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品|无意于佳乃佳:赵孟頫行书《南谷帖》深得圆润简静之美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妙品 | 无意于佳乃佳:赵孟頫行书《南谷帖》深得圆润简静之美

赵孟頫行书《南谷帖》附题签尾跋,纸本,纵24.9厘米,横49.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卷首有清代书家郭尚先题签“赵魏公真迹”,卷尾有清代潘奕隽、赵魏、齐彦槐题跋。

此帖为赵孟頫致友人南谷子的信函。南谷子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道士,其原名杜道坚(1237-1318年),字处逸,太平州当涂人。40岁出家,南宋度宗赐号辅教大师。后受元太祖召见,上疏言求贤养贤用贤之道,诏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仁宗皇庆元年,受隆道冲真崇正真人,与赵孟頫交善。此信讲述了自己因腹疾不能赴杭州拜见的遗憾,并为共同的友人辞世致哀。

赵孟頫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笔画精到细腻,结字严谨简静,体态妍美。

【释文】

孟頫稽首再拜南谷真人尊师侍者。

数日来苦腹疾,不果诣前问候,不胜驰仰。兹被诲帖,惠以新冠,领次,感激无喻。叔实不幸长逝,昨日闻之,为之痛伤,惜哉,薄命乃至是耶。恨客囊萧索,无以为助,聊以十两奉之,冀为转达。今晚还吴兴,不能诣别,唯善保道体,不宣。

孟頫再拜南谷真人尊师侍者。

【译文】

南谷真人尊师:

这次来杭州数日,我一直苦于腹疾,没能前来拜见问候您,非常想念。刚收到老师赐帖,还送我新帽子,一一领到,万分感谢。任叔实不幸去世,太可惜了,真是薄命啊!只恨这回来去匆匆,客囊空空,不能帮上忙,只有十两银子奉上,还望老师转达。今晚就要回吴兴了,不能前来拜别,只希望老师保重身体,多的就不说了。孟頫再拜南谷尊师。

上款“南谷真人”即杜道坚,元世祖时即奉旨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札中提及“叔实不幸长逝”,据《松雪斋集·任叔实墓志铭》,任士林,字叔实,约大德三、四年,赵到杭州时,故人张君锡以任文求赵书碑,赵赏其文而“梦寐思见之。数年(约大德七、八年),叔实自四明来杭”赵任得以相识“相与为友,而宗阳宫杜宗师(即南谷真人)馆之于宫……授徒以为食”。赵孟頫另有一幅《宗阳宫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帖中提到“前者所言宗阳宫借房。请任先生开讲。今已借得门西屋两间。彦明疾早择日收拾生徒为佳”,所言正是这一段交往经历。

关于任叔实去世的过程,墓志有载:“至大初,中书左丞郝公以事至杭,闻君文名,举之行省,仅得湖州安定书院山长,而长子耒疾久不差,君念之郁郁不乐,俄亦得呕疾,竞卒于杭州客舍……卒于至大已酉七月已亥……子男三人,长耒也,不幸亦卒……耜与君之弟子严陵方某拜余霅水之上,涕泣请铭其墓石”。

郝公即郝天挺,大德十一年(1307)因拥戴元武宗有功,拜中书左丞。郭畀《客杭日记》载,至大元年九月“廿八日…玄同观见赵子昂,时郝左丞坐正席,子昂问都下事”,赵孟頫另为郝天挺作《左丞郝公注唐诗鼓吹序》、《郝氏先茔碑铭》、《参政郝公画像赞》等文收于《松雪斋集》,《任叔实墓志铭》中的“湖州安定书院山长”一职或即赵孟頫此席所荐。

任叔实长子耒久病不愈,卒,任叔实亦染“呕疾”,一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同期《心腹帖》的“作恶殊甚”,是为至大元年杭州大疫之余波,而任叔实最后卒于至大二年“七月己亥”即七月十九日。

多路合证,得其始末:

至大二年七月,闲居湖州的赵孟頫“除扬州路泰州尹,进阶中顺大夫”,“过杭诣省中计事”。廿日,为范乔年跋《保母砖》(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廿二日,为乔篑成跋《定武兰亭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柯九思本)并为《梦奠帖》(辽宁博物馆藏)补钤印鉴。接报任叔实十九日以时疫“卒于杭州客舍”,长子耒亦相前后。孟頫此番来杭“数日”又染“腹疾”,未敢“诣前问候”南谷真人尊师,需次泰州的诏命已领,连夜还走吴兴,于任叔实处“客囊萧索,无以为助”,“以十两奉之”,托南谷尊师转达叔实之次子耜,耜乃与严陵方某前往吴兴霅水请铭。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人,为宋皇室赵德芳的后代。赵孟頫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应选入朝,一生为官,逝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学识过人,诗文、书画、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学,明何良俊誉之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人物。客观地评价,赵孟頫书风能笼罩于元、明、清诸代,首先应归功于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归功于其对传统的精确阐释。当代姜澄清先生的评价较为精当:“书法至赵孟頫才最终确立了'婉约’的地位。而赵书的出现,是与时代潮流相感应的,并不偶然。”(见《中国书法思想史》)

作为开宗立派的人物,赵孟頫早年学宋高宗,中年专习“二王”,虞集谓之“楷法探《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谐《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同时对篆、隶、章草等皆苦心研习,晚年又着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传统积淀成就了赵体的辉煌。

赵孟頫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

赵孟頫在“复古”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北宋的蔡、苏、黄、米都以行书著名,沿及南宋,成为时尚,都不太注重楷书。宋亡时他已二十多岁,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元代。在这样的环境里,眼看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日趋衰落,就主张远追晋人,师法二王。不过“复古”只是一种思想和主张,完全恢复到古代是不可能的。赵孟頫师法晋人,实在是在晋人的书法里写自己,是在“复古”的名目下“出新”,这是他成为元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的原因,也是“赵体”书法影响后世远几百年之久的原因。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很多,而且各体都有。以楷书和行书为最。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未署书写年代。真书写得端庄严谨,意在示人以法度;草书用笔温润圆劲,点书精到细腻,结字妍美简静。

赵孟頫人皆称誉之:“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赵孟頫行书《南谷帖》高清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