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魁 | 一个留下“红管家”招牌的人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乍看也没什么特殊之处,可细看他却与众不同: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刀刻般的皱纹,条条都记录着他一生不平凡的往事。满头稀疏的头发,像初冬的霜染过一样,再也找不回年轻时的样子了。眼睛仍然是一大一小,不过再没有从前的明亮了,两条罗圈腿倒显得更弯了,远看像骑上猪似的。走路慢悠悠地来回倒,每挪动一步像灌了铅似的,真够吃力啊!说话前总会咳嗽一阵子,然后慢慢地抬起头,满脸笑容,仍然高调而风趣、滔滔而不绝,他就是受人尊敬的张德馨老师。
张老师可是万里挑一难得的好人啊,他一生辛劳又节俭,为人善良又亲切,工作认真又负责,为家操劳又担当。有关他的佳话,早已流传于家乡一带。
他于1931年生于山西省怀仁县下庄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一家人仅靠着几亩沙板儿地勉强维持生活,如遇老天不睁眼,那就只能糖菜果腹,度日如年。一家人熬啊盼啊,好光景没有等到,却来了日本鬼子,生活雪上加霜,整日要粮要钱硬逼人命,简直是房漏又遇连阴雨。为了活命,父亲决定跑草地,带着一家四口逃到商都高勿素,他七、八岁就跟着大人们干活,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与冷暖,1945年,惨无人道的鬼子被赶跑了,他们一家又返回了老家。没过两年,他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倒在炕上,再也起不来了。看着瘦得皮包骨头的父亲,哪有钱请医看病,父亲临终前,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孩子……照顾好……你妈和妹妹"。睁着眼睛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趴在爹的身上哭天喊地,再也叫不醒爹了。顶梁柱没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肩挑了起来。一个未成年人,除了经营自家的一点儿地,他常年累月打短工,苦度贫困的日子,乡亲们怜孤惜寡给些帮助,他都每每给以回报。
1954年,后草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家住卯都地区张四沟的张占财(他的二爹)给侄儿捎话,让他来口外。接到喜讯后,他把一些破家什变卖了,就在当年的十月份,他领着母亲,带着妻子,背着刚出生的儿子(儿子六岁时因病夭折),踏上北往的征途,昼行夜宿渴了喝口脏水,饿了啃几口玉米窝头,八天后来到了目的地。二爹腾出一间房子,一家四口就算安顿下来。他一边帮着二爹干活,一边开了十几亩地,生活总算是有了些起色,一切顺心,事事得偿所愿。
1958年3月,经王玉老师推荐,任教于张四沟学校,3名教师,30多名学生搞得像模像样,深得当地百姓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1966年3月,因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早已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于是由张四沟调入二道渠耕中,任伙食管理员。他整天勤勤恳恳,忙于千头万绪而又琐碎的工作之中,他把库房整理得一干二净,劳动工具摆放得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随叫随到。他那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赤心相待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1967年春,他开始建自家的房子了,除了少数亲戚外,大多是村里的乡友和学生们帮着盖起三间土坯大正房。院墙都是他与妻子抽空一段一段建成的。当年7月份,他把家从张四沟搬进了二道渠的新房。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之中。
1971年,耕中迁回公社所在地卯都村的东边,学校的全班人马一同随迁。由于他刚建起新家,不想随迁了,请求领导把他留下,领导们考虑再三,也只好委曲求全,把他安插在二道渠小学任初年级班主任,由于他教学耐心、工作热情,对每一个孩子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家长和村民们无不喜欢他的好人缘儿。
1974年的秋季,鬼使神差般的他又被调回到耕中任总务与火管。七、八十年代,正是学生们猛增的年代,三个年级六个大班,每年都保持在300以上的在校人数,老师和学生都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他的负担也随之增加了一倍。300多人的油、面、伙食费都是他一个人收,每天三顿饭的面、油又都是他一个人往出发,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又一个十几年过去了,他没出过一点差错,没丢失过一件工具,账目一清二楚,经得起任何人的查看。他不贪更不占,常年累月如一日,实属难能可贵啊!由于他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地奉献,得到了学校“红管家”的美誉,这样的美称,他是当之无愧的。
1982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主动提出辞职。学区和学校的大小领导,反复研究,大家都不舍得放他,因为他太负责。但又心疼他太累了,最后决定让老人守夜吧。
这一守就是15年,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跌工,从二道渠到卯都整整十里地。他每天都是太阳落山时骑着自行车赶往学校,早晨太阳升起后返家。学生在校期间,男男女女300多孩子,住着几十个寝室,他一夜不停地巡查,生怕孩子们在夜间发病或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大的校院,每一个角落都得照顾到。天热时还好熬,到早春和深秋就得穿棉衣,特别是冬天,零下20℃的是好天,大多在零下20℃一30℃之间,每巡视一圈就得40多分钟。尤其是烤火期,得进入寝室过道,一间一间地闻,生怕有煤气泄漏。就这样一夜不停地走啊、看啊、闻啊,两腿因受凉疼痛得不到休息和及时地治疗,慢慢地变成了罗圈腿。这工作虽然没苦,但受的罪更大。
1992年9月份,迎来了全盟20年教龄以上的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这是他唯一一次转正的希望。当时下发的文件是年龄不限。于是,他和全乡其他几个够条件的老师兴致勃勃、欢天喜地地去应试。他如实填了自己的出生年月,1931年6月。没过多少日子,县里传回消息,其他人都顺利地通过了,只有他和三面井乡的一位老师,因超龄被打下来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当时他难以接受、不知所措。领导和老师们都劝他到集宁找找熟人,看看有返回的余地没有,结果人家就切至30年12月31日,他超了六个月,就这样把一个任教35年的老教师,深深地卡在转正的门外。以后陆续几次转正,都有年龄限制,所有的民办教师都转正了,他却再也没能入围。
1996年底,他的两腿肿而疼得再也不能为教育事业服务了,从此告老还乡。事后当谈起此事时,他仍然是满脸笑容,“唉,不怨人家,怨自己太实在了”。一个为党在教育战线勤勤恳恳、无怨不悔地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教师,临老却没能享受退休待遇,是他的终身遗憾。也是所有知情人的惋惜啊!
