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这个玩笑开大了,宋军竟判断失误,过早投海殉国?崖门在哭泣

沐浴着春天和煦的海风,小编来到了广东新会崖门古战场。

水面风平浪静,渔歌唱晚,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然而,700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将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1279年,宋军和元军就在这里,上演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惨烈和最悲壮的一场海战——崖门海战,小小的海域竟浮尸10多万具!

当时双方人员投入共20多万人,其中宋军接近20万,大小船只1000多艘,元军7万,战船500艘,仅从数字比较,宋军无疑占有巨大优势,然而,历史却给予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叹,崖门海战,竟然是元军大胜,宋军大败并集体壮烈投海殉国,宋王朝至此划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庞大的宋军,偏偏在这“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全军覆没?一场震古烁今的海战究竟留下了哪些令人不能忘怀的细节?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开始了古战场的游览。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挥兵南下,攻陷南宋京城临安,逃离的宋宗室和一批文臣武将,组成南宋行朝,凭借存余的水师,仍然不屈不挠地抗击元军。

两年后,南宋行朝来到广东境内的崖门,与此同时,数万元军,在张弘范和李恒的带领下,分水陆两路直指广东。

崖门,是珠江水系的一大入海口,崖山和汤瓶山东西对峙,在银洲湖和大海之间形成一道天然门户,700多年前,崖山还是一个孤岛,由于毗邻南海,地处险要,在兵家眼中俨然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堡垒。

公元1278年6月,年仅7岁就被拥立为皇帝的赵昺和刚刚失去儿子的杨太后,随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带领庞大的水师来到地属新会县的崖门,在长达两年海上漂泊之后,终于得以在崖山脚下安顿下来。

崖山是珠江出海口的一个小岛,它的南边是珠江的一个出海口,有比较大的水域,因此,船作为支撑南宋小朝廷的水军,可以隐藏在这个海面,它的北边是新会,当时元军还未占领,可以隐蔽很多粮食和钱物,作为当时以张世杰为代表的南宋一些将领认为这个地方可以避开元军的攻击,为长期的抗元做准备。

尽管宋宗室及其行朝,一路被元军追击,江河日下,然而他们的到来,在这偏远一隅,还是引起了不少的震憾,崖门附近有一个当时地处香山县的村落,即今珠海市斗门区的南门村,至今在村内的赵氏宗祠,不仅摆放着宋朝历代皇帝的排位和绘像,还藏有一块特殊的木匾。这个忠孝义祠的历史背景,是当时在1277年,南宋还没有灭亡之前,也还没有发生海战之前,三世祖赵若榉,带领300多人,称为勤王,当时,陆秀夫代表皇帝赐给三世祖赵若榉为忠孝义士。

这支赵氏皇族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的亲弟弟魏王赵匡美的一支,他们早于1234年就来到了当时与新会县毗邻的香山县。40多年之后,当南宋宗室来到崖门避难时,他们便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抗击元军的大旗,此外,附近百姓也为行朝募集了大量的财物,先在崖门以北约40公里处的新会县城汇集,再通过便利的水道,一船接一船地运抵崖门。

20万大军,在附近地区百姓的帮助下,很快就为宋宗室及其行朝在崖门以北的一处邻水高地建起了行宫,而此时的宋军似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展现在眼前的这座崖山祠,就是700年前,南宋小皇帝赵昺居住的行宫。

在行宫身后的一条村,叫做官涌村,也是根据当时南宋20万官兵驻扎在这里而得名的,所以至今还有少部分杨氏赵氏的后人住在这边,又叫做“皇族村”。

就在宋军来到崖门数月之后,1279年2月,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也从水路来到了崖门,当时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是蒙古万户一个名将张渘的儿子,他从小跟随父亲身经百战,具有很强的战斗意识。当元军占领泉州以后,他们就建立了蒙古的第一水军,尽管他们没什么经验,但是已经探听到南宋残部已经集中在崖山,因此他们就跟踪而去。

当元军一路颠簸来到崖门外海之际,经过休整的宋军不但没有把握时机迎头痛击、甚至歼灭元军,宋军统帅张世杰却令部下用铁索把大小千余艘战船连成一片,四周筑起木栅楼棚,形成一座庞大的水上堡垒,东西向的横锁水道,等于说,在水上没那么颠簸,人浮在水上的时候,变得来去自由,就等于在陆地一样。

至于张世杰为什么这么做?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宋帝年幼怕水,加之随行妇孺太多,这样可以缓解他们水上的不适。有的认为宋军都是大船,这么做既能有效的抵御元军从水上进攻,还有利于坚守崖门阵地。还有人认为多数宋军早已厌倦海上常年漂泊,宁愿此时与元军决一死战,等等。然而这样一来拥有一定优势的宋军,却将进攻的主动权白白让给了元军。

