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养生9条建议,平安度春分

春分养生9条建议,平安度春分,养好健康一整年!

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春分到了,百草君照例和大家说一说这个春分养生,总的来说八个字:平衡阴阳,重视疏肝,那么我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有利于身体,这9条建议送给大家。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有言:“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素问·骨空论》中有言:“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泄。”中医看来此时应该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立春道清明节前后草木萌芽期,人体适时血液旺盛,激素水平也会较高,容易发生非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所以阳虚会更冥想,主要特点是餐泄;分本是平分阴阳,阳虚体质因为不能与阴阳平衡,所以更容易发生“鸡鸣泻”,也就是顽固不化的腹泻。这种情况还要防风,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外出活动护好腹部,防止受凉。

如果有舌苔白,怕冷,腰下发凉的人需要做的是扶阳。中成药可以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用来温中扶阳,同时平常可以炖煮姜汤或干姜炖鸡汤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主张春天吃一些葱、蒜、韭、芥等食物,禁忌偏冷,偏生,偏降的食物,多吃点符合时令的蔬菜,口味营养养生价值都好,比如荠菜、香椿、豆苗、莴笋、苋菜、蒲公英、白蒿等。春分时节,健康的朋友不主张大量的进补,比较适合清补,有利于阳气通畅,此时要避免比较油腻的汤品、多饮水,春肝木旺,消耗的水分较比以往要多,所以,适当增加水、粥、汤的摄入是必要的,解除一些肝热。

春分到来,其实预示着春天刚好过去一半,人体肝气最盛之时,需要让肝气进行抒发,否则肝气郁结,会让人觉得莫名烦躁、忧虑并且有强烈的情绪波动,近期有头痛、腹胀、失眠、肥胖、高血脂的朋友也会增多,可以喝疏肝解郁茶或者舒芉饮。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还必须重视情志调节,肝与情志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又藏血,心情不畅,影响肝脏藏血,而调情畅志,均以血为基础,一旦肝郁气滞,人更容易发怒或抑郁。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中风,情绪病在春天也容易复发,所以调节好肝,也要调节好情绪。

9.不寒不冻。气温在春分前后会忽冷忽热,大家要遵循“春捂”老传统,下身宁热勿冷,以助阳气,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朋友,有痛经的年轻女性,初春的时候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寒不冻”。

最后想要推动身体血气运行,温补各个脏腑,安神宁心,还能消除一天疲劳,不要忘记睡前泡脚和搓脚心。5, 123);text-align: center;">你的分享与在看

百病从虚而入 百病由气而生

一位河南老中医的自述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能开响发动机。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温度,就有生命。人就能工作,劳动。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阴就不能存活。所谓中医理论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

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是人体外在的表现。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阳的生存是以阴做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也就是说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肠寒腹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阴阳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2) 百病由气而生

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很多西医甚至很多中医生也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这些不动脑筋光靠仪器的医生未必就是好医生。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是完全查出。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反之,人的心情就差。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相关。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血瘀成瘤。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内科病的5个特点

【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 普遍性

      普遍性指许多人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胃炎——咽炎等

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

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见,存在着普遍性

2 规律性

      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现象也基本相似,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阳虚寒大的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3 多发性

      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

4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5 季节性

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见,春季以风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是治病的最终目的。辩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大意。

中医辨证通常为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为八法。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四诊

 望诊,即观察人体的外部情况。包括神态、肢体、舌体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即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现有体征。切诊,即通过脉诊了解疾病的虚实、阴阳寒热属性。

在四诊当中,尤其切诊为首要。切诊是四诊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懂得切脉。不懂切脉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医。也就是说,不会脉诊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生。

望、闻、问、切虽然说在诊断上至关重要,但切诊更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诊则只能了解病人病症的过程。脉诊就不同了,它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病变部位等。临床上一些病人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如果非脉诊,则很难辨出疾患的庐山真面目,轻者诊疗无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纲是辨证的八大纲领。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应病变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了解寒热性质,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所以,八纲中阴阳两纲是总纲。运用八纲辨证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疗原则就无法确定。辨证不明确,非但疗效甚小甚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八纲运用确切,病人病理明确了,再确定治疗原则,病人则会很快获得康复。

 八法即明确病人的病原后确定的治疗原则所采取用药的八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即复方治病。

本人家传世代中医,从事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辩证上以脉诊为主,施治上以复方或多方治疗。以上治疗的几个方子看起来都是祖先们常用方剂,但实际上是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的精髓部分,是内科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尤为有效的治疗方子。

中医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

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引发的。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阳虚生寒,阴阳两虚则寒火同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来说,肾阴阳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中之重。

中医治病讲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则标自愈,但为提高治疗效率,大多数的治疗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学所讲的卫气营血,则是诊疗过程中的指南针。调营卫,补气血。营卫调和,卫外功能坚固;气血足,则津液运行畅通。本人诊疗以治本为主,突出重点治疗,抓住引起病患的主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标本同治,疗效都非常满意。

本人行医40余年,尤擅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药之多,打破了历代医家的常规用药,为现代众多医家所不能接受,甚至会反对,但不妨一试,观其效果如何。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一个复杂的症候群不能单靠一方或者两方诊疗,而是多种方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确切的疗效。

本人在多年的从医实践中发现,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辩证正确,治疗正确,康复指日可待。辩证错误,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所谓有辩证难之说。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附带

       因方剂大且用药量多,所以服药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以实热火盛为重者加大清热药用量,寒湿突出的病人加大温热药的用量,一些久病体虚的病人要加大补益药的用量。

煎药方法

       一.分次煎药方法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第四次煎40分钟。每次煎药后把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重新上水。

二.连续煎药法

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的药水拌在一起保鲜备用。

以上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计算时间,一般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煎药工具通常以瓦罐砂罐为佳。

