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张凤英》——初遇
时间回转到1979年8月。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与母亲相遇在吉林农村一个普通农户的家里。那是一个包产到户,却仍需要缴纳地方农业税的时代。当年母亲和父亲二人,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仅靠耕种的七亩地。偶尔养几只鸡和一头猪贴补家用。那时他们已经结婚十二年,一直没有孩子。那个时代思想的陈旧和日常拮据的生活,使母亲从未想过关于没有孩子的事,出去看看病。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七十年代大部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
一个秋风瑟瑟的早晨,母亲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妇,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这个少妇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女主人的一生。
那一天,襁褓中的孩子才八个月,女主人那一年三十岁。少妇自称婚姻变故,一个人无力抚养孩子。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更好,经多方了解,相信女主人能够抚养孩子、善待孩子。因此,将孩子送予母亲抚养。对于这突然到访的客人,母亲既高兴又恐惧。不敢相信眼前的孩子是真的,怕这一切仅仅是一场梦。
当她小心谨慎地接过襁褓中的孩子,熟睡的小脸上,带着孩童少有的不安。瘦弱的脸颊,少了孩童的粉嫩。母亲隐约担心这个孩子能不能养活。越是这样担心,越是想要照顾。母亲第一眼就对我心生怜惜。也就是这一眼,注定我们将此生相依。
为了感谢少妇把孩子送给她抚养,母亲将自己仅有的一套套装衣服送给少妇,作为答谢礼。
村里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听说母亲收养孩子的事,纷纷前来祝贺。有的拿块布,给孩子做衣服;有的拿包糖,给孩子补营养;有的拿3、5元钱,给孩子买奶粉。她们用各自力所能及的方式,替母亲高兴,帮母亲抚养。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为母亲能收养一个孩子而开心。母亲的姨妈,听说了这件事。特意拖朋友给买了两袋奶粉。
此时,小小的我,八个月大了,头都抬不起来。看到如此虚弱的我,母亲十分担心。邻居们安慰她说:“可能是营养不良,喝几天奶粉就好了”。
按照邻居们的说法,母亲精心照顾我几天下来,我的头就慢慢抬起来了。看到脸色逐渐红润,精神逐渐饱满的我,母亲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一个月后,母亲恐惧的事发生了。少妇又来了,说后悔将孩子送人抚养,打算抱走孩子。正当母亲不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时,正好母亲的姨妈来看我,赶上处理这个事情。姨姥姥告诉少妇,抱走孩子可以,把邻居们送来的东西折算一下,再把孩子寄养在这里的生活费和抚养费结算一下吧?粗略计算大约500元左右。那个年代的500元,足够一个农家生活半年了。这个数字吓坏了少妇。她连忙说,不抱走孩子了。后来听隔村人说,这个少妇把孩子卖了,买家出300元。原来是不划算,才没抱走我。我与母亲没能分离,需要感谢我已经九十三岁的姨姥姥。
就这样,从此开始了我与母亲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