离校后,他在家里治疗静养了三个多月,他再也坐不住了,家里的骡子和毛驴无人放养,他拖着两条病腿,一手拉着一个,不分天阴下雨,在地里放牧。牲口吃得膘满入肥,他却晒成了非洲人。一天下午电闪雷鸣,顿时大雨如注,倾盆而下,他一眼看到两个小孩顺山跑了下来,急忙喊住他们,解开自己雨衣的扣子,让两个孩子钻进雨衣里,他的前半身却暴露在雨中,雨水一个劲地顺着裤脚往下流,雨稍小了点,孩子的大人们找来了,看到眼前的情景,万般感激。
一天,他刚从家走出来,看到老王用自行车拖着一口袋面陷在村西的沙沟里,他急忙赶过去帮着推出车子,一直送到家里,这种举手之劳的事举不胜举,而他却习以为常。
他为人热情厚道,凡在过的学校,只要家在,若有新调来的老师,第一顿饭肯定在他家吃。有时听课或开会有远路的老师,他都要引回家吃了饭再走。他的仗义博施深得赞扬。
节俭是他一生的追求:一身衣裳穿到底,有的老师开玩笑地说,张老师,您咋老不换衣服?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会儿的布耐实,磨不烂呀。他一生没用过卫生纸,一直是旧书和废报纸,喝一筒八宝粥,总是把筒涮了又涮,生怕留下一粒粮食。每次给他打电话,他总是乐天派似的边笑边说,嘿,我可好内脏,吃啥香啥,就是腿疼走不远,我老俩口有农村社保,高龄补贴,还有些个地补,钱是花不了,富富有余。哎呀,这会儿的社会真好呀,共产党全管了……哈哈哈!这些年除去自己花销,加上孩子们给,还攒下四万多元!这些话是他发自内心对党的赞叹,对社会的讴歌,对主席的敬仰,对生活的满足!
他的老母亲是操守贞节的典范,30多岁守寡,一直跟着儿子不离不弃,留下了母疼儿、儿孝母的美传。母亲年轻时一心为儿子忙于家务,拉扯孙子,一天也闲不下。儿子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大集体时,他家九囗人,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这么多孩子,在他的言传身教,父为子范的影响下,个个和言善语、知大识小、人恭礼法,人们无不羡慕他家教子有方。
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孝子。他深知老母跟着自己操碎了心,吃尽了苦。故而一直把母亲捧为上宾,家里的大炕头是母亲的专席,一日三餐的第一碗饭永远是母亲端,衣服不等穿旧就换成新的,他任民办教师时,每月的补助五六十年代是3元,70年代是7元,90年代是十几元,这么点儿钱,每当他拿到手,首先想的是母亲,变着法儿给老人买点好吃的,为了让母亲用时方便,专门弄了个小木箱放在炕上。当老母年满60岁后,他在家里定下了规矩,再不让老人干活了,坐在炕上指指嘴儿就行了。全家人一致拥护,从此老人开始享清福,谁知老人在72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多方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他眼泪汪汪,觉得老人跟着自己没享几天福,为了补偿,要把丧事办得隆隆重重、体体面面。于是定了鼓乐队,聘请了倒头经师傅,三里五村送葬的人络绎不绝,巷道里摆满了花圈,看红火的人摩肩接踵。
他对老母的去世喟然长叹,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双膝跪在大头前,上香烧纸后便放声大哭。嘴里还不停地诉说着母亲生前一桩桩、一件件不为人知的苦难以及为自己和家庭的所作所为。呼喊着自己的孝道还没有尽到您就早早地走了。倾吐着自己沉痛难忍的心声。他对母亲的孝敬天地可鉴、人人为证,村里的人们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地围了过去,那痛不欲生,悲凉的哭声,深深地感染了围观的亲友和乡友们。有的满脸泪水,有的掩面而哭,如此悲痛的场面难得见到啊!
张老师是一位深受万众敬佩的老人,更是个坐不住的人。80多岁后仍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只是最近几年两腿实在是不听话,再也无力迈出大门了。虽已进入迟暮之年,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幸福生活和乐观的态度,今年的5月21日,老汉无病无痛,突然离世,享年91岁,真正的寿终正寝。他带着美好夙愿和无限的感激而静静地离去了,却给所有的亲戚、同事、乡友们留下无限的悲痛和怀念,他陪伴着卯都的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却无怨无悔。他虽不是共产党员,却以党员的规范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他虽未转正,但从未留下任何怨言,而那块“红管家”的金色招牌,却永远留在了教育界!
投稿微信:nmrwsd
杨占魁
【作者简介】杨占魁,生于1946年商都县卯都乡二道渠村。中共党员,从事小学教育44年,中学高级职称。县、市、区三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创立了“三段六步分合式”小学作文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并加以总结。1989年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