服药方法

      一剂药服四天,一日三次,饭后服药。儿童、年老体弱酌量或遵医嘱。

中医的六个 

    中医药之所以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是和它的养生观念分不开的,且听洒家一一道来:
    1、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这是个预防的概念,就是说与其生了病去治,不如在病来临之前先把身体调理好。所以古代的中医都分三等,上等医生是未病先防,相当于现在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以食补为主;中等医生是身有微恙时及时诊治,以防止病情恶化;下等医生就是在病情恶化时再去治疗,但怎么也治不好,反反复复直到无药可治。纵观我们那些西医院的大多数医生,就是在做类似下医的工作,他们从来不关心病人怎么预防疾病,只要能治病,什么抗生素激素药物都敢下,结果病人的病情暂时缓解,过两天就会重复发作。所以这些医生很忙,忙得最后连自己都累病了,而病人是越来越多,实际上他们是始作俑者。
    2、上品、中品、下品。这是指中药的分类,因为我国是中草药大国,除了李时珍记载的1600多种之外,还有上万种没有做药理分析,所谓上品中草药指的是那些可以食疗两用的,本身有没有毒副作用,比如银耳能润肺,绿豆能清热、金针菇可以健智等,中医称之为药食同源,这是上品。中品是中医治病比较常见的药材,可以治病,但是本身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要有一个量的搭配,所以中医说用药如用兵,就是指这个。下品中药是典型的“虎狼之药”,毒性很大,比如砒霜、蛇毒、蝎子等等,主要用于一些急病,短时间就能起作用,中医叫以毒攻毒,但这类药材不是一般的医生敢开处方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致命。
    3、三分治七分养。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医生是治病的,不是给我们健康的,听了这句话可能有些人会犯迷糊:病好了不就健康了吗?病好了只能说你没有病了,和健康是两个概念,谁看见一个久病的人从医院里出来时是精神抖擞的?所以,调养非常重要,要从四个方面注意:平衡饮食、充足的睡眠、保持好心情、适量的运动。同样的道理,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生病是早晚的事。
    4、“道器合一”,精神体决定肌体。这里的道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器指的就是肌体。中医很注重人的精神健康,有句话叫七情内伤,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比如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抑、郁闷、悲痛、绝望的情绪中,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从而患病。像伍子胥一夜愁白头,林黛玉悲愁得肺痨而亡都是典型的例子,而现在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比如丧子丧偶等,极易罹患各种癌症。而已经得了癌症的病人,医生都是采用隐瞒的办法,以免其病情恶化。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容易理解,人体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只要我们的国防力量够强大,什么核威胁咱都不怕,当初毛老人家也是因为这个才底气十足,英勇的人们解放军战无不胜,怕什么外患?同样的道理,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咱的“国防军”,只要它够强壮,什么癌症、艾滋、非典病毒都不在话下。而在中医的观念中,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有用的,上帝不会无缘无故的给人画蛇添足,但现在很多人动辄摘扁桃体、淋巴、胰腺,甚至于胸腺都敢摘,天!这等于把“国防军”全撤了,那亡国之日将近矣!
    6、辩证调理,整体平衡。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是相生相克的,任何一方的问题都会引起其他器官的连锁反应。形象点比喻,就相当于现在比较流行的团队概念,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因此,到中医那儿看病,他不会告诉你哪个哪个器官有问题,而是问你的症状,有什么不良反应,然后中医根据这些症状进行整体调理。西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什么?喉咙管痛?哦,扁桃体发炎!打针,抗生素,很快就好了!不想打抗生素?那就把扁桃体摘了,就不会发炎了,一了百了。喏!最终的结果就是,扁桃体成了替罪羔羊,被午门处斩。现在连“阿扑阿扑”都知道,那是宝宝在战斗。
    中医的知识博大精深,不是我们寻常百姓所能掌握的,但这也更让我敬佩那些长期以来为中国的民族医学默默奉献的老中医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不至于被遗忘,破坏。作为我们寻常百姓,掌握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了解一些中医的养生观念,对我们及家人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论调过于高,咱就从切身利益出发,自己健康了,家人健康了,整个社会就健康了,和谐了。洒家心愿如此!
中医治疗思路  
     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这样的思路,与西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针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有必要加以说明。
  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一,脂肪乳本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现在体外由人工加工而成,用于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并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与此不同,中医所谓的补气、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当然我们不能排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输血”模式的重要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依靠外援来求生存,谋发展。“自力更生”模式,应该是我们始终需要坚持的。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输血,不但没有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的状况,反而形成了穷有理,赖救济的寄生虫风气。直到改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才真正实现了脱贫。人体也是一样。长期靠注射胰岛素过活的患者,体内胰岛的功能会日趋衰弱,原因很简单,废用,所以萎缩。只有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健康,而不仅仅是,活着。
  二,西医用抗生素灭杀细菌(只有特定情况下,细菌才成为病菌),与中药清火药清除热邪,存在本质区别。与上一条相似,抗生素灭杀细菌,其实并不需要人体自身作出任何努力。细菌作为生命体,同样需要呼吸,不断的从外界获取养分。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明确了细菌呼吸过程的关键环节(即如人之喉咙)所在,再以药物切断此环(即如扼紧喉咙),细菌即被灭杀。
  中医则不同。这里暂不讲中医治热之法远不止清热一途,解表、攻下、利小便,甚至益气、养阴,都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单是讲清热之理。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菌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细菌的生活环境。轰轰烈烈的非典,最终很难讲是被人类击败的,倒不如说是被天时击败的。03年初盛行于广东,春季即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到春夏之交疫情得到控制,盛夏则基本消失。思考其原委,适合此类病原体生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当以春季为最佳。环境一旦改变,病原体的生长遇到障碍,对人体也就不再具有当初那般强大的毒力,疫情即随之而解。中药清热药的作用就在于此。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环境(温度、酸碱度等)对于致病细菌的生长非常有利。此时以清热药改变人体内环境,细菌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即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必然被正气驱赶出人体,从而得以痊愈。
  此外,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杀邪与逐邪的问题。对抗迫使敌军改良装备,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宽容则带来和谐发展,成就天下太平的盛世。在第四章正邪之争中已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三,除了扶正、驱邪两方面的思路上有差异外,中西医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治疗靶点的选择。西医基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逻辑,追求针对单一靶点的精准攻击。中医则立足整体的和谐,在动态的消长变化中寻求个体的安详。西医治病,譬如修理一张瘸腿的桌子,普通的思路是找到一块木块,把瘸的一条腿垫高;但桌子一旦移动,还是会重新变得瘸腿。更好一些的思路是量好尺寸,将木块钉在桌腿上,桌子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功能了。人们将目光锁定在桌子短的一条腿上,针对这条腿去修理,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把这条成功的经验转移到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原因就是,桌子是死物,人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物。死物相对静止不变,生物则时刻处于整体的运动变化中。
  真正的生物现象,譬如牧羊。茫茫的草原上,有羊群,有狼群,还有牧羊人。牧羊人希望得到更多的羊,而狼吃羊;牧羊人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灭狼行动,以为狼的减少,必然带来羊群的繁荣。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狼群被消灭后,羊群虽然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但羊吃草,现在草原的面积却在不断的减少。原来狼虽然会吃羊,但更多情况下,狼其实是以野兔为食的。野兔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乱打洞,正所谓狡兔三窟。而这种行为对草原的破坏性是很大的。现在狼群被消灭,野兔失去天敌制约,大肆繁殖,导致了大面积的草场破坏。羊群的发展也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中医深刻认识到生命现象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深知人体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针对某一脏腑的病症,其实未必是达成疗效的最佳方案。迂回可胜直入,婉转可以通幽。所以才有中医从阴引阳,从阳引引的治疗法则;才有佐金制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水火既济诸多丰富的治疗思路。
  理解与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上述中医的各种治疗思路,扶正、驱邪、确立治疗靶点,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那么所谓的中医治疗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用的工具,莫过于医案解读。
中医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能开响发动机。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温度,就有生命。人就能工作,劳动。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阴就不能存活。所谓中医理论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
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是人体外在的表现。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阳的生存是以阴做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也就是说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肠寒腹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阴阳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2) 百病由气而生
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很多西医甚至很多中医生也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这些不动脑筋光靠仪器的医生未必就是好医生。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是完全查出。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反之,人的心情就差。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相关。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血瘀成瘤。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内科病的5个特点
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 普遍性
普遍性指许多人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胃炎——咽炎等
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
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见,存在着普遍性
2 规律性
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现象也基本相似,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阳虚寒大的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3 多发性
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
4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季节性
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见,春季以风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1阴虚火旺型2阳虚生寒型3阴阳两虚型4肝气不和型
(一)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见,发病极高,人数众多。以中老年人患病为主,青少年患这种类型的病也较为多见,具有普遍性。
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生火,这些病名是中医理论上常讲的病名。阴虚则热,就是阴虚了病人就会表现出热的症候,热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症。中医讲火,西医讲炎症,都是同一个发病机理。
但就具体来讲,火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真火,一种是虚火。两种火的说法是截然不同,两种火的性质也不一样。
真火
真火是指病人出现高烧,神志不清,长疮,长疔。如皮下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关节部位红肿发炎,肺痈,肠痈,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各种急性炎症等的发病机理都是真火,是细菌导致的,还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烧也是真火。这些病用西药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效果好、见效快,比中医的清热药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对于以上出现的这些病症,西医疗法最佳。
虚火
甲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血象不高的发烧病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糜烂,红斑渗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妇科炎症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等都是由虚火形成的。其发病机理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阴虚火旺而形成的。
这些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中医滋阴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很多阴虚火旺而引发体内多出炎症的病人常年吃西药,抗生素治疗,花费不少金钱,病还是没治好,甚至有的越来越严重。或是有点效果,却易于反复。
阴虚火旺这类病型的发病机理。平常好吃辛辣,失血过多,熬夜过多,好生气急躁,手术过多,刮宫引产过多,过度疲劳,性生活过度,久病体虚,出汗过多,营养不良等原因多引起。致使体内血液津液丧失过多,导致阴虚。阴虚则阳偏盛,出现一系列火旺的症候。对于这类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滋阴潜阳。
阴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肾藏精,肾生精,肾藏真阴。肾主水,五脏都离不开水养,这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生存。肾阴一虚,五脏失养。肾阴不虚,五脏充养。“阴平阳和,阴平阳秘”。阴虚必生火。肝属阳刚器官,本性属木,木能生火。肾阴一虚,肝木失去给养,肝火失去节制,便出现火旺,随即胆囊发炎。木能克土,脾胃属土,便可导致胃火大引发胃炎。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数众多,西医光治胃,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质。胃炎是标,治标不治本,久治不愈。
有的人胃病喝了几年西药,甚至十几年,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根据中医治本的原理,滋阴降火,则胃病很快能治愈。本人每天接触的胃病患者极多,用中医治胃病,疗效快时间短,花钱少,深受广大患者的称赞和好评。
以上讲的只是举例说明,由阴虚火旺导致其他病症则更多,如下图。

