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黄龙病与生理病害?防治黄龙病的有效措施看这里

一、田间如何诊断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台湾称立枯病,国外亦称青果病,主要由寄生于韧皮部的难培养细菌或植原体引起,属于嫁接传染性病害,可致植株系统感染。
在夏梢和秋梢上表现症状居多,其次是春梢,幼龄树也有少数冬梢显症。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
这种黄化的枝梢叶质硬化呈革质,无光泽,有两种症状类型:
(1)整个叶片均匀黄化;
(2)叶片一块黄一块绿,呈黄绿相间状,且多呈不对称性,称为斑驳型黄化,后者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典型依据。
病树的新梢出现较早,且短而弱,病叶细小狭长,叶质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叶肉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与缺锌症状相似。

这时树冠其它部位的新梢由上而下陆续出现全张黄化或黄绿相间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发黄的病梢日益增多,叶片脱落,加上根部腐烂,病树生长逐渐衰弱。
早期发病的枝梢逐渐干枯,随后病株便逐渐枯死。病树开花早,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有的柱头常弯曲外露,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这种现象农民称为“打花球”。这些花最后几乎全部脱落,仅有极少数能结果。
病果畸形,果皮变软,无光泽,味酸,着色时有的黄绿不均匀,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称为“红鼻子果”,该症状亦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典型依据。
二、柑橘黄龙病与生理病害怎样区分?
黄龙病引起的叶片黄化症状,与缺氮、缺锌或缺锰症等引起的叶片黄化不同。
生理性病害一般是从树冠下部开始发生,然后向上蔓延,病叶柔软,不会变硬,后期也没有斑驳症状。加强水肥管理后,症状就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而黄龙病引起的叶片黄化,则是从少数黄梢逐渐扩展至全株,在叶片上引起黄绿相间的斑驳型,叶片变细狭长,质地较硬,并显示明显的传染性。

三、柑橘黄龙病发生流行与哪些因素有关?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上的“癌症”,病害的发生流行除了与自身带菌、树龄、栽培品种有关外,还跟栽培管理、生态条件等有较大关系:
1、带病率
苗木带病率在10%以上的新果园或田间病株率已达20%以上的果园,如田间柑橘木虱发生数量较大,则3-5年内成片果园将被毁灭;反之,柑橘园里病树很少,能及时挖除,并加强管理,病害可得到有效控制。
2、木虱数量
柑橘园里柑橘木虱发生数量多,黄龙病蔓延快;反之,流行慢。
3、树龄
幼龄的柑橘树比老龄柑橘树更容易感染此病,病害流行也较快,在发病严重的老果园附近种植幼龄树或在这些果园中补种幼树,因幼龄树发新梢的次数较老树的多,传病昆虫在幼树上传播活动机会也多,则新种的幼树比老树更快病死,故有“先栽的后死、后栽的先死”一说。

4、栽培品种
现有的栽培柑橘品种都不同程度地感染此病。其中,最感病的是蕉柑、茶枝柑、椪柑、年桔和福桔,其成年树发病后2-3年内严重黄化,基本丧失结果能力;中度感病的品种有温州蜜柑、甜橙、柚和柠檬等;耐病性强的品种为金柑。
5、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水平高的果园,抽梢整齐、嫩梢老熟快,柑橘木虱繁殖较少,黄龙病发生较少,流行速度较慢;反之,黄龙病易流行。
6、生态条件
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阻碍病害蔓延。在林木茂盛,湿度较大的果园或有良好防护林的果园,或者位于海拔较高的果园,不利于柑橘木虱的生长、繁殖和传播,黄龙病发生流行慢。
四、防治柑橘黄龙病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传播蔓延迅速,且现有的柑橘栽培品种绝大多数是感病的。因此,需要采取下述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严格实施检疫,严禁疫区苗木及接穗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种植无病苗木。
3、挖除病株。
该病无药可治,发现病树,应立即挖除
做法是: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认真逐株检查,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集中烧毁。挖除病树前应对病树及附近植株喷洒杀虫剂,以防柑橘木虱从病树向周围转移传播。显症病株率超过20%的果园,应挖除全部果园植株,重新栽种无病苗木。
4、防治柑橘木虱。
柑橘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介体昆虫,生长在柑橘的新芽、嫩梢上。通过控制水肥来控制抽梢,使抽出的新梢整齐一致,缩短抽梢期。新梢抽发至1~2厘米时,全面喷洒1~2次杀虫剂。

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液等药剂。
在冬季,柑橘木虱都喜欢飞到果园附近的九里香上越冬,挖除果园周围九里香或在其上喷洒杀虫剂,对于减少木虱的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在果园间作番石榴亦有驱避柑橘木虱效果,果园周围栽种防护林,对木虱的迁飞可起到阻碍作用。近年来,在广西试用烟幕弹防治柑橘木虱,取得一定效果。
5、加强管理。
尤其是要加强结果树的水肥管理,保持树势旺盛。

在综合运用上述措施时,一定要注意集中连片统防统治,在疫区的连片种植区域,只要有疏于管理的果园存在,就有该病流行的风险,切忌在重病区域零星挖除或小片挖除后交替补种,也不能通过修剪带病枝梢来控病。

END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赣南新农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