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特刊 |应可军:丞相训子
丞相训子
文/应可军
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而是父爱如山;最深的海,不是太平洋,而是情深似海;最默契的心,不是心心相印,而是父子连心。父爱最伟大,父亲节到了,记得将你的感恩和祝福带给他。
今天,我讲宁海一位父亲的故事。说明父爱是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天里撑着。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而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浓郁而深远。父爱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时,照亮我的行程。故事发生在南宋时,宁海人叶西涧(叶梦鼎),咸淳年间,叶梦鼎调到京城,做了副宰相。这时,贾似道专权,叶梦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和他意见不和,于是就愤而辞职,退隐在家。
一天,叶梦鼎清晨起来,到家庙里进香,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吵闹的声音。他信步走出院子,看见他的那个在朝廷里做官的长子正在用马鞭子打一个卖鱼的老头。
叶梦鼎立刻喝令儿子住手。只见那个卖鱼的老头已被打伤了多处,头巾也被扯得粉碎。叶梦鼎走上前去扶起老人,说:“老兄弟,快点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卖鱼老头说:“前几天,这位官人路过江边,看中了我刚刚捕上来的几条鲤鱼,当时就叫人拿了回来,说是过几天到叶府里来取钱。今天我来要钱了,可是门房不让我进。我整个早上都守在门口,连饭也没有吃。刚才看见这位官人送客出来,我就急忙走上前去要鱼钱。没有想到他一言不发,把我带进院子,扯碎我的头巾就打。我实在不明白,买鱼给钱,欠债还钱,我有什么不对,要遭这样的毒打?”
叶梦鼎见老人面黄肌瘦,衣衫破旧,就立刻叫人拿出银子,还清了老人的鱼钱,又给了老人十两银子,算是赔偿老人的医药费。接着,叶梦鼎取下自己的头巾,给老人戴上,派人护送老人回家。
叶梦鼎安排好这一切,一言不发地来到大厅,搬了把椅子,端坐在大厅中,一动也不动。早上的一幕是那样清晰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这老人,多像把我养大成人的舅舅啊!”叶梦鼎想。
叶梦鼎本姓陈,因为父亲死得早,母亲不得不让他改从母姓,并且回到舅舅家生活。他从小就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虽说舅舅待他如同亲生的儿子一样,但在别人的眼里,他总是个外姓人。家境的变迁,使叶梦鼎从小就变得沉默寡言而又倔强不屈。无论在外面吃了多少亏,也从来不回家向大人诉苦。
“爹”,儿子的一声叫声,打断了叶梦鼎的回忆。只听“扑通”一声,儿子跪在叶梦鼎的面前,“都是孩儿不好,总觉得那老头当着客人的面要钱,坏了我们家的面子,这才动起手来。请爹爹原谅我这一次吧!”
叶梦鼎一言不发,仍然端坐在那里。
“面子,面子。”叶梦鼎想,“什么是面子,面子又有什么用?”叶梦鼎喃喃地在嘴里重复着。
突然,他的思绪被眼前的一阵脚步声打断了。他睁开眼一看,只见堂前跪了一片儿孙。他的长媳紧靠着自己的丈夫,也跪在了堂前。
儿媳低声地说:“爹爹,都是孩儿们不对,您老人家要打要罚都是应该的,可千万别折磨了自己的身体。您老人家从早上到现在已是滴水未进了,这样下去要把身子骨是不行的。还是请爹爹起身用餐吧。”接着,她示意丫环端上早餐,亲手为公公捧了上来。
早餐是一小碗糯米烧成的稀饭,四个精细的小菜。早餐的香味引起了叶梦鼎的食欲。
“老爷,老爷,”老管家在叶梦鼎面前轻轻地说,“亲家翁刘大人,朝中的李大人、王大人都来看你了。”
叶梦鼎睁开眼睛,只见朝中的几个朋友和亲家刘大人都来到自己的面前。他急忙起身让座。原来,他们都是来为儿子讲情的。
刘大人说:“亲家翁,孩子做错了事,叫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也就是了。不要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天都快黑了,你可是一天没有吃东西啦!”
李大人、王大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大人还是保重身体要紧。”
叶梦鼎看了一眼跪在地下的儿子,缓缓地说道:“我出身贫贱之家。当年我打着绑腿,背着书袋,带着雨伞,徒步来到临安应试。一路上没有钱住店,没有钱吃饭,历经了千辛万苦,差不多是乞讨来到了京城。科举考试之后,我中进士,有了功名,才有了今天。”
说到这里,叶梦鼎停了一下,厉声地说:“可是你们这些后辈,一出生就享受荣华富贵,从来没有缺吃少穿,长大以后又可以因为父辈的功绩直接出来做官。可是你们不是琢磨着如何报效国家,反而凌辱比你们弱小的老百姓。如果让家乡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不要骂我忘本吗?”
听着父亲的教诲,叶梦鼎的儿子趴在地下头也不敢抬。想起父亲平时的言传身教,心里更是懊悔万分。他抬起头来,泪流满面地说:“爹爹,孩儿知错了。”
叶梦鼎看了儿子一眼,说道:“你虽然知错,但也一定要用棍棒教训你,让你一辈子记住这件事。来人,给我打五十大棍。”
满屋的人都向叶梦鼎求情。
叶梦鼎看到这么多人求情,也不好过分勉强,就对儿子说:“你站起来吧,写个书面的保证,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立刻奏明朝廷,追回对你的任命。”
叶梦鼎的儿子被人从地上搀扶起来,两个膝盖都已经跪肿了。
大家听说这件事,都说:“叶丞相训子可是真严厉啊!”
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并不那么简单。做父母的担负着悉心指导子女这一极其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不应该力图我们的个性去影响孩子或把我们的愿望强加于他们。
undefined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四明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