下面本人要说的是由阴虚火旺引起多种病的治疗原则。

本人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对内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的都是古代医家的方剂,但本人发现光靠单方或者复方治疗内科病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些复杂的症候群如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久治不愈症等,必须采取多方治病,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滋阴降火为原则
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如果病人只有肾阴虚症,没有出现上火症状者,就只用六味地黄汤。如果出现口干,咽燥,说明阴虚已经开始生火,知柏地黄汤治之。
阴虚生火,肾阴虚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会导致肝生火。即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胆结石
肾阴虚,病人则出现腰酸腿软,腰胀腰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肝上火则出现口苦口干,咽干舌燥,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巩膜充血,耳鸣耳聋,胆囊发炎等阴虚火旺症候。这类病症的治疗方法是补阴虚,降肝火。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杞菊地黄汤已成三个方剂。
肝火大可引起胃部发炎,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肠炎症。火往上行继而导致食管发炎,咽炎,口腔炎症。还能引起心上火。出现心烦失眠。还引起肺热,出现胸闷等症状。从而导致三焦火盛,加用三黄汤。
胃炎引起胃胀,还要加用保和丸,平胃散。形成胃糜烂,引起胃痛,加白及 百合佛手延胡索等收敛止痛药物。胃炎久了导致脾虚,方中加健脾丸。
胃病久了导致贫血,便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重者可导致心肌缺血,还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会导致失眠多梦噩梦心慌心悸,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晕头痛。所以在滋阴降火的同时,还要加入镇静安神、补血药,归脾汤+龙骨 牡蛎。
知母 柴胡 山楂 当归 胃糜烂者加 白及 百合佛手 延胡索
黄柏 龙胆草 神曲 白芍 胃出血者加三七
熟地 栀子 萝卜籽 白术 心动过速者加柏子仁
山药 生地 麦芽 甘草 心肌发炎者加 桃仁红花
山茱萸 车前子 鸡内金 党参 心慌心悸者加龙骨 牡蛎珍珠
丹皮 木通 苍术 黄芪 失眠者加 夜交藤磁石
泽泻 黄连 厚朴 木香 心火大者加柏子仁
茯苓 黄芩 川穹 枣仁 胃胀甚者加槟榔
枸杞 大黄 丹参 远志 胃炎有红斑花斑者加大黄连用量
菊花 枳实 赤芍 茯神 胃酸过多者加 乌贼骨瓦楞子
麦冬 石决明 龙骨 龙眼肉 胃有呃逆者加代赭石
五味子 牡蛎 大便干燥加小承气汤
综合治疗 滋阴降火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汤+小承气汤+健脾丸+归脾丸+平胃散+保和丸+杞菊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川穹丹参赤芍
阴虚火旺引发的多种病症图

阴虚火旺的病人以20--40 岁的青壮年发病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虚火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便往深处发展,逐步形成阳亢。阴虚阳亢的病情则更复杂。所谓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各种疑难杂症,老年痴呆症都同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有直接关系。如下图
治疗以上这些病,除了滋阴降火,养血安神,镇静安神,健脾和胃以外,还要活血通络,活血止痛,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剂
知母 柴胡 柏子仁 山楂
黄柏 龙胆草 当归 神曲
熟地 栀子 白术 萝卜籽
山药 生地 甘草 麦芽
山茱萸 车前子 白芍 鸡内金
丹皮 木通 党参 龙骨
泽泻 黄连 黄芪 牡蛎
茯苓 黄芩 木香 代赭石
枸杞 半夏 枣仁 珍珠母
菊花 厚朴 远志 石膏
麦冬 大黄 茯神 石决明
五味子 枳实 龙眼肉 磁石
何首乌 川穹 夜交藤
女贞子 丹参
赤芍
血压高者加 天麻 钩藤
血糖高者加 天花粉 葛根 玉米须
脑血栓 心血栓加 三七 桃仁 红花
颈椎病 腰椎病者加 双寄生 川断 三七 桃仁 红花
湿热带下者加 苦参 白芷 土茯苓 苍术
湿热瘙痒者加 乌梅 蛇床子 白花蛇草
(二)阳虚生寒型
阳虚生寒的病人以冬季为多见,发病以中老年人为最多,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阳是有型的。一个人的阳气充足与否,观其外在形象便知。人有精神,说话声音响亮,眼睛有神气,面色红润,头发乌黑,身体刚健,思维敏捷,反映问题快,这都是阳的作用形成的。
阳虚通常以肾阳虚为主,肾藏真阴和真阳。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肢腿酸痛,四肢浮肿,虚肿体质。胃寒,胃酸过多,大便溏稀,肠鸣泄泻,腰痛绵绵。女性宫寒不孕,月经退后或经闭,盆腔积液,输卵管不通,白带过多。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夜尿频多,失禁。

阳虚还能引起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易于疲劳,血压下降,心率过缓,易于感冒等阳气不升现象。
阳虚还能引起肺气虚中气虚,导致中气下陷,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还能引起脂肪的代谢,出现脂肪肝,导致大肚病。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刚之气,气足则力壮,一个人阳气充足则精神旺盛,精神焕发,工作起来不疲倦,劳动起来干劲十足、快捷。反之就疲倦乏力、迟缓。
阳能化气,气属阳。阳虚能导致气虚。肾阳虚导致肾气虚。心阳虚导致心气虚。气能化血,血气同源,导致心血虚。脾阳虚能导致脾气虚、胃气虚。脾气虚导致肺气虚,心血虚导致肺气虚心气虚导致肺气虚。
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引发多种疾病图。

阳虚生寒,生寒就生湿,生湿生痛。寒性则凝,湿性则困。寒湿交结则生痹。寒主缩引,热主升发。寒湿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则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寒重则阳不升则四肢酸软无力,肢倦神疲。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脾阳不振,湿困脾土。脾不能化湿,脾喜燥而恶湿,则出现脾虚泄泻,大便溏稀,肠鸣腹痛。脾阳虚导致胃寒引起胃痛,胃胀,消化力差,胃酸分泌过多等多种胃病。脾气虚导致胃气虚,中气下陷,引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肾阳虚导致心阳虚,导致心率过缓,血压下降。

