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芳华》
(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芳华》掀起的热潮已经消退很久了。我是在先读了一遍小说,听了一遍小说,又读了一遍小说之后,才看的电影。
电影与小说自然可以有所不同,毕竟两者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法。但是总体来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基本上将小说里要说的东西说出来了,加上小说不具备的画面优势,在表现战争时,比小说的描述,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但是电影毕竟也是有异于小说的。
很多人看完电影,觉得郁闷、难过而落泪,他们大多是为了刘峰的遭遇而感慨。但是在刘峰自己,或者说,当我们试图站在刘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以及刘峰在生活中走过的轨迹,更多的却感受到“心安”。
是的,刘峰最幸福的事情,是做个好人,而他却很幸运地做成了一个好人。
从生活中”小的好事“来说,刘峰吃破皮的饺子,饭桌上被人喊去抓猪,我们只觉得是“老实人”傻得可爱,主动与何小蔓搭档来托举这个其他男兵不愿意托举的“身上都有馊味”的舞伴,则让人觉得他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在何小蔓这个饱尝世态炎凉的女孩身上,刘峰的托举有让何小蔓被人“宝贝着”的幸福感。直到被他心爱的林丁丁落井下石从此走上命运岔道,许多人就为他不平而抨击林丁丁,但刘峰依然在心里守护着那份爱,以至于老年时,不愿戴老花眼镜来看清老年的丁丁不再美丽的照片,却欺骗郝淑文他们自己是看清了照片的“伪装”,无不透出那份发自内心的善良。
刘峰的最大追求就是做个善良的人,其他对他来说不重要,只是我们替他重要了。
我们来看一个电影中没有展现的情节:
刘峰受伤独自躺在路边,被往某高地送给养的卡车司机发现了,司机弄醒了刘峰,说明自己的任务和打算先把他送到卫生站再去送给养时,请刘峰指路。等到了高地,司机才明白,刘峰故意“指错了路”,把卡车先引到了高地,为兄弟部队的战友先送去了给养,却耽误了自己的救援时间,卡车再度出发往卫生站跑时,高地的战友都认为他活不成了,以遗体告别的心态向他们作别......
这个片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折射出刘峰做个好人的追求。
正因为我们感受了小到吃饺子皮,中到为触摸事件所伤却依然至死爱着林丁丁,大到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先救战友的“好人刘峰”,我们才对退伍后的中年刘峰在生活中遭遇的困顿和不被善待,感到那么气愤,郁闷。正如导演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说,我们缺对他们的一个敬礼。
我们可不可以这么说,刘峰面对生活的不公,也有不忿和抗争,否则他就不会有为了取回送货的平板车而闹矛盾的情节了。但,从心的追求来说,他始终如一地争取着并获得着“做个好人”的收获,从这点来说,刘峰最大的所得是:“心安”。
心安很重要!
希望做好人的人,其实有很多很多。只是怀抱着想做好人的愿望的人,面对生活的挑战,会有不同层级的反应和与生活的互动,刘峰属于“不为所动”的那一部分。
做个好人,并且不为生活的各种荣耀、光环、簇拥、磨难、错解、误解、打击所动,始终以做个好人为追求、为享受的人,其实是幸福的。我相信,观众(读者)中许多怀抱“做好人”追求的人们,在解读刘峰时,应该能够起共鸣和感到心安的那种快乐感。这些观众(读者)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当然,我也敬重那些为了刘峰的遭遇而愤懑不平的观众,因为这个群体的人们有着一颗侠义的心。
最后说说林丁丁。
很多人憎恨这个角色,因为她“把刘峰害惨了”。害惨刘峰的关键点,是刘峰爱她,却在刘峰拥抱她时被战友撞上了,战友一句似真非真的“你敢腐蚀活雷锋”,让她为了给自己开脱“腐蚀活雷锋”的误解而落井下石,导致刘峰的人生发生了大的变故。其实,小说里作者已经交代清楚,林丁丁要坚决与刘峰撇清,除了担心“腐蚀活雷锋”的恶名,还有一种情感,是刘峰在那时,被塑造得太圣洁,太高大上了,虽然他生活在文工团的战友们之间,但他在精神上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一切举动----虽然小得都是生活琐事----帮战友带许多行李(却没有自己的),自己学习帮丁丁修好手表,为战友结婚打沙发等等琐事,却都是雷锋般的壮举,他这个全军标兵,与丁丁他们是不一样的,他是不折不扣的活雷锋。多少年后,我们在讲雷锋的故事的时候,甚至依然不能接受雷锋有手表和夹克衫的历史事实,更何况在当时,活雷锋竟然也食人间烟火,竟然会有谈恋爱的思想,在林丁丁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肮脏的,甚至有因为刘峰有这些思想而毁掉了丁丁心中活雷锋偶像的恶心感。我相信这种情感也是真实的。所以,当郝淑文说,“别人可以抱你,刘峰就不行?”林丁丁毫不犹豫地说,他就不行。
也许“担心”大多数观众会因为触摸事件而记恨林丁丁吧,所以电影没有把小说里后面关于林丁丁的生活坎坷尽情地展现出来,以至于后面的林丁丁显得很平淡。既然如此,也的确没有必要把刘峰故意不戴老花镜去看林丁丁老年照片的情节展现了,否则反而显得突兀。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想说的其实只有一句话,祝愿善良人的人们,能达成做善的心愿;周围的人们,能让他们达成做善的心愿,也是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