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太黑了,实在是太黑了
有说冯小刚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当下中国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这话不假,全片从首长、省长、市长、县长,到法院院长、审判长,从上到下大小官员近乎一网打尽,他们在面对李雪莲的时候,也是百官百态百出。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官场”记,还有“民间”万象,那一个个看着憨态可掬,其实面目可憎的普通人,也是在李雪莲的面前明刀暗箭的丑态毕露。
因此,《我不是潘金莲》的世界,被灿烂的阳光和如画的烟雨蒙蒙所笼罩的,是一个黑暗的世界,除了她个人经营的那个牛骨汤店,似乎再没有可栖身之处,除了她的那头牛,似乎再没有可信任之人,现实,到最后总让人哑口无言、静若寒蝉。
其实有关《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努力上告的所作所为,引来许多争议,就是有关她的出发点和目的性,究竟是性情所致还是胡搅蛮缠 ,但战台烽以为,无论哪种性质,她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战,这一点,从在街头被前夫当众称为“潘金莲”之后,就应声而起 。
不管李雪莲是不是小题大做,但至少她的“较真”,却是我们生活中已经很稀缺的一种品质,李雪莲 用近乎神经质的固执,撑起了一座名字叫“尊严”的 丰碑,尽管她的思维和她的行动,有着太多偏执,甚至是不讲道理,但,谁又真正走进了她的心里,了解她的凄苦呢?一干官员没有,街坊四邻没有,喜欢自己辣么多年的老同学赵大头也没有,也许不仅仅是想不到,或许更多的是就没打算去想,去真正的了解。生活中,是需要能顶一万句的那一句话的,但是从前夫开始,每个人都没有说出一句能到她心坎里的话。
除故事之外,《我 不是潘金莲》的画幅,也是被关注的热点,李雪莲家乡情节的圆画幅,北京部分的正方画幅,以及部分的满屏长画幅,在影片中随着故事的推进而演变,这种设定,本身就能埋藏太多的可解读点,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画面,不仅仅像古时的小摇扇,也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时代的本源。
看官场,是典型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做派,下级对上级永远是唯唯诺诺点头哈腰,领导对下属永远是呼来喝去指手画脚,从下到上一层层 的“办事不利”,直到首长拍桌子,才让李雪莲被重视起来,这是怕担责的冷漠与不关心所致 ,但上面一句话下面就如临大敌,又是典型的“保乌纱”式的“官本位”存在。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我们神奇的官场却是从黑到白各种渐变色皆有之的,虽然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我们没发现什么常见的“吃拿卡要”,但却发现了“不作为”和“胡作为”的典型,每年“两会”前就对李雪莲采取盯防大法,同样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说“欲盖弥彰”有些严重,但确实是“如临大敌”般的重点对待,市长一句话可以把李雪莲抓起来关到派出所,首长一拍桌子可以让大小官员心悸十年之久仍不放松,我们并不否认这个官场还是正能量多,人人心向太阳,但其中所滋生的黑暗,更让人触目惊心。
由官到民,或许是没学会官场的装腔作势,因此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人民群众,个个都傻的可爱,前夫对于自己的道德背叛能一句话抹个干净,杀猪匠能直接和李雪莲谈肉体交换的话题,老同学居心叵测要了李雪莲的身体还在背后算计更多,果园老农民非但见死不救还希望利用李雪莲最后一点生命价值来借刀杀人……这个社会,无疑也是够黑。
所以,当常规的长方形银幕,被投映上圆形和正方形的画面,整个银幕的留白处,就显得格外多,但在常规的放映厅中,这些没有画面的“留白处”,会因为放映器材的技术限制,灰色调明显,幸而战台烽是在北京耀莱影城的杜比影院观影《我不是潘金莲》,音画效果令人惊讶,特别是画框之外的银幕,即便在放映机持续的工作中,也是那种如关机后的真正的黑色,再配以杜比视界(Dolby Cinema™)画面惊人的亮度和高清晰的色彩,以及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对声音的高度还原,毋庸置疑是让观众得到到最佳的观影感受,尽可能走近电影,尽可能走进电影,因为除了故事之外,全影厅都是一片漆黑到伸手摸不到五指的无边黑暗。
当然,导演冯小刚也对杜比影院赞不绝口: “当我看到杜比视界(Dolby Vision)激光放映系统呈现出来的那种真正的黑色、惊人的亮度、难以置信的对比度和丰富的色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让杜比影院成为体验《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的好去处。我期待着观众们能够在杜比影院(Dolby Cinema)中感受自己真正沉浸在这部电影故事之中。”
是的,电影的故事太黑了,里面的人物太黑了,坐在杜比影院看《我不是潘金莲》,除了亮出的故事之外,也是太黑了,但这些黑,又将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事、影像,都衬托得无比动人,没有对比,是无法评判,杜比影院黑到了极致,所衬托的是更多的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