肾阳虚导致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女性宫寒不孕,白带增多,输卵管不通,盆腔积液,卵巢囊肿,腹痛绵绵。肾阳虚引起痛经,经闭,月经退后。
肾阳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紊乱,即肾积水,周身虚肿,下肢浮肿。湿邪过重易生痒。像周身瘙痒,湿疹等都是寒湿阻滞体内过多的缘故。
阳虚生寒型导致疾病的治疗原则:补肾壮阳,温中散寒。温经通阳为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辅综合治疗。
方剂
桂附地黄汤+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健脾丸+归脾汤+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独活胜湿汤
宫颈糜烂,妇科瘙痒,湿热带下者需清热利湿,加黄柏 土茯苓 苍术。滴虫,霉菌加苦参,蛇床子。胃糜烂有湿热者加黄连。痛经,小腹痛者加吴茱萸。
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的治疗用药图。
处方 补肾壮阳 温中散寒
附子 党参 升麻 桂枝
肉桂 黄芪 柴胡 苍术
熟地 当归 砂仁 扁豆
山药 白芍 肉蔻 淫羊藿
山茱萸 白术 陈皮 巴戟天
丹皮 甘草 山楂 补骨脂
泽泻 木香 神曲 菟丝子
茯苓 枣仁 萝卜籽 何首乌
杜仲 远志 麦芽 独活
牛膝 龙眼肉 鸡内金 羌活
干姜 川穹 黄连 防风
黄柏
用方说明:肾藏真阴真阳,首先要补肾壮阳,桂附地黄汤。补真阳:气为阳,阳虚导致气虚,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导致失眠多梦,形成气血两虚。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温阳补肾。气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胃寒,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健脾丸等方剂温中散寒、健脾利湿。归脾汤养血安神。独活胜湿汤去风湿通四肢阳气。方中黄连和黄柏用作有湿生虚热者。
(三)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也尤为多见,此类病症以女性发病为主,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出现阴阳两虚的病人病情则更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老年期综合症的范围。阴阳两虚如果不好好医治,往往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临床上患肾功能衰竭,大都是肾阴阳两虚所造成的。
阴阳两虚患者的病症既综合了阴虚发病的一面,又综合了阳虚发病的一面,两种症状兼有。这种病症在治疗上既不能单独治阴,又不能单独治阳,必须同时治疗。补阴兼补阳,降火兼驱寒。阴阳同治,疗效非常满意,否则其反。
阴阳两虚的患者既出现阴虚生火的症状又兼有阳虚生寒的症状。滋阴降火药物大都寒凉,温中散寒药物大都温热。单滋阴降火则阳虚更甚,只补阳散寒则虚火更凶。滋阴降火、补肾壮阳,双管齐下,阴阳才能平衡,病人继而康复。所以,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即保持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的治疗用药看起来有点矛盾,药物性质上看起来有冲突,因此这个问题要用中药的归经原理来解释。中医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即补肾药入肾经,治肝药入肝经,补脾药入脾经,治心药入心经,治肺药入肺经。药物按性质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种药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各自的矛盾。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现的症状:既怕热,又怕冷;上实下虚;一天当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热,天气晴朗怕热,天阴下雨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热。既有内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湿。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热多汗,下焦虚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湿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软乏力;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病人常有头晕、头重、头胀、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心悸等,病人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脾虚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糜烂溃疡、便溏、溃疡性肠炎等,亦会出现虚肿体质、四肢浮肿、脂肪肝、大肚病、妇科诸病等多种病症。
阴阳两虚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血安神,补肾壮阳,温中散寒。
处方
知柏地黄汤+桂附地黄汤+三黄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养胃丸+龙胆泻肝汤+附子理中丸
知母 柴胡 苍术 党参
黄柏 龙胆草 扁豆 黄芪
生地 栀子 薏仁 木香
山药 生地 砂仁 枣仁
山茱萸 车前子 肉蔻 远志
丹皮 木通 陈皮 茯神
泽泻 黄连 山楂 龙眼肉
茯苓 黄芩 神曲 当归
附子 川穹 萝卜籽 白芍
肉桂 丹参 麦芽 白术
杜仲 赤芍 鸡内金 甘草
牛膝 大黄 干姜 半夏
桂枝 枳实 厚朴
(四)肝气不和型
内因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是每个人的七种情绪。
喜则气缓(伤身),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者伤脾,忧者伤心,惊者伤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科病的发病机理与七情有直接关系,七情当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为突出。
怒则气上。气大伤肝,肝主情志。肝属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当人们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就会导致生气。思想上,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致肝的情志不畅,气机不能畅达,引起气滞,从而导致气血不能畅通。轻者引起肝气不和,肝气不舒,重者肝气郁结,危及生命。
如人与人之间闹矛盾,结怨结仇,打骂争斗,夫妻之间不和谐,经济上贫困,事业上受挫折等都会导致心情不愉快。时间久了,会心情不畅,导致气逆气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气导致内科病的患者在总发病率人群中占有50%的份额。也就是说每两个内科病患者就有一个的病因是因为情志不舒。可是这些由气所导致的内科疾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人体各个脏器的虚证,仪器也无从查出。很多患者因为身体不舒服做仪器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而到我处一经切脉,却能诊出很多毛病。仪器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检查出人体器官有形的病变。有很多患者过于相信仪器,自觉身体不舒,就做人体全面检查,甚至有些医生也一味的靠仪器指标来做诊断。仪器虽然很科学,但不是全面的科学。
情志不畅、生气所致疾病图
肝属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属五行相克。脾胃属土,是指肝脏有病导致脾胃产生毛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气不和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9个犯胃病。在癌症的发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占重要地位,发病率极高。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减少癌症的发生是当今医生的重大课题。
胃病虽然众多,但引发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肝病导致胃病,由肝气、肝火导致的胃病占80%。另一种是肾阳虚导致胃寒引发胃病占20%。胃病虽多,却也好治。如果不从根源上治起,单纯的治疗胃炎是很难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为数甚少。
然而,胃病的发生率是由三种病因产生的。一种是肝火旺盛引发胃炎,一种是肝气不和导致胃炎、胃胀,一种是脾肾阳虚导致胃寒。但尤以前两种最为多见。
肝气不和型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中医学认为,气行血行,气通血通,气不通,血不通。不通生痛,痛者不通。气滞血瘀、淤血聚积就易导致肿瘤癌变。
肝气不和引起胃胀,胸肋胀满。还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脏有病即生火,肝无虚证之说。肝火旺盛引起肾阴虚,肾阴虚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联系。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治疗原则是在治疗肝气不和的基础上,亦要同时降肝火补肾阴。肝气不和能导致脾气不和,从而导致脾虚,治疗原则健脾和胃。如此,治疗肝气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气,又要清热去火,还要滋阴潜阳。必要时还需和胃止呕,制酸,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所以单方治病非常片面且疗效甚小,必须多方治病,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肝气不和型疾患治疗药方
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三黄汤+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归脾丸。驱血瘀+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柴胡 知母 香附 山楂 党参 胃糜烂加 白及百合 佛手 延胡索
当归 黄柏 郁金 神曲 黄芪 胃酸加 乌贼骨瓦楞子
白芍 熟地 青皮 萝卜籽 木香 心烦失眠加 龙骨 牡蛎
白术 山药 枳壳 麦芽 枣仁 呃逆 呕吐加代赭石 砂仁
甘草 丹皮 半夏 鸡内金 远志 体内有血瘀者加 桃仁 红花
薄荷 泽泻 厚朴 大白 茯神 体内血栓者加三七
龙胆草 茯苓 大黄 麦冬 枸杞
栀子 山茱萸 枳实 五味子 菊花
生地 黄连 川穹 何首乌 石决明
车前子 黄芩 丹参 女贞子
木通 黄柏 赤芍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的病人多见急躁易怒、坐卧不安、胸肋胀痛、腹胀呃逆、不思饮食、心烦不眠、心悸心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神情恍惚、甚至出现神智失常、胡言乱语等症状。西医学所讲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气郁结有诸多关联。
肝主情志。肝气上逆,肝火上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机体升降受阻,清不能升,浊不能将。轻者心神不宁、多梦噩梦、顽固性失眠,重者脑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疾病。
肝气郁结型治疗
柴胡 龙骨 黄连 麦冬 香附 血压高者加 天麻 钩藤
当归 牡蛎 黄芩 五味子 郁金 血糖高者加 花粉 葛根
白芍 代赭石 黄柏 何首乌 青皮 心烦失眠加 阿胶
白术 珍珠母 川穹 女贞子 枳壳 大便干结加芒硝
茯苓 石膏 丹参 大黄 合欢皮
薄荷 石决明 赤芍 枳实 山楂
龙胆草 磁石 枸杞 半夏 神曲
栀子 夜交藤 菊花 厚朴 萝卜籽
生地 石菖蒲 枣仁 朱砂 麦芽
车前子 木香 远志 柏子仁 鸡内金
木通 茯神 龙眼肉 知母
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是治病的最终目的。辩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大意。
中医辨证通常为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为八法。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四诊
望诊,即观察人体的外部情况。包括神态、肢体、舌体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即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现有体征。切诊,即通过脉诊了解疾病的虚实、阴阳寒热属性。
在四诊当中,尤其切诊为首要。切诊是四诊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懂得切脉。不懂切脉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医。也就是说,不会脉诊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生。
望、闻、问、切虽然说在诊断上至关重要,但切诊更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诊则只能了解病人病症的过程。脉诊就不同了,它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病变部位等。临床上一些病人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如果非脉诊,则很难辨出疾患的庐山真面目,轻者诊疗无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纲是辨证的八大纲领。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应病变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了解寒热性质,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所以,八纲中阴阳两纲是总纲。运用八纲辨证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疗原则就无法确定。辨证不明确,非但疗效甚小甚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八纲运用确切,病人病理明确了,再确定治疗原则,病人则会很快获得康复。
八法即明确病人的病原后确定的治疗原则所采取用药的八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即复方治病。
本人家传世代中医,从事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辩证上以脉诊为主,施治上以复方或多方治疗。以上治疗的几个方子看起来都是祖先们常用方剂,但实际上是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的精髓部分,是内科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尤为有效的治疗方子。
中医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
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引发的。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阳虚生寒,阴阳两虚则寒火同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来说,肾阴阳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中之重。
中医治病讲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则标自愈,但为提高治疗效率,大多数的治疗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学所讲的卫气营血,则是诊疗过程中的指南针。调营卫,补气血。营卫调和,卫外功能坚固;气血足,则津液运行畅通。本人诊疗以治本为主,突出重点治疗,抓住引起病患的主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标本同治,疗效都非常满意。
本人行医40余年,尤擅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药之多,打破了历代医家的常规用药,为现代众多医家所不能接受,甚至会反对,但不妨一试,观其效果如何。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一个复杂的症候群不能单靠一方或者两方诊疗,而是多种方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确切的疗效。
本人在多年的从医实践中发现,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辩证正确,治疗正确,康复指日可待。辩证错误,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所谓有辩证难之说。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附带
因方剂大且用药量多,所以服药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以实热火盛为重者加大清热药用量,寒湿突出的病人加大温热药的用量,一些久病体虚的病人要加大补益药的用量。
煎药方法
一.分次煎药方法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第四次煎40分钟。每次煎药后把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重新上水。
二.连续煎药法
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的药水拌在一起保鲜备用。
以上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计算时间,一般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煎药工具通常以瓦罐砂罐为佳。
服药方法
一剂药服四天,一日三次,饭后服药。儿童、年老体弱酌量或遵医嘱。

