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王君玲:难忘今宵
祝
元
宵
节
快
乐
文 / 王君玲
小时候,每逢元宵节,妈妈一定会在灶屋里,燃上柴火,把洗净的小石子垫在锅底,便开始炒瓜子、花生、蚕豆。
不一会,就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从锅中发出。妈妈用锅铲不停翻动着,那些瓜子,花生炒熟时,发出悦耳的脆响。尤其是那些蚕豆,在锅里蹦着跳着,慢慢由翠绿变成了金黄。不经意间,“吱”的一声,冒着一股热气一蹿,便落在锅中,炸成了蚕豆花。
我守在灶台旁,兴奋地看着妈妈炒,她的手灵活而又有节奏感。蚕豆们,在温热灶火问候中,激情澎湃,终于憋不住,纷纷载歌载舞,像燃着的起火,鸣笛声此起彼伏,我忍不住开心大喊:“哇,好热闹啊”!
妈妈的眼中充满爱意,顺手递给我几顆炒熟凉好的蚕豆。边炒边跟我讲:正月十五,是传统元宵节。自古流传元宵大似年的说法。就是在新春之际,要把年炒热,把生活闹活。
早晨炒好瓜子花生蚕豆后,妈妈便忙着做元宵饭。饨猪蹄、熬鱼头汤、煎豆腐、爆瘦肉丝、煮红鸡旦、煨红枣银耳粥……父亲便用那个长方形木盘子,将菜端上,齐齐整整地摆放在,擦得发亮的八仙桌上。那盘用糯米做的汤圆,圆圆满满、白白亮亮、柔柔软软的荡漾在加了糖的汤汁中,放置在方桌的正中间,挨着那盘油亮亮冒着香气的回锅肉,看上去,令人口中生津!
供奉祖先时,大人们虔诚而又庄重。怕小孩说不吉利的话,我们被叫到堂屋外。踮起脚尖,从虚掩着的门缝里,看到堂屋里灯火通明。只见父亲烧香点蜡,一会儿用小木棍敲着馨,嘴里轻言细语,请祖先们过元宵;一会儿又将桌四周的板凳轻微移动,请先人入座;将筷子在饭碗和菜碗上平放,一会儿倒酒劝酒,恭敬有加。酒过三巡后,便烧纸钱,接着叩拜,然后放鞭炮。静等肃立几分钟后,才将已凉的菜端去加热,一家人再吃!
我对这些举动有些不解,私下问过妈妈。记得妈妈说:这是祖传下来的规矩,对祖先要尊重,事祖先如事生。因此,这些礼节,在我的心中又增加了许多神秘感。
煮元宵饭时,妈妈事先提醒:沥出的米汤,放置在圆形瓦盆中,任何人莫要碰动。让它自然冷却后,再仔细观看,是否发皱?是否平整?是否圆满?以此预测来年的收成。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吃了元宵,便去看花灯,大人们还出些字谜让我们猜。每到一处,耳闻目睹的,就是闪着红色焰火的鞭炮声。还有些老人,举着火把,在田间稻场菜园里悠然穿梭,据说这些都是有深义的……
闹了一整晚,妈妈把我们招呼回家,叮嘱:年过月半净,该收心了。大人要专心种田,小孩应好好读书。热闹的元宵节,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一代又一代人,就这样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传承着元宵风俗。开启春潮涌动的前奏,闹活了春天,闹醒了大地,闹绿了柳枝,闹暖了河水,闹沸了人心。到处呈现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景象!
岁岁元宵,今又元宵,难忘今宵!我们这些曾经的元宵闹童,带着对元宵的眷恋,催着自己的孩子:快吃饭,上元宵晚会看热闹去!
作者简介
王君玲,生于六十年代。孝感大悟县人,中共党员。部分作品散见《孝感晚报》及网络媒体。人生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自己的爱好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