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几次税制改革,看千年来如何替百姓减负
中国古代,自周代开始,就有了赋税制度,从最开始以人丁税为主,到后来发展以土地为主。交税的时间和方式也有很大进步,从最开始的不定期缴纳实物为主,到后来定期以货币货币为主。
我国税制也有着很大的变化,自东周开始不断进步,在自然选择下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了最为简便,也最为方便的税收制度。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我国税制变革简史。
井田制
1、井田制
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征税法则,自商朝开始出现,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十分成熟,周王室将土地利用道路和渠道等分割成方块,因为分割跟井字类似,所以被称为井田。井田归国家所有,周王室将土地发给庶民种植,然后周围田地所得为庶民私有,中间一块归周王室所有,庶民必须先顾及中间田地的所有,当然这也是分封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周王室将土地层层分给诸侯,诸侯在将土地层层分给贵族,贵族分士大夫,士大夫分给庶民。
这种方法在国小民少的情形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朝人口迅速增长,而工具的发展也可以开荒,获得更多的土地。井田之外,大量私田横行,百姓不用再种井田维持生活,所以井田就渐渐荒废了,这一制度自然就土崩瓦解。
百姓开荒
2、初税亩
随着井田制度的崩溃,社会必须要有新的税制来代替井田制度,而鲁国就开始推行了新的征税制度,这是中国税制历史的第一次变革。在井田制度荒废的情况下,鲁国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于是推行了初税亩,意思是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都需要缴纳税,国家土地开始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
3、商鞅除井田
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最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进行了土地改革,秦国当时国小民贫,为了迅速实现崛起,最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而商鞅就想到了承认土地私有化,来吸引在东方各国活不下去的百姓入秦。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然后土地实现私有化,而后再根据土地收税。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
土地私有化
3、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兴起于秦代,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意义在于全面推广户籍制度,天下适龄百姓都需要根据身高体重长相等进行户籍登记,有了户籍制度,那国家就可以根据人口大数据进行征税和征劳役。
4、均田制
汉末三国之后,由于连年战乱,全国人口锐减,人口一度骤降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时候由于广大土地荒芜,国家财政困难,于是就有了曹操的屯田制度。但是到了北魏,随着政局稳定,南北朝对立,没有大规模战乱,人口恢复了,屯田等旧制度引发的贪腐等问题显露出来,而且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土地分配的问题。于是,国家就开始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在有户籍制度的情况下,按人口分田地,将土地私有化,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史称均田制。
均田制
5、租庸调制
租庸调,实际上是对均田制的一种改良和改进,而且更加细化了均田制的实行方法,其乃是唐初时期,人口锐减,针对当时情况,实行的一种新的均田制都。丁男二十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还田。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然后还有每个男丁每年需服劳役二十天以上。若是加服劳役,可以减免租调,若是赶上旱涝灾害,政府也予以一定程度的减免赋税。五十岁以上的男丁免除劳役,只收租调。
税赋
6、两税法
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型税制变动,源于中唐时期的杨炎,随着租庸调制度的推行,到了后来,政府对土地管控力度下降,又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出现,那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当然这也是每个王朝末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华夏朝代无法长治久安的一个症结。贵族圈地运动展开后,国家就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无地可种的百姓就变成了流民,国家赋税收不上去,中央财政就得不到保证。
皇权也因此被削弱,唐德宗早期,也锐意进取,任用杨炎为丞相,改革税制。针对人口流动的问题,政府便开始针对户和土地征税,每年分两次征收,分别在春秋两季征税。而且以征收银钱为主,以实物为辅。不再区分当地原住民和外来户,统一征税。这是针对中唐时期的特殊情况而施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当然,其中很多地方具有比较先进的历史意义,乃是税法改革的一个重要事件。
7、方田均税法、募设法
到了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两税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社会,到了王安石时期,推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王安石重新测量了土地,将田地分为五等,后来改为十等,根据不同等级的田地进行不同额度征税。不过,此法过于理想化,丈量全天下的土地过于繁杂,而且各地区不一样,很难把控,所以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而对于服劳役,王安石则改为募设法,就是对地方吏治人员采用招募的方法,招募需要考试和面试,而本来应服役人员,只需要交些钱财,就可以免除劳役,而劳役人员也就成了固定职业。
鱼鳞图册
8、鱼鳞图册
到了元代,因为元代疆域广阔,国内交通贸易繁荣,于是,就以商业税为主,百姓承担的税负不大。到了明代,朱元璋吸取了元代税制太柔的教训,从张士诚和民间等处学到了一种方法。将税制分得极为细致,朱元璋根据土地丈量,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因为图册类似鱼鳞,所以被称为鱼鳞图册。
官府制造户籍和土地地籍,按田地编号,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所有详细一应俱全,朱元璋也靠着这些大数据管理着整个天下。针对不同的产权性质征收不同的税。
同时推行里甲制度,将百姓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的包含名目繁多的手工业、医生等等行业。
一条鞭法
9、一条鞭法
明代的赋税征收过分繁琐,而且主要以征收物产为主,产茶征收茶叶,产棉花征收棉花,这样必然会导致征税工程巨大,工作推广难度大,而且征收过程中猫腻太多。到了明朝中后期,天下流民多,不易征税,而且朝廷堆积了大量物产,却没有银钱。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改革,那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一条鞭法,那就是不再征收物产,所有的物产都折合为现银,统一征收,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减少工作量,而且还对贪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法历史意义极其巨大。
摊丁入亩后百姓生活
10、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乃是雍正时期推行的一项巨大税制改革,也是我国封建晚期,最为重大的一次税制改革事件。因为繁重的人丁税,导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很难突破一个亿,每每人口到达七八千万的临界点,就会导致大量流民,百姓生活贫困,然后就有起义,然后就有乱世,然后人口锐减,周而复始。
直到雍正时期,为了通过宽免赋税的政策来营造人心思定、人心思安的社会氛围。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策略,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这样表面看似没有减少税收,细品则不然,这项政策极大保护了无地无产百姓的权益,无地不交税,他们不需要再缴纳人丁税,这样无地百姓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挣钱活下去,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
最底层百姓没有了丁税的束缚,也可以大胆生育,同时不用交丁税,也能养得起孩子,不至于成为流民,国家人口一下就上去了,雍正年间就破亿,到了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了三亿,当然,这也和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有关系。
所以,摊丁入亩,乃是一项影响极其深远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