简易中医的诊断
八纲辨证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颜面望诊
耳鸣关系心肾
身体异常信号预警多种疾病
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矛盾。八纲辨证就是运用了在对立统一原则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方法。以表里辨别病变部位,以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以虚实辨别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再用阴阳加以概括。这样并列对比,有利于辨认疾病的症候。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的一般顺序是:首先辨别表里,找到病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细察邪正盛衰;最终归属阴阳,加以总的概括。大体上表证、热证、虚证属于阳;里证、寒证、实证属于阴。
八纲辨证,对临床调理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并对具体养生产品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以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都是以八纲为依据的。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半个时辰(60分钟)方能准确,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做到,所以中医加强了其它三诊。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偏瘦,阴虚型胖;一般认为胖瘦的标准;胖不露肉,瘦不露骨即;胖不长赘肉,瘦不皮包骨。胖:分肿胖、虚胖、实胖。瘦:分寒瘦、肌瘦、气虚瘦。二从面色、双目、双耳、舌象、嘴唇上看。三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四从寒热上看:阳虚者怕冷,阴虚者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颜面望诊
颜面望诊是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精华的一部分,是中医“望、闻、问、切”之一,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刚出生的婴儿脸上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空气、水、食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基因变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健康受到伤害,面部就会逐步产生症状。
怎样看呢?由脸部观察,凡是有痣或斑、疙瘩、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色素沉淀等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较差。如果有痣,则表示这个位置器官功能先天就弱,并不代表现在就有病;如果有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正在有疾病发生;如果有斑或色素沉淀,表示所在位置器官功能有病已久。中医理论认为“外有斑内有瘀”。
一般而言,通过面部查看五色:
黄色:脾胃,消化系统;
白色:肺,呼吸系统;
红色:心脑血管系统;
青色:肝胆,免疫系统;
黑色:肾脏、膀胱系统。
颜面望诊主要分为八大部分,即“心、肺、肝、肾、脾、小、大、生”。
首先是额头靠近发迹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
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
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
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
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所谓肝胆相连,肝胆相照。
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
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大U字平行处,偏外侧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字处代表小肠。
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
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
下巴代表肾或身上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机能失衡。
注:
1、眉尾有又黑又硬的长眉(长寿眉):肝功能不足。
2、上下眼睑及眼圈发青(黑):心脏功能不足。(长期熬夜,长期肾功能不好,女孩子月经期)
3、V字线上长斑或痣:长期便秘或腹泻。
4、眼袋:肾虚。
5、下巴:肾或身上有酸痛。
身体异常信号预警多种疾病
头发易断咋回事
“人体健康状态可以反映在身体外部,如果身体内部的统一体平衡被打破,出现在体内器官的疾患就会反映在体表的眼、耳、口、鼻、面色以及四肢活动的变化上。”
人们要是留心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出现的异常信号,很多人在发病前,即使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也能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皮肤长癣:提防糖尿病
皮肤出现小疮、脓疮、疗痈或者皮肤的某些部位反复发红发痒,特别是出现较多的癣症感染,可能是糖尿病的报警信号。许建阳说,原本没有皮肤病的人如果皮肤不再光洁,容易发生皮肤感染且不易治愈,就应该去查查血糖和尿糖是否正常。
头发易断:检查甲状腺
正常人头发黑亮稠密,如果没有烫发而发质突然脆弱易断,提示甲状腺可能有问题。许建阳说,甲状腺亢进的患者开始时脖子的甲状腺部位会有突起,同时饭量增大但迅速消瘦,发质也随之改变。此时,人们应该去医院让外科医生摸摸甲状腺是否正常,并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素的变化。
眉梢直且燥:月经不调
一般男性的眉毛浓密如刀状,女性的眉毛弯曲如柳叶。如果眉毛稀疏,可能患有黏液性水肿、脑垂体前叶功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眉毛太浓时,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眉梢直而干燥,女性可能有月经不正常,男性则大多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许建阳说,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眼皮浮肿:预示肾脏发炎
如果不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枕头过低,而在早晨出现眼睑浮肿或颜面水肿,可能是患了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许建阳说,此类人如果不及时医治而任其发展,将出现全身性水肿,这预示肾脏已受到严重损害。
小儿睁眼睡:多为脾虚
中医认为,眼睑可以反映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眼睑红肿者胃肠功能有问题,眼睑肿而不红者大多消化不良;小儿睡眠眼睑闭合不全也多为消化不良;小儿双目红肿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眼睛在活动时也闭合不全可能孩子的神经系统受损;成人双目突然直视不动或上视、斜视,多为高血压或中风先兆,小儿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发烧、抽搐。
耳垂出褶:动脉硬化
正常人的耳廓外形饱满红润,且富有弹性。由于耳垂对于缺血十分敏感,当动脉硬化影响到耳垂血液供应时,耳垂就比其他部位容易收缩,出现耳褶。许建阳说,人们若出现这些耳褶现象,对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在临床上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如果病人的耳廓枯干发黑,流脓不易愈合,说明病情加重,容易出现休克。
经脉直通于耳 耳鸣关系心肾
中医认为耳鸣和肝胆心肾有关,人有12条经脉直接上通于耳,包括胆经、胃经、小肠经、膀胱经等。
在中医来看,耳朵是肾之窍,肾开窍于耳,心气直通于耳,胆经上通于耳,肝胆互有表里关系,故肝胆影响耳朵。
耳鼻眼口七孔属清窍,有些身体壮实而脾气暴躁者,因肝火较旺,肝阳上亢而扰乱清窍。这类耳鸣者多也舌红及眼充血,他们多因生气而发病,或者冷静时耳鸣不严重,生气时就加重。
痰火,中医认为是导因之一,多喝酒,常吃煎炸辛辣食品者,肝火痰火就旺,痰火壅结在内,可能就产生耳鸣。
中医认为耳鸣在临床上分虚症实症两类,上述情况是属于实症,多发生在成年或壮年人身上;虚症耳鸣以肾虚为主,较多见于老人,中医理论说女性七七49岁,男性七八56岁,肾气开始虚弱。正因肾开窍于耳,耳得不到足够的肾气濡养,就产生耳鸣。
有些人耳鸣,听力没减退,有些两者兼有,也有些听力减退但没有耳鸣。
年轻人也可能因肾发育不全、脾胃虚弱,脾气虚,清气不可上升,以致清窍失养,造成耳鸣。
中医认为脾主管清气上升,胃主管浊气下降(排出),脾胃不好,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下,就可能引起耳鸣或失眠,而耳鸣者多也失眠。也有些人是因气血亏损,有些人因过度疲劳而体虚,都可能是耳鸣的诱因。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1.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肾为水脏,主津液。”肾气足,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黄帝内经》讲:“女子三十五岁(虚岁)肾气渐衰〉。”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少,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 肾气足,毛发荣光
“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荣光;肾气不足则头发脱落、发质干枯。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者过百岁仍然鹤发童颜。
3. 肾气足,颈直挺、齿坚固
肾主骨,牙是骨之余。肾气足则颈椎自然直挺,人体轻松挺拔;肾气虚则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
肾气足牙齿坚固、白而亮,年过80岁也可完好;肾气虚则牙齿松动,甚者40岁左右即脱落。
所以,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做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4. 肾气足。脸上不长色斑
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则使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蝴蝶斑等。肾阳虚者在秋冬季节手脚寒凉,严重者夏季也凉,有此症状者,每年春节过后,脸上即长色斑,也叫“肾锈”。如果在进入秋冬季节时,能调养的手脚温热,并一直保持到夏季,一般情况下全年脸上不长斑。
5. 肾气足,面色白里透红
少女和不足35岁的女子,肾气足者面色均白里透红、皮肤细嫩;肾气虚者面色青白、无光泽,严重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而脸上长粉刺。
6. 肾气足,更年期可延迟10年以上
《黄帝内经》讲:女子四十九岁(虚岁)天癸枯竭,但善保养者高寿仍可生子。天癸枯竭,指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迅速减少,这时女性体内润滑物质匮乏,细胞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增大,造成内热增升、消耗元气,导致女性燥热不安,彻夜难眠,甚至狂躁、闭经。这就是女性更年期到来的征兆。
如果针对此症适时滋肾阴、降虚热,不出一个月,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月经来潮也可能延至60岁以后。
7. 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
已婚女子肾气足,对丈夫温存依恋,夫妻生活正常。需提醒的是,房事后男女皆不要立即洗浴,防止湿冷侵入体内。即时睡眠可恢复体力,次日少有疲劳感。女性肾阳虚者易患性冷淡,从而反感夫妻生活,容易导致夫妻感情不和。
8. 肾气足,二便正常
“肾下开窍于二阴。”肾气足则二便正常;肾气虚易导致小便失禁;肾阳虚则命门火衰,可致凌晨便急、便稀,也叫“五更泻”。严重者二阴可患各种炎症。
9. 肾气足,耳聪目明
“肾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10. 肾气足,心定神安
“肾主恐。”肾气足则人心定神安;肾气虚时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性疾病。
11. 补肾要领
人体肾气不足时出现的任何一种症状都会影响外在美。例如:小便失禁他人不易察觉,但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必然要影响到面容的光泽与坦然。所以要及时补肾,使其达到正常的功能,保持舒展美好的容颜。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阳虚升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如下:
(6) 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7) 阳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8) 阳虚易瘦;阴虚易胖。
(9) 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10) 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 肝养目,心明眼亮
“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六七十岁仍不眼花。如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有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
2. 肝养筋,指甲荣华
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成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脆,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讲,“肝主筋,其华在爪。”
3. 肝气条达,心平气和
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冷,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人厌恶而避之。
4. 肝阴足,血气旺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抽筋易跌,失眠多梦,惊恐不安,委屈爱哭,女性闭经或经血不止。
5. 调肝要领
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美。例如:肝阳亢是满腹臭气排不出,眼睛会流露出烦躁或凶冷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二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1) 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 肝阳亢眼红、干涩、或眼角膜有斑(
白翳),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 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常右肋隐隐作痛。
4) 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 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和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因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者或肝阳亢者,也有二者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偏凉,后者偏热。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心脏在想,而是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1.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心气足者两眼炯炯有神、信心十足,给人以美感;心气足,睡的香,精神好。心气虚者: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世。
2. 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腻;心气虚者面白无光、毛孔见粗,因气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3. 心气足,声音洪亮
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长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
4. 调心要领
心气虚者,病因各异:劳累过度、心情抑郁暗耗心阴;受刺激郁郁不欢;步入中年、老年气已虚;大病初愈,气已伤。
调心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久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如下:
1) “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者为阳虚;舌瘦而苔燥红者为阴虚。
2) 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3) 长吁短叹型: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型,自汗者为阴虚。
4) 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脾主肌肉”。脾气足则肌肉丰满、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并不漂亮,但仍然可爱,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先有气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2. 脾气足,脸不臃肿
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如唐代看好以杨贵妃为代表的丰腴美人,就是当时大部分男性对女性审美标准的体现。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是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3. 脾气足,精神爽快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4. 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来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他人躲闪。
5. 脾气足,皮下无瘀斑
“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者,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有人会鼻孔衄血;有人会出现血汗,即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6.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的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 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1.肺气足,精力旺盛
肺气足,人血液中的含氧量就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老年人生病时往往气短,因肺气弱而身体缺氧,必然导致精疲力竭。
2.肺气足,皮肤光滑
“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
