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 | 莎士比亚戏剧中“穿裙子的英雄”

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英国的剧作家,他的三十七或三十八部戏剧里面一共写了128位女性。
他对女性的看法以及他的理想的光芒和破灭都隐现在这些女性的塑造和她们的命运之中。
对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突出女性的,是原初的女性主义者。
他的戏剧尤其是第一时期的悲剧,喜剧当中,女性总是十分活跃,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女性在剧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1600年以后,他笔下的女性发生了变化,纯洁光明化身的女性消失了,女性不再都是正面人物。
她们变得软弱,有的甚至是邪恶的代表,于是有评论家怀疑,莎士比亚是个厌女主义者。
真相可能正像他剧中人物所说的:“人生就像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织成的布。”他笔下的女人也是如此。
一:喜剧中的“穿裙子的英雄”
莎翁在第一时期创造了大量的喜剧,他的喜剧不像阿里斯托芬那样的讽刺喜剧,而是被称为“浪漫喜剧”。
剧中的正面人物都是些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他们之间的爱情友谊构成了喜剧情节的主要内容。
比如误会,巧遇,巧合,然后大家又哭又笑,又吵又闹,最后热情活泼善良的新一代青年总是战胜了困难和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
18世纪的约翰逊博士赞扬莎翁的戏剧天赋,却贬低他的悲剧创作,约翰逊说:“莎翁喜剧的思考方式是最合乎他的天性的,他的悲剧是技巧的产物,喜剧却是本能的表现。”
他的喜剧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群生机勃勃富有个性的女孩子,她们不再是一般男性作家笔下那种温柔善良,带有点圣母式味道的女人。
她们是有思想有主见,勇敢,开朗,活泼,调皮的新女性,从他的第一部喜剧《错误的喜剧》开始,便有这种新女性出现。
比如阿德里安娜,《维洛那二绅士》中的茱莉亚,《爱的徒劳》中的罗瑟琳.凯瑟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第十二夜》中的维奥拉等。
她们几乎都是和男人平等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她们敢于自由的大胆的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捍卫自己幸福的权利。
所以她们在冲破旧传统宣传新道德的斗争当中显得很活跃,大家都熟悉的鲍西娅,她死去的父亲给她定了三匣择婚的婚姻,对此她相当不满意。
她说:“我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人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
所以在后来解救安东尼奥的过程里面,鲍西娅发挥出了超人的智慧与才能,她女扮男装,作为名律师的代表来到法庭,抓住“一磅肉契约”中的漏洞,利用威尼斯“公正的法律”使夏洛克受到处罚。
这部戏里面其他的男性都不是夏洛克的对手,只有聪明美丽的鲍西娅才是夏洛克的克星。
所以从女性的角度看,一个小女子显示出了比男子汉更高的才智,显得光彩照人。
像鲍西娅这样的一群新女性活跃在他的喜剧当中,大大增加了莎士比亚喜剧的活泼欢快气氛,她们被称为“穿裙子的英雄”。
“穿裙子的英雄”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一个重要话题,在16世纪的欧洲有一句熟语“英国是女性的乐园,骏马的地狱。”
也就是说英国的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而男性往往要追随妻子,英国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多,所以在莎士比亚的喜剧里面,女性不仅仅是主人公,不仅仅掌握着情节发展的关键,而且也被描写得相当博学。
在《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熟悉地理和历史,《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可以引征古典数学,就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两位乡村大嫂也能读懂信件。
而这一切女英雄之上的一个原型是谁呢?就是伊丽莎白女王。
“穿裙子的英雄”首先涉及到的是莎士比亚喜剧中大量采用“女扮男装”,即戏剧舞台上的乔装现象。
当时的法律对戏剧演出程式及戏班的构成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女角都由十四,十五岁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扮演。
这就形成了所谓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禁欲的舞台”,其次是对莎剧当中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该怎么理解,大家有很多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说,她们到底是不是对当时男权社会一种彻底的颠覆?是不是成功的挑战了父权制?还是说乔装的女性角色只是更加强调和固化了当时的性别关系和刻板印象?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化有一种复杂的“性别政治”,一方面莎翁喜剧中女性常常处于中心,正像是在生活当中伊丽莎白女王掌控着臣民一样。
在另一面呢,正如斯宾塞把《仙后》献给女王,所以当诗服务于女王时,女王也服务于诗。
所以莎士比亚描写女性也反映出一种“权力的悖论,在特里伊格尔顿的《威廉莎士比亚》还提出:“像鲍西娅之类的女英雄,实际上是以男性的身份和语言指出男性社会的问题。
然后再把权力交给某一男性,以便分享部分男性社会的权力。这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完善了男性社会的圈套。”
比如克拉拉帕克她在《女性角色: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批评》中就提到,这些女性角色是在自愿地迎合男性的期待。
所以“穿裙子的英雄”或莎剧中的女性乔装现象是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分析。
比如对女性刻板印象的突破,对父权统治地位的挑战,以及最重要的,女人如何完成自我的认识。
二:果敢的篡权女性,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之一,描写了野心酿成的悲剧,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本来是个屡建功绩的功臣,可是在野心的驱使下,在麦克白夫人的唆使下,谋杀了国王邓肯。
登上了王位,为了王位又不断的杀人,他的好友班柯也被他杀了,最后他众叛亲离,失败被杀。
在这部剧里麦克白夫人表现得非常突出,一般认为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天性残忍,十恶不赦,非同寻常的坏女人。
比如丹纳称,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敢于从血管里挤出“人性中最后一滴乳汁”的女人。
那她究竟是不是天良未泯呢?麦克白夫妇犯下的罪行主要归因于唆使者麦克白夫人,还是行动者麦克白呢?
