去倒水,并且双手端其面前,极为恭敬。十点半下了课,我一路提包往回赶,竟也有穿越回大学时代的“快马加鞭”。呵,下了晚自习,提着书包从昏暗的教室快步走回宿舍的场景又浮现眼前。孤零零的身影,影子在路灯下被拉长,又缩短回到现实,而我已经长大。周围却都是少男少女干净俊郎的模样。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写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变成衣服上的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头上的一颗朱砂痣。重返校园生活的我,正是感到那晚“窗前明月光”的朦胧,犹如诗人笔下的夏天,是情人的夜,得不到的美,触不可及,让人流连。
月光温柔点燃了内心的平静,是年少无知的歌谣,轻唤了沉睡的烈火。
梦总会醒。一切恰到好处,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