“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光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人不虚胖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的水分,需要脾、肾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5.肺气足,不易感冒
“肺主卫气”。肺气足,可形成保卫之气,预防病邪从气管和皮肤侵入,使人不患感冒或很少感冒;肺气虚者,卫气不足,易患习惯性感冒。
6.肺气足,嗅觉灵敏
肺气足鼻子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炎,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
7.肺气足,人不忧愁
“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喜;肺气虚,人多忧愁。
8.养肺要领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
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痰多清稀,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白、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燥、苔少。
脏腑失衡的判断与调养
人体的五大循环系统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五脏的功能与作用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常会出现的症候
五脏的功能与作用
一、 脾与胃
1. 主运化。
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化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机体所需之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又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潴瘤疾患常见的病症,多为脾虚、脾湿、便不成形,重则泻肚。治疗调理类似的病症主要靠健脾
2. 统血
脾有统血的功能。脾虚可引起血不循经,导致各种出血症状。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虚容易出现贫血。一些癌症病人化疗期间因血象过低而晕眩、脱发、厌食等。在调理中我们给这些患者健脾,有的人血象变得和正常人一样。有位46岁的女性一年化疗6次,血象与正常人一样、头发未脱,精神非常好。血虚可以引起便秘,脾虚还可以引起咳,咳时两肋疼痛不能转身。健脾应在巳时。
3. 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正常肌肉健壮丰满,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4. 胃 主要功能接受容纳水谷,将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现腹胀、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5.
脾和胃的关系:脾为总调度,胃为加工车间,脾主升胃主降。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才能把营养输给肺,肺把营养传给其它脏腑。脾喜燥恶湿,脾湿便溏、泻肚。胃喜润恶燥;胃燥热、胃火上行目赤、牙痛。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时呕吐,此症应在辰时降胃气,如果胃气不降,会出现恶心呕吐、打嗝、胃痛等症状。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少气懒语、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其它内脏下垂。
二、 肺与大肠
1.
主气。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三是肺主一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于肺有密切关系。一些中老年人肺中粘液过多,影响肺的采氧功能。一般在寅时清肺(用健润)效果很好,一周后肺就轻松了。
2.
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上逆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传输还需肺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肃降不利,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肺引起咳的症状是痰中有血丝。
3.
主皮毛。肺生卫气,滋养、保护皮肤。人肌肉表面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受外邪侵袭。反之,毛皮疏松、面生暗疮、粉刺和各类皮肤病,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后半夜易盗汗,平时易自汗。
一般对粉刺、暗疮一类症状养肺调理,几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大多数可以清的干净。有人对粉刺、暗疮采取清毒的方法,那是很不利的。粉刺、暗疮是虚症,虚时用泻如雪上加霜。
承德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牛皮癣病人,多年各大中西医院治疗未有好转,因目前对牛皮癣尚无根治的办法,多是用激素控制,中医大多数采取的是泻毒之法,泻毒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力,牛皮癣虽然一时好了,但人体免疫遭破坏,虚弱时使病菌死灰复燃,一旦停药,病即复发。这就是目前绝大部分牛皮癣病人用中医的方法也难治愈的原因。我们采取补卫气的方法,让患者养肺,再配以健脾、平肝、调肾,经几个月的调理,他的牛皮癣康复了,至今没有再复发。我们坚持的就是中医的养阴补益法,以驱邪扶正为主,其特点是医好了病灶,又提高了整体素质。
4. 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各种鼻炎根源都在肺。因此,我们通过养肺调好了许多各种鼻炎病症的人。
5. 肺与声音。肺通畅,声音洪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养好肺阴补足心气,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咙不会发炎或沙哑。
6 .
肺与大肠。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便秘。大肠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大肠有病就会引起便秘、腹痛、腹泻或脓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调理中对肺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很好的解决了问题。
三、 肾与膀胱
1.
主藏精。一是藏生殖之精华,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于肾藏精华不足;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这些精华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其它重要生命活动,一些人个子矮也与发育期间肾虚有关。给一些长得慢但正在发育期的孩子调肾,身高增长非常明显。
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生外寒,怕冷、手脚秋冬凉,严重者夏天也如此;阴虚生内热,手脚心发热、出汗、牙根松动、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尿血等。
肾为先天之根。肾虚者大部分与先天有关,肾阳虚者其外部特征是耳朵较薄、耳垂小而薄、甚至没有耳垂,这种人比一般人怕冷、手脚凉,女性成熟后月经少而不准、经血色暗甚至有血块,进入30岁后心易发慌、易疲劳,子宫、卵巢、乳房易长肌瘤或肿瘤,脸上长斑,四十岁以后提早绝经;男子40岁以后性欲减退,重者阳痿。
肾阳虚还可引起咳,其症候是咳时口流黏液,牵动后腰疼痛。
我们在调理时通过温补肾阳,使一些过早绝经的女性恢复正常经期;面有黑斑者,春节以前褪斑,并且全年不再长;各种肌瘤三个月左右逐渐消失;因手脚寒凉而睡眠不实的人不再怕冷,睡眠踏实;老年男性两个月后可提高房事能力。
肾阴虚者则怕热,无论秋冬春季天凉,总想把脚伸出被子外边,通过滋阴降热,肾阴虚内热引起的多发性口腔溃疡,一周后逐渐改善;糖尿病人也可以逐渐好转。
2.
主水,肾是调节体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若肾调节水不利则尿急尿频。有一位61岁的女性患者,夜里平均一两个小时就要小便一次,经我们调理后,逐渐减少为每天起夜一次。
有些儿童、少年夜里尿床,通过健脾、补肾,一般一个月左右基本可以调好。
3.
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所以,肾精充足,骨头、骨髓、大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牙为骨之余,肾气衰则牙齿极易松落。
{1}、肾主骨。肾不主骨,易生骨刺或骨质增生或类风湿。一位48岁男性患者,坐骨神经痛、颈椎痛,连续几夜不成眠、厌世、烦躁,经给他补肾、补气、调脾胃,后能睡觉了,精神稳定,吃饭有味觉了,10天后气色明显好转,脸色红润了,他非常激动,一再感谢我们。
{2}、生骨髓。骨髓是人的高级神经,所以有坚硬的骨头予以保护。肾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浑身酸懒,精神不振。男女房事之后,肾精皆有损耗,第二天精神疲惫。在房事之后调养肝肾,可调拨体内其它营养迅速弥补肾精不足。这样,第二天人不感疲惫。
{3}、通于脑。肾气虚的人,男40岁、女35岁记忆力下降过快,及时补肾气或滋肾阴,可使记忆力迅速恢复。
4 . 肾固齿。“肾主骨,牙是骨之余”。凡是牙齿松动者,怕冷时升阳,怕热时滋阴,一个月内牙齿牢固。
5.
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如肾不纳气,人会出现虚喘、气短,其特点是出气多、吸气少,故有“肾为喘之源”之说。
6.
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聋、耳鸣者除外伤所致外,主要是肾虚造成。经调肾,一些耳鸣患者两个月左右症状消失;耳聋者也可改善听力。
二阴指肛门和尿道,属于肾的下窍,如肾阳虚时怕冷或手脚偏凉,肾阴虚时怕热、腰酸软,二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尽,后腰疼痛、起身不灵活是命门火衰,可致黎明腹泻,也叫五更泻。
7.
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反映肾之盛衰。肾气旺时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时则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泽。养发必须养肝补肾,肾主毛发、肝藏血、发是血之余。
8.
肾与膀胱。它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肾正常,那么膀胱的上述两项功能相应就会正常,否则,就会出现尿急、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有些人患小便失禁去做膀胱手术,一定要谨慎,因为从“个体包含整体”的哲学角度讲,如果膀胱松弛那么体内的其它器官也会同步松弛,连接骨头的筋也松弛,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据目前我们调理的情况看,小便失禁,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症都可以得到良好改善。可见只有提高人体脏器的功能,使其整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 肝与胆
1. 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
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呕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月经过多等症。此症应养肝阴和肾阴不足,在亥时养肝滋肾。
2.
主疏泄。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畅条达。如果肝疏泄不好就可引起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7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等,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症应在未时或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效果极佳。
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状。一般情况下,此症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引起咳,咳时右肋疼痛,也用上述办法调养。
肝气升发不足时,人会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此症一般情况下于亥时升肝气,重者丑时再调,一周后症状可渐渐消失。
3.
主筋。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濡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等症。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为“肝风”。此外,“爪为筋之余”。所以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有的老年人指甲薄软甚至脱落,养肝一个月后开始长出新指甲;一些膝盖发软、髌骨软化、骨质疏松、筋酸无力的人,养肝一个月后不良症状均消失。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恢复人体脏器的功能,使其在食物中吸收人体需要的元素是根本,而不应是盲目的补钙。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食物里的微量钙元素都吸收不了,人工合成的钙能吸收吗?长期补钙不仅伤胃,还会引起脏器进一步退化,最后可能导致内脏衰竭。
4.
开窍于目。眼睛疾病的根源在于肝。肝火上行则目赤,肝虚则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初期花眼的人经调理可摘掉眼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彻底恢复了健康。
5.
肝与胆。胆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肝胆相表里、肝胆相连;肝不正常胆则不利,因此治疗胆的疾病主要是调肝,子时胆经旺的时候调理效果最佳。胆不正常也会引起咳,咳时口里有苦水,重时会咳出胆汁,可用上述方法调理治疗。
五、 心与小肠
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它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1.
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人如果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就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就会形成气虚性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几天之后有力量排泄了,便秘便消解了;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
2.
主神志。人心气虚弱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还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就是由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达到了精神难以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做“疲劳死”,定为工伤。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听到一些人因家庭矛盾或生活压力而过于忧虑、压抑,情绪不能调整,往往会出现厌世自杀行为(女性偏多),遇到这种情况,给患者补心气,很快,气通血畅了,心情也就好了。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虚的人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的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反映出来。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病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给这些人调养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
心与汗。“汗为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
心包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19点戌时心包经旺时应清心,效果较好。
4.
心与小肠。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运输于脾残渣送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为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这种情况可在13点未时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
六、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司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七、 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 即子宫,及其附件
主要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这些作用又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养生原则
所谓养生原则,就是在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主要的养生原则有: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现分别论述如下。
调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者,列也。这里可引申为等比、相等的意思。陈阴阳,即使阴阳相等,各无偏胜。这里所说的阴阳相等,各无偏胜,亦即阴阳调和之意。而阴阳调和,即可达到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由此看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要。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疾病的治疗,就必须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认识和处理。这里的本,即根本,就是指阴阳。因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疗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阴阳气血,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这里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体不病的关键又在于“阴阳得其平”,平,即阴阳平和,不偏胜不偏衰。《国医指南?阴阳之义》也指出:“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这段原文更进一步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阴阳失去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关键是要掌握辨证论治。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和脏腑
