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秒钟》是张艺谋导演最好的作品之一吗?

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真的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有说这是继他执导的《活着》、《归来》后最棒的一部作品,但我觉得这样说有些夸张了,因为部分“知情人”在解读《一秒钟》时都在谈因“技术原因”删掉的部分情节,亦或影片两年后那一段被他们称为补拍的情节,他们认为在看这部影片前只有了解这些“内幕”,才能真正看懂张导这部影片的精彩。
但我觉得,我们要看的是搬上荧幕后的作品,影片所要传达的讯息应该是故事里而不是故事外,单论这两点来说,《一秒钟》都不应该是继《活着》、《归来》后最棒的作品,这部影片毕竟不是历史大事件或名人传记,它只不过是发生在模糊年代的一段记忆、一段往事。因此,更应该在影片中处理好“知情人”所说的那些删掉的部分情节,只有银幕上的故事完整了才会感动更多人。
我们抛开那些因“技术原因”删掉的情节来解读《一秒钟》,它可以算是一部很奇特的影片,它能把深藏在你心中沉睡已久的一段记忆唤醒。也许,这段记忆不一定就是属于电影中的那个年代,但就这么神奇,思绪会一直停留在那段记忆中。此刻,特别想找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似乎又说不出所以然,那份淡淡的不知该不该称之为“忧伤”的情绪一直缠绕着自己,但想宣泄又找不到出口,就像你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脑子突然短路,明明可以完美收官,可就无法想起最后一句精彩的收官话语。
电影《一秒钟》缺的就是那一句精彩的收官话语,影片讲的是偏悲伤的亲情故事,一般和亲情有关的影片比较容易打动观影者,因为亲情就是藏在心底的一根琴弦,当被人不经意间拨起时,积压已久的情感犹如被风吹起的尘埃,瞬间迷了眼睛。有时候,我们总会把亲情藏在心底,即使落满尘埃也不太想把它拿出来吹吹风,张导的《一秒钟》就像拨动琴弦的那只手,把沉睡的亲情唤醒了,可是他唤醒后就走开了,在观影者酝酿好情绪时就把发泄口堵住走开了,留下的只是悬在空中准备拭泪的手,但泪水早已憋回去了。
从监狱逃出来的张九声追随着送电影胶片的车来到影院,他主要是看电影放映前新闻简报中女儿的影像,因为有人告诉他在新闻简报中看到了他的女儿,张九声为了这短暂的一秒钟的女儿影像,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当放映员范电影对他说:“女儿看完了,你该走了吧?”张九声流着泪望着放映员说:“一秒钟太短,不够。”他看着银幕上争抢着去抗重物的女儿,泪水一颗颗滑落,他像自言自语又似说给范电影听:“她才十四岁,跟大人争什么呢?”可在那个模糊年代,他的女儿没有选择,只有这样做才能摆脱父亲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逃狱的父亲为了女儿的前程只能在新闻简报中看女儿的影像来缓解思念的苦。可是,两年后出狱的张九声没有去找女儿,他又回到当年他看女儿影像的地方,他这次寻找的是当年范电影冒着失职的危险送给他的那张有女儿影像的电影胶片。
最后,一秒钟的胶片有没有找到已经不重要,影片结尾张九声的笑容也可以解释为他已经释然。
但这种开放式结局并不太适合电影《一秒钟》,我们一直坐在影院看着剧情铺垫、铺垫、再铺垫。最后,故事戛然而止,没有高潮,就像烧一壶水,大家都在等水开时的鸣笛声,可谁都没有想到有火才能把壶里的水烧开。
我不想在看一部影片后有疑问还要通过“知情人”告知“是因为减掉了”,也不想在提出影片中两年后张九声为啥不回家还纠结那张胶片,然后“知情人”告知“那是补拍的还有别的版本”。其实,把故事讲完整才最重要,而不是让我通过“知情人”的爆料后,自己把影片缺失的剧情脑补上。
我的观影感受:《一秒钟》虽好,但不是张艺谋导演继《活着》、《归来》后最棒的电影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