张弘范似乎也有如意算盘,没有贸然发起进攻,而是在崖门口摆起了乌龙,他一边布置数百首战船堵住宋军初入大海的门户,一边派出部分战船,驶向崖山以东的水道,企图绕到宋军船只的北面,对宋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

不料由于滩多水浅,元军战船难以通过,此计未能得逞。此外,张弘范还使出让宋军意想不到的一招。

在今崖山祠内,有一座大城池,里面供奉着与崖门海战生死攸关的三位宋末大臣的塑像,分别是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南宋的忠臣。人们不禁要问,那时的文天祥不是一直率部在内陆抗击元军吗?他怎么也参与了这场宋元之间的海战?

原来,当元军准备带领水军去进攻崖山的时候,文天祥已经在我们广东的海丰五岭坡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俘虏了文天祥以后,当然如获至宝,然后他们想利用文天祥的威望,把他带崖山劝说南宋残部投降。但是文天祥早已抱定了与宋王朝共存亡的决心,想起刚刚随元军战船经过珠江口的心情,很快写就了这首《过伶仃洋》一诗回敬张弘范。“不能救父母,还能反父母吗?”他有这么一段话,就等于说绝对不会和张弘范合作的。

1279年3月,由副将李恒率领的陆路元军,在攻克广州之后,随即组织战船和轻骑,从北面逼进崖门。此时元军两路人马,已达7万,战船500艘。但宋军士气也很高,且有粮食补给。

元军水陆两路集结在崖门之后,首先对驻防崖山的宋军实施清剿,并且趁机抢占了崖门水道的滩涂高地,这样一来还有效的阻止各地勤王的物质运往崖门。有人推测,在新会发掘的大量钱币,就是这一时期因故滞留的。

张弘范在那边跟张世杰对峙的时候,李恒在后面偷袭,首先把后面海陆这一片都给占领了。不多久,元军的轻骑又从外围成功切断了位于宋军船阵和崖山之间的“樵汲路”,也使宋军得不到柴草和淡水补给,战斗力因此削弱。当时他们逐步缩小包围圈把宋军补给的路线断绝。

就在元军向宋军的船只发起进攻之际,有几百艘民军的乌弹船从北面前来支援宋军,元军则利用战船,撞翻了不少乌弹船,并点燃收缴的船只,冲向宋军船阵。但是,宋军早有防备,位于阵前的战船均绑上长棍,使得燃烧的船只难以靠近,加上表面涂满淤泥,船体没有受到一点灼伤。

1279年3月19日,灾难性的一刻终于到来。这一天中午,张弘范又施一计,命令元军用布帐围住战船,并大奏鼓乐,宋军见他们这样,以为对方在吃饭,于是宋军也准备做饭,宋军就这样疏于防范。

不一会儿,元军趁涨潮之际,竟顺势向宋军冲来,宋军仓促应战,纷纷向逼近的战船举弓放箭,这下就正中元军诡计,因为宋军的箭头被射在布帐上卡住了,等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在宋军船阵的另一端,李恒率领的战船开始从北向南全力逼近,滩涂高地上的元军也向南北受敌的宋军船阵频频炮击,在南北两路元军的轮番进攻下,宋军的船阵开始出现了破口,擅长陆战和近战的元军纷纷跳上宋军的战船,把宋军军民,不管男女老少,见到就杀,见东西就抢,傍晚时分,两军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元军偷袭船阵后部的时候,在前面的张世杰还不知道,可是书生气很重的丞相杜秀夫看见元军已经打过来了,竟然错误地判断宋军已经失陷,慌忙对少帝说:“德祐皇帝已经受敌人耻辱,我们不能再落在敌人手上苟且偷生了”于是,他拔起佩剑,逼着一批家眷跳下了大海,自己也仰天长叹一声,背着少帝一起跳进滔滔大海中。

噩耗瞬间传遍崖门,大量的将士们悲痛至极,无心再战,或凿船自沉,或投海自尽,追随宋帝去了,悲壮地上演了集体投海殉国的场景。史书记载,“7日后,海面浮尸10万”,场面惨不忍睹。

就这样,本大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南宋行朝,竟因一个错误的信息,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场面失控,不战而败,过早决定殉国,苦心经营的南宋王朝瞬间灰飞烟灭,悲哉!

细节决定成败,切记切记!

网友们,你们参观过崖门古战场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不嫌弃的给小编一个赞,你的支持是小编勤奋创作的源动力!诚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