和,调和,协调之意;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又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这里的十二官,即是指人体五脏六腑,另加心包络。不得相失,即是指各脏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以此养生则寿,是说若人体十二脏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尤其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保持人体脏腑功能健全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是以下三条:
一是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人类不仅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肝者……通于春气;肾者……通于冬气;脾……通于土气。”这里的土气,是指长夏之气。从原文可以看出,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相应,人体五脏只有适应了五季的气候变化,才能“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得道,是说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这样才能不发生疾病。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截,肾气独沉。”由此看来,保持五脏功能正常,必须要使内在的脏气活动与外在环境取得统一协调,而适应外在环境的具体方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是要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
《素问?五脏别论》里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这里的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五脏精气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不满而虚,就是五脏功能衰退的病理表现。这里的“实而不满”是指水谷而言,是形容六腑转输水谷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只有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所谓五行学说,起初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称之为“五行”。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火有温煦的作用,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由于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在医学领域里,即能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本)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关系。
由上可知,五脏之间均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这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关系。兹以肝为例,生我者为肾(水生木),我生者为心(木生火),克我者为肺(金克木),我克者为脾(木克土)。根据这种理论,在养生中就能及时纠正五脏之间的偏盛偏衰。这里还以肝脏为例说明之:春天时肝气偏旺,往往会克制脾土,发生食欲不振、腹胀等,那么在饮食上就要“补甘减酸”。补甘,就是要多吃点甜味的东西,以补益脾气;减酸,就是要少吃些酸味的食品,因为酸入肝,会使本来偏亢的肝气过亢。这也就是《难经?七十六难》所指出的“欠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用五行学说的术语来说,亦即“扶土抑木”。这个例子讲的是怎样用五行学说的理论纠正肝脏的偏亢。若五脏之中有一脏偏衰时,如肺脏虚,常表现为短气、面色(白光)白。自汗出、声低息微、脉虚弱,就可采用“培土生金”法,即健脾益气。因为肺中所需的津气,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
总之,在养生中要经常注意维持五脏之间的功能正常,若发生了偏盛偏衰,要及时注意加以纠正。
通经络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原文都非常清楚他说明了经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若没有经络的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又靠什么濡养呢?人体气血,贵乎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
再看“处百病”。这里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医学家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说明了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众所周知,疼痛是人们患病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究其原因,中医认为是“疼则不通,不通则疼”。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再谈“调虚实”,调是调整,虚实是指证候,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人们患病后常常用虚实来概括说明证候的性质。中医学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即是病邪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即是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现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篇》里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有余是指实证,不足是指虚证。对实证要用泻法,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手法不一样,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这个例子说明,经络有调整虚实的功能。
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此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要时时处处使自己的经络之气畅通,具体地说,以下方法有畅通经脉的作用: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四是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吗?
葆阴精
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这里的皆本乎精,一语道破了葆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养生一定要注意葆阴精。
俗话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但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精,即阴精,包括脏腑之精在内。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是重视葆精的,他曾提出过“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主张,《管子》则明确提出了存精以养生的主张,认为精存则外安内固,泉源不竭,长生久视。《吕氏春秋》有“情欲”专篇,论述了情欲当节、过之伤人的道理,主张对精要“知早涩”,认为“知早涩则精不竭”,阐明了欲当存、精宜固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精是生命的基础,人体寿夭的关键,人“半百而衰”是由于不知保持精的盈满,汉代名医张仲景亦重视养生防病,他在经典著作《金匮要略》里曾提出“房室勿令竭乏”,并把此作为致病因素之一,体现了他重视保养阴精的思想。元代朱丹溪更是重视阴精,他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著“色欲箴”,其要旨是言肾中阴精难成易亏,而肝肾相火容易妄动,因此主张收心养心以抑制相火,节房事远帷幕以保护阴精。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都是非常重视保养人体阴精的,足以证明,养生必须重视养阴精,这是养生的一条基本的原则。至于具体的保养阴精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将会在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中涉及。
重养神
在谈到养生为什么必须养神时,《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之”。由此看来,神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在生命过程中,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从而形成了养生学中的静神学派。可见,养生一定要养神,这又是养生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养神的方法很多,但以清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人体之神亦不例外,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素问?痹论》亦有同样认识,原文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身心的清静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而身心的躁动则会导致神气的外弛甚至消亡。故嵇康《养生论》又说:“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指出了神躁不静的极端危害性。所谓清静养神,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老子提出“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主张“志闲而少欲”,照此而做,减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就会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保持身体的健康。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静神”的新含义,他在《老老恒言?燕居》中说:“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同时还指出:“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曹氏所提出的“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摈除杂念及神用不过。由上可知,古代养生家的所谓静神,主要是指神静不用,神用不过,神用专一等内容,从而脱胎于道家又高于道家了。
顺天时
这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不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且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把人体生理现象、精神活动与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生命规律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就是宇宙万物一体的观念。从文字记载考证,最初人们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朦胧的,如《管子》书中这样写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里从天人关系中提出两者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汉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发现一些类似之处,说:“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这种简单的类比,自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但它试图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有一定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则有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黄帝内经》的问世,科学地奠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素间?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间?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些论述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明确地指出了宇宙的整体关系。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春天到来,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东风解冻,蛰藏之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新生气象。到了夏季,气候炎热,一切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更加活跃,整个自然界显现蓬蓬勃勃景象。秋天来了,气候开始凉爽,果实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动逐渐减少,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清肃收敛景象。冬季一到,气候变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冻,许多小生物都蛰藏而停止活动,整个大地好像封藏起来一样。似这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虽然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可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这里我们仅以气候为例说明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万物之间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循环,无有终时,这是宇宙万物的固有规律性。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大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就是指人们必须要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不仅养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对于康复医疗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这是因为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然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活动正常。那么,又怎样顺应四时呢?
一是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所谓避免外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二是要利用自然,促进健康。
《灵枢?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因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养生家就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终”。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此外,还可在空气新鲜、纯洁的溪流和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美好环境进行气候康复;或者用温泉疗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为恢复和增强人体健康服务。
调气机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而言,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气机运行紊乱有关。
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运动的主要形式,其病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夭。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李东垣则提出,升降出入必须平衡调和而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常欲四时匀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因此,他主张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肺之肃降,肝之升发,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活动,所以升降失常就会波及脏腑经络、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多种病理变化。如肺主肃降,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走,则发为喘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但若过亢,升发有余,则将上逆而出现面红目赤、性情急躁、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胃主降浊,亦以下行为顺,若失其和降而上逆,则致暖气、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脾主升清,能转输布散水谷精微,若清气不能升,脑海失养则致头晕目眩;运化失职,则致便溏腹泻,甚至中气下陷,则致腹部坠胀。便意频数。脱肛或子宫下垂等;心阳不能下交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则表现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症;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摄纳,则致呼多吸少、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动则尤甚。综上所述,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论七条养生原则,贯穿在中医养生活动的两个方面。例如,顺天时的养生原则,既要在精神保健里实行,又要在起居方面实施;葆阴精的养生原则既要在性保健里遵循,又要在运动保健里予以重视,总之,一定要深刻领会各条养生原则,并灵活运用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科学。
中医养生的特点:1、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人和一)。2、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3、综合、辨证的调摄(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用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4、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演变为“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中医养生学为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增进健康和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其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一致,因此将在今后人类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人体,属第一医学范畴。 

