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善祥 | 在小纪小学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中流击水》。
60 多年后,马祥根和朋友们谈起小时候到竹墩“倒萝卜”的事不无感慨地说,“是胡萝卜救了我的命”。
1958 年春天,小纪成立了人民公社。小学生全部集中到小纪小学,实行“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到了晚上,同学们男女分睡在一个屋里,打的是地铺,一条边排开,一个挨着一个,你把脚伸进他的被窝,他把脚伸进你的被窝,有的干脆拱进同一个被窝,打打闹闹,新鲜好玩,一连几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
小纪小学原址
小学生们上午在校上课,下午分班去大队参加劳动。
那年的冬天奇冷,农历十月才开头,河里已结冰。冬月里,学校组织学生去竹墩扒胡萝卜。从小纪到竹墩有五华里,马祥根个子小,身子单,跟着同学们一路小跑到竹墩,满头热气腾腾,额上已沁出密匝匝的汗珠,站在胡萝卜田里,寒风一吹,不禁打颤。刚开始他满腔热情,挥舞着小铲锹不停地挖萝卜。怎奈天寒地冻,每挖一锹都是那么费劲,挖出萝卜带出泥,要用手把泥扒掉,才能装进篮子里。那泥是沙礓般坚硬,手指扒得钻心疼,天气冷得鼻涕直淌,用手一抹,脸成了大花脸。稍大一些的同学会投机取巧,不用手指扒胡萝卜泥,而是用小锹柄敲打,虽然省了力气,但胡萝卜易被敲断,还有泥土巴在上面。马祥根不愿这样做,尽管手指冷得钻心,他把手伸进棉袄内暖和一会儿,又顽强地挖胡萝卜,扒胡萝卜泥。那次,老师在班上表扬马祥根不畏寒冷,挖的胡萝卜又多又好。晚上到家,母亲看到他十个指头红肿得像胡萝卜,心疼得眼泪掉下来。
父亲那几天一回到家就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停地抽旱烟。马祥根小小年纪哪里猜得着父亲的心事,天真地告诉父亲今天考语文考了 96 分,是班上最好的成绩。他以为父亲一定会为此而高兴。谁知,父亲在桌子角上敲了敲旱烟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学怕是上不成了”。
不到半年,公社大食堂彻底散伙了,小学生也取消了“四同”,马祥根回到本村纪东小学。
马祥根和小学同学马家祥合影(摄于2018年10月)
广袤的田里野菜、麻菜以及能进嘴的野草都被铲光。马祥根一家人顿顿是野菜打滚,常常几天不见一粒米。好多孩子都饿得去不了学校。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肚子里“翻江倒海”这些词都不足以表现饥饿。马祥根说,经过学校厨房时,他忍不住向墙角的“猫饭碗”瞟几眼,盼望那里有几粒米。下午学校放学早,他一丢下书包就下河摸鱼摸虾、拾螺蛳。真是活见鬼了,难不成河里的鱼虾也闹起了饥荒?他在河里摸了半天只摸了几条小鳑鲏鱼。要放在以前,他会毫不犹豫地扔掉,他才看不上那几条全是刺的小鱼呢。他哪里知道,这条河不知被多少人摸过多少遍了,哪里还有什么鱼虾呢。晚上到家,母亲用他摸来的小鱼烧了一碗汤,放了些野菜,让他喝下当晚饭。
每逢星期天,马祥根就挎上个小竹篮去五里外的竹墩“倒萝卜”。“倒萝卜”就是在被人家挖过萝卜的田里再翻找,寻出没被挖尽的萝卜。田间的边边角角或许还残留一些较小的和半截萝卜,那是事倍功半的事。据说,竹墩人习惯用胡萝卜当饲料喂猪,因此,大面积种植了胡萝卜,想不到这些胡萝卜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救了竹墩人的命。当时竹墩还指派人在田间“看青”,不允许外村人到田里“倒萝卜”。马祥根一来因为外婆家在竹墩,二来是趁傍晚时光去,危险性较小。马祥根人虽小,但脑子活络,他不在大田中间挖,而是专挑四周边角挖,还真挖出了不少。肚子里空空的,挖了一会儿就眼冒金花。他把挖的胡萝卜在衣服上擦擦干净,一口气吃下 10 多根。肚里有食,身上有力气了。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望着马祥根,他挎着大半篮子胡萝卜往回走,到家后放下篮子,喊了一声“妈妈”,就累得瘫坐在地了。
60 多年后,马祥根和朋友们谈起小时候到竹墩“倒萝卜”的事不无感慨地说,“是胡萝卜救了我的命”。他一辈子都十分珍惜粮食,吃饭时掉下几粒米,他总毫不迟疑地捡起来放进嘴里。
1962 年 7 月,马祥根以优异的成绩在小纪小学高小毕业。同学们夸他时,他总是这样说,我的毛笔字不如某人,图画不如某人,音乐不如某人,体育不如某人。他的眼里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优秀,这种品质在其一生中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