当刚愎自用,残忍狂暴的麦克白遇见三个女巫,激起了他潜藏的野心以后,他就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夫人。
结果就激起了这个比男人还强硬的女人更大的野心,麦克白夫人迅速拟定了杀国王的计划。
但是她也知道她丈夫天性里面“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所以她对丈夫说,你不是没有野心,但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系的奸恶。
麦克白夫人鼓动他去杀害邓肯,在丈夫回家之前,麦克白夫人这样磨砺自己的意志:“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灌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和决意。”
这段独白很有意思,有女人的顽强坚定,但是你也看得到,她试图和人性中的善良柔弱决裂,让自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
好完成去教唆麦克白的责任,可是如此费力的挣扎,不更是显露出她的良心未泯吗?
而且在谋杀邓肯几近成功的关键时刻,她也流露出对毫无血缘关系的邓肯有几分怜悯。
她说:如果我不是看着他睡着的样子,活像我的父亲,我早就自己动手了。
当然,谋杀之前,麦克白夫人身上果敢的一面还是超过了软弱,她告诫丈夫,你怎么欺骗世人呢?
你要“让人家瞧您像一朵纯洁的花朵,可是在花瓣底下却有一条毒蛇潜伏。”她还对麦克白的懦弱表现嗤之以鼻,嘲笑他胆小软弱。
麦克白动手行凶之后感到非常恐惧,他说: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喊着,不要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他还在恐慌中把杀人的凶器带出了房间,可是不敢送回去。
与麦克白的这种恐惧惊慌不同,麦克白夫人显得非常的果敢镇定,她说,意志动摇的人把刀子给我,睡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不过和画像一样,只有小孩子的眼睛才会害怕画中的魔鬼。
麦克白夫人对权欲具有超常的激情和意志力,她是一个有魄力的女人,一个想成就大业,爬上权力巅峰的女人。
所以男人们恨她,更怕她,但是她并不像《李尔王》中的恶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那样令人讨厌和厌恶。
在这之后,麦克白和他的夫人的心理却向着两个极端相反的方向变化,麦克白是一不做二不休,欲罢不能,他“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杀人开了头,就干脆杀下去。
他后来又杀死了好几个对他有威胁的人,包括有着高贵的天性让麦克白感到深切的恐惧的班柯。
而麦克白夫人却渐渐顶不住精神压力,失去理智,患上了夜游症,她还不断地做洗手的动作,总觉得自己手上有血迹,她的软弱的一面显露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始终把麦克白夫人当人来写,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她不是女巫,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东西。
尽管她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去篡位的女人,但她还是比麦克白更加容易受到良心的谴责,更加不易摆脱负罪感带来的精神重压,最后抑郁而亡。
麦克白夫妇虽然登上了最高的王位,却没有尝到王冠带来的幸福。
三:结语
莎士比亚的戏剧给我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既有活泼,可爱,机智的新女性,也有邪恶而遭到毁灭的负面女性。
麦克白夫人的疯狂是女人脆弱的一种集中表现,她没能像当初她祈祷的那样:让魔鬼们解除她的女性的柔弱,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她也被理解在一般的女性名称'脆弱’的涵义里。’”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哈姆莱特里面,王子喊出的那一句很有名的话: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这大概概括了莎士比亚对女性,哪怕是高贵果敢的王后,最普遍的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