(0)

相关推荐

  • 读天人解阴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平 ...

  • 中医大夫口中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文章摘要:看过中医的朋友们,对阴.阳肯定不陌生,因为医生经常会说:xx阴虚.xx阳虚.xx火旺.但阴阳具体指什么?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感到疑惑,且听我为大家道来: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的涵义是 ...

  •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以升降理论诠释的“劳伤”(一)

    腔调中医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简蠹 ,作者一行爹 简蠹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傅山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 ...

  • 中医熟记50种证型

    内容简介: <走进中医大学的金钥匙系列丛书:中医熟记50种证型>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的50个证型的临床表现,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治法和方药,以期读者能对常见证型进行辨识,学有所用,能对一些常见病 ...

  • 春分养生9条建议,平安度春分,养好健康一整年!

    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春分到了,百草君照例和大家说一说这个春分养生,总的来说八个字:平衡阴阳,重视疏肝,那么我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有利于身体,这9条建议送给大家. 1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

  • 春分养生重在“和”与“平”保持身体平衡状态做到这4点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0日讯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经度0度时,即是 春分点 时,交春分节气.春分,古时称为"日中"."日夜分". <月令七 ...

  • 中西养生100条建议

    中西养生100条建议

  • 春分养生正当时!食疗牢记好一点,帮你平补五脏,补益阴阳

    春分节气到,也就意味着全国的平均气温已经在10度以上,这才是真正春天的温度,后边的气候会比较温和,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春暖花开.而春分这一天也就是平方春季的意思,在这一天的阳光会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 ...

  • 春分养生肝为首

    春分养生三要素 多吃时令蔬菜 春分时节正是各路新鲜蔬菜上市的好时候,鲜嫩的口感搭配丰富的营养,美味健康两不误. 饮食以护肝养肝为主 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节,中医五行里肝属木,万物生的春季是肝气生发的季节 ...

  • 春分养生,做好这三点,阴阳调和,百病不生!

    惊蛰过,春光俏,不知不觉,又到了新的节气. 今天是2021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八),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quo ...

  • 这三点是老年人夏季饮食的养生关键,照着做平安度夏、健康更防病!

    随着夏天的到来,气温也逐渐上升,这时候人体的肠胃以及身体功能都在不断地接受高温的刺激,很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中老年人夏季的养生,在饮食方面进行调养,轻松度过高温的夏季. 夏 ...

  • 春分养生正当时,牢记5个习俗3个禁忌,让你全家一整年都健康好运!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也是春季的平分点,之后天气就转暖了,农作物开始生长,农事生活也更加繁忙.那春分这天,有哪些风俗和禁忌呢?一起看看吧! 春分的风俗有哪 ...

  •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春分养生要点

    今日春分,不过天气还比较凉. 日月阳阴两均天, 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 川上良人放纸鸢. 正好应了<春分>诗中的"玄鸟不辞桃花寒"."桃花寒&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