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 回眸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二)
1956年6月15日至7月26日,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在长达四十多天的时间里,大会演出150余场,秦腔、话剧、新歌剧、歌舞、眉户、京剧、豫剧等二十多个剧种争奇斗艳,丰富多彩。(详见历史钩沉 | 回眸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中,刊载了数十篇当年大会举办期间领导们的讲话、部分演员代表的发言及剧目评论文章,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既能够感受到当年这场艺术盛会浓郁的艺术氛围,亦能感受到当年这场盛会带给我们现在的启迪。
当年担任大会评奖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田益荣专门撰写了这场大会的《评奖工作报告》,对评奖结果进行了梳理,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大会的评价方法及步骤。
闭幕会上,田益荣报告评奖结果
当年,大会评奖工作采取了群众普遍讨论和专业小组集中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共有158位评奖委员组成大会评奖委员会主持评奖事宜,其中包括有关单位负责人、文艺界专家及各地区、各剧种中有代表性的导演、演员、音乐工作者和舞台美术工作者,按照业务分类,将评委分为剧本、表演(导演)、戏曲音乐及舞台美术四个专业小组。
评奖阶段,有以下步骤:
群众讨论:由各代表团对每个剧目逐步进行讨论,讨论意见经大会研究处汇总整理,提交评委会各有关专业小组参改;初评:专业小组结合各代表团的讨论意见进行研究,对每个节目提出初评给奖意见。
复评:举行评委主任及专业小组长扩大会议,对各专业小组的初评意见研究讨论,提出复评给奖意见,然后又召开各代表团及演出团团长会议,征求对复评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印发各代表团,再作充分讨论,广泛听取意见。
定案:由评委会根据大家意见再加以仔细研究,最后提出正式评奖意见,提交大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吸收全体评委参加,进行讨论研究,经省文化局同意,呈报省长批准,确定全部评奖结果。
在整个大会评奖过程中,各专业小组会议召开8次,各专业小组长及评委主任扩大会议召开5次,邀请各代表团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召开2次,以上每次会议均为1天。
闭幕会上,鱼讯发言
大会闭幕式上,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局长、大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鱼讯对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先,他谈到了此次会演在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会演,陕西省的戏剧事业在剧目方面、舞台艺术方面有了普遍提高,同时也检阅了陕西省的戏剧人才队伍,此外,通过大会观摩、讨论,让剧种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总结报告中,他也指出了部分问题。
剧目方面:对待民族戏曲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我省秦腔、汉调二黄、眉户、汉调桄桄、碗碗腔以及各种民间小戏,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剧目。这是一份极其丰厚的、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民族民间戏剧文学遗产。
有些同志片面地、概念地着眼于传统剧目中带有封建性或某些缺点的一面,而不善于发掘、发扬其中积极、优美、健康的因素,因而对自己剧种往往不够重视,甚至往往采取了粗暴的、否定的态度,单纯地热衷于从外边戏种移植节目来代替上演。剧种之间优秀剧目的交流是好的,但如果因此而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剧目,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自己剧种原有的许多优秀艺术遗产和独特风格随之消失的。
大会演出剧目评剧《杜十娘》
大会演出剧目秦腔《扑池送亲》
戏剧音乐方面:主要表现了对待民族戏曲音乐改革的粗暴态度。一种是任意改革,破坏了戏曲音乐的完美性,如《刘莲英》一剧中,随说随唱,随唱随停,语句凌乱,节奏不明。另一种是走偏了风格,如宝鸡市人民剧团的《白蛇传》,为了避免秦腔的“粗野”,而抹杀了它“激昂慷慨”的特点,音乐轻打细奏,没有高潮起伏,致使全剧的气氛和演出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种是乐队上不适当地吸收西洋乐器,喧宾夺主,提琴黑管,盖过了板胡、三弦,以至损伤了秦腔、眉户的特色。
大会演出剧目眉户《粮食》
大会演出剧目秦腔《刘莲英》
作为艺术交流,部分艺术家代表也在大会上做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朴素的文字情真意切。
大会演出剧目陕南曲子《归来》
来自汉中红星歌剧团的演员王玉芬凭借陕南曲子《归来》中的出色演绎荣获演员一等奖。闭幕式上,她做了发言:
回想起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精彩的节目,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我们保证要将会演观摩学习中所收获的东西,用到我们今后的艺术实践上去。通过这次会演,我们更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今后只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到群众中去,挖掘和整理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来丰富和提高我们自己。
大会演出剧目秦腔《游龟山》
解放前就已成名的秦腔名家、秦腔早期的女演员之一孟遏云此时已加盟易俗社,在会演剧目《游龟山》一剧中饰演田夫人,荣获演员一等奖。在闭幕大会上,孟遏云谈到:
过去,我总认为女演员年纪稍大就不行了。我想自己已经是过了三十岁的人了,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这次有许多的演员同志比我年纪还大,但在舞台上非常活跃。最感动我的是七十多岁的张德明老先生,他在《打骡子》一戏中一丝不苟的表演和唱腔教育了我。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秦腔的后起之秀一批一批的突飞猛进地成长起来。他们的那些优点是值得我学习的。
时光荏苒,当年这场观摩大会的许多参与者已经作古。回首往事,无限感慨。近年来,由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文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当年的这场艺术盛会对于当下的戏曲发展也有许多启迪。
编辑:杨瑶 审核:妍薇 监制: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