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刘修銮:“白字客”闹笑话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57】
“白字客”闹笑话
河南邓州 刘修銮
“白字客”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意思是爱写或读错别字的人。解放前后的人们,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多,常常会因不认识字或者写错别字,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有一个人,爱写错别字,一天,他听说妻子的哥害了眼病,又听说害了眼病的人不能吃秋后的茄子,他想写封信去,一是问候眼病的情况,而是嘱咐他不要吃秋后的茄子。
妻子的哥是他儿子的大舅,他写的时候“舅”字不会写,信中“茄”字也不会写,眼字也不会写。那时候没有字典,他去问村中一位教书先生。
先生正有事忙,无法写出来,也不方便比画。只是告诉他:“舅”字是“一直和一个日合在一起”,先生把“舅”字误以为是新旧的旧,才这么说。又说:“茄”字是草字头下边一个“加”字,“眼”字是目字旁加一“艮”字。这个人就记住回家了。
到家提笔写信,“舅”字按先生说的一直他移在“日”字下边,写成一个“旦”字。“茄”字草字头下有一个“加”字,写成了“家庭”的家,结果成一个“蒙”字。“眼”字目字旁加一个“艮”,他写成了树木的木,结果成了一个“根”字,信写好后寄出。
儿子的大舅接到信拆开读到:“信寄大旦子,千万别吃秋后的蒙,若是吃了秋后的蒙,恐怕害了大旦子的根。”
他读了几遍,不明白信中写的什么意思。他想:大旦子是什么呢?若按信中说的会吃东西,应该是个动物。若按吃了能伤大旦子的根,应该是植物。动物所谓的根就是卵,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回寄过去:“接到妹夫信一封,拆开一看心里惊。没见所寄大旦子,叫谁别吃秋后蒙。动物有根延后代,植物根坏活不成。我若收到大旦子,绝对不喂秋后蒙。”
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笑话,但也可能是存在的真故事。旧社会因为农民生活极端贫苦,上学的人很少。刚解放时,我村里文盲占全村七八成,特别是妇女,几乎都是文盲。我有个近门二嫂,刚结婚不久,丈夫就报名参加八路军,在部队经常给我二嫂写信,可我二嫂是个文盲,每次收到信,便在村里找人念给她听。有一次,她找不到识字的人,见一个放学的小学生,拦住叫给她念信。小学生也有些字不认识,但还是生生巴巴的念完了。信里有一句话说“叫她把家里的大弦保存好”。大弦就是曲剧演奏的“弦子”,或叫“胡琴”,我们那里习惯叫大弦。二哥在家时跟人学拉胡琴,特制了这把大弦,是他心爱之物,他怕损坏或丢失,所以在信中嘱托。小学生不认识“弦”这个字,但认识旁边的“弓”字旁,便念成“大弓”。
二嫂听完信,心里记挂着大弓。回家见屋里墙上挂着一张大弓,这是她婆婆年轻时弹棉花用的弓。那时候农村没有弹棉花机器,纺线织布都是用这种弓来弹的花。二嫂想丈夫信上特别嘱咐把“大弓”保存好,一定是有他重要的用途。便把弓取下来,把上面的灰尘洗擦干净,用个大布单子包好,顺着床放在自己睡的里边,像陪伴自己睡觉的男人,早晚紧贴自己身边。
一天,二嫂下地做活,她婆婆预备洗衣裳,想看看她屋里是否有脏衣物,在床上看到布包的这个东西,抖开一看,是家里的弹花弓,觉得奇怪。等二嫂从地里回来,就问她把弓放在床上干什么,二嫂就把丈夫写信的事告诉她。婆婆不信,二嫂就拿出信叫她看。婆婆也不认识字,但她不相信儿子会叫媳妇为他保存一张弓,叫二嫂把信再找人念念。
二嫂把信拿到一里外的小学里,找老师念,才知道丈夫是叫她把“大弦”保存好,真是哭笑不得。回到家里,又把弓挂到墙上,把“大弦”包起来,仍放入床里边。这是不识字闹出的笑话,下面还有一个文盲闹笑话的事情。
解放后的五几年,我上初中。每年春节,放寒假回来已近年关。村里总是有许多人拿着红纸,找我写春联。对联上面是横批(门眉),横批两边是门赞,即露出门框的一截圆木。门赞上用裁的小方块纸写上“春节”、“新年”、“元旦”等之类的字。村里有个叫白平的人,六十多岁,不认识字。有一年,三十上午从我家取了对联回去贴,把元旦的“旦”字贴倒个头。初一上午人们拜年,到他家的人,都咧着嘴笑,他心里觉得奇怪,但也没问。他有个上学的侄儿去给他拜年,看见了喊他说:“伯,你的门旦朝下,错了。”他问:“啥旦朝下?”侄儿说:“门上的旦字贴倒了,旦都是日在上,你家的“旦”日在下”。并指给他看。他这才明白过来说:“我咋说来拜年的人都咧嘴笑,原来是这事。”他急忙把“旦”字撕下来,已烂的要不成。急忙又从屋里找片红纸,慌慌张张地找到我,又从新写个“旦”字。
解放以后,党对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很关心,特别在文化教育方面更为重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孩子们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全国文盲早就扫除了,像上面讲述的笑话,再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