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 变革时代的北京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思路

作者:谢盼盼

从五年规划看北京产业发展的过去十五年

从产业发展思路来看,“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北京的产业发展始终注重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协调,“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合,“十三五”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基调,2018年后强调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高端、创新、绿色成为高频词。

表1 北京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产业思路演变

从重点产业选择来看,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基础服务业、现代农业构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面,“十二五”开始现代服务业细化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被单独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表述突出发展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新兴产业。

表2 北京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产业发展重点演变

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十一五”期间注重均衡发展,强调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南北均衡、东进西优;“十二五”期间提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全市产业高地、创新尖峰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在功能区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严格准入标准、强化内涵式发展。

表3 北京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产业空间布局演变

从首都身份与城市功能看北京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全球典型首都的城市与产业定位。纵观伦敦、东京、巴黎、柏林等世界级首都城市,一方面承担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保障城市顺利运转。这些城市的首都定位、城市定位在面向2030的城市发展远景中体现出更加细化的发展。其中,从经济功能来看,走向综合多样,资本枢纽与创新中心兼备,都市化创新集群、创新服务业诞生,新制造回归城市。

表4 世界典型首都城市的城市战略、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发展愿景比较

北京城市功能的演变。城市功能既决定了产业发展结构,也决定了产业发展层级。北京在建设“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具有两类功能:一是承担首都功能,即支撑北京建设首都的核心功能;二是自带城市功能,即支撑北京建设超大型城市所需的基本功能。北京的首都战略定位曾经历了多次演变,在这个调整演进过程中,经济中心的概念逐步淡出。目前,首都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对首都经济功能的淡化,带来了北京产业发展思路从“大而全”转向“有所取舍”,逐渐出现了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思路导向。服务首都功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产业之一,以体现首都城市建设全球产业高地和创新尖峰的位势。

图:北京首都战略定位的演变阶段

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优势

何谓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十九大”报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因此,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构成了对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面。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具有明显现代元素的经济群落,基本逻辑体现为现代的资源禀赋、现代的发展结构、现代的发展形态、现代的组织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价值驱动转变。从现代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其中还可以增加一个“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培育发展,即形成“产业新体系、城市新空间、企业新梯队、服务新平台、要素新供给、发展新生态”的基本逻辑。其中,这个“产业新体系”的“新”,不仅是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引领、以战略产业为先导、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优势产业为补充的新产业结构,还体现在以产业跨界融合为核心的新产业生态。

目前,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五大优势条件:

一是成为全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策源地。根据财新智库和BBD联合发展的中国新经济指数,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北京排名第一,该指数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等10个类别超过140个行业,也显示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下北京全面推进十大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成效。其中,代表智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源头,拥有最多人工智能独角兽、搭建最核心人工智能平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I芯片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零售等垂直应用场景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二是北京成为全球新经济发展高地,独角兽数量世界第二。根据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6-2018的3年北京独角兽企业分别为65家、70家、82家,独角兽企业不论增量、总量、分布行业、总估值、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都位居中国第一且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同时,根据CB Insights的最新研究,2018年美国独角兽156家,其中硅谷大湾区独角兽企业95家,北京超越伦敦、洛杉矶等全球重要科技中心城市,是除硅谷大湾区地区之外,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数量第二大城市。

三是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北京系统性培育前沿技术企业。如中关村2018年出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累计支持金额最高1亿元。中关村从2016年开始面向全球启动前沿技术企业的挖掘和培育工作,每年发掘不少于30家的前沿科技创业企业,连续三年给予不超过500万资金支持,目前已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大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以量子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公布前沿技术企业名录 51 家(2018年)。

四是成为未来城市、未来社会的新技术场景试验场。面向2030,社会进入“微粒社会”时代,技术治理、微治理成为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如2018年海淀区与百度签署合作协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城市大脑”新型城市形态;2019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应用场景建设工作,发布首批10项应用场景清单,在轨道交通建设、医疗服务、节能降耗、水资源利用、智慧城市服务等领域,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五是发挥资源禀赋,打造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区域具有良好创业创新生态是孕育新兴产业、诞生爆发式成长企业群体的核心。北京以重大科研设施引导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以大力发展新型市场化产业组织,构建有活力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以做大科技服务业,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建立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结合点。当前,北京尤其是要“搞活”央企、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以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大企业生态圈作为切入点,破除各类主体间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未来十年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大方向与核心路径

传统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是基于一二三产发展而来的产业管理思维,而当前产业演变规律从分解、融合进入到跨界阶段,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出现在跨界领域。同时,当前全球科技创业浪潮已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到“硬科技”阶段,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虚拟现实、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成为科技创新最前沿。

当前北京已进入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和规划阶段,如何才能面向世界发展形成“洞见未来”的能力,应对产业变革,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我们认为,北京要充分重视国内外对技术预测与未来场景的前瞻研究,坚持“技术洞见+战略布局”的理念谋篇布局。在新的背景下,产业选择的对象和工作重点都将发生巨大改变:一抓产业跨界,跨界的产业生态和创业创新生态成为产业发展的最优环境。二抓科技属性,“硬科技”创新要求企业以前沿技术突破和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形成对新技术的开发、集成及市场应用。三抓数据驱动,数据资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数据驱动”型产业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和数据开放力度。四抓引爆时机,新经济时代新产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企业爆发式成长标志着重大的产业机会,抓引爆时机就是抓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机遇。

对于北京来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打破统计科目依赖、传统分类依赖、工业分类依赖等,坚持产业生态升维。从产业业态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视角,不仅提出全新的产业分类及其细分,还要从产业生态培育的角度,理顺各次产业各类业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聚焦孵化经济、服务经济、龙头经济三大方向,构筑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式创新、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对“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丰富。

孵化经济:是指北京要成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新兴产业、新经济企业的最大孵化器,背后是北京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服务经济:是指北京要不断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集聚科技服务、平台经济、互联网+等领域的大量总部企业、头部企业和行业垂直机构,不断壮大高端、高技术、高辐射的服务业态。

龙头经济:是指北京要具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5G技术与应用、生命科学、石墨烯新材料等一批具有龙头牵引作用的产业类别,体现产业体系发展的未来方向。

从核心路径来看,一方面,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打破边界性的产业类别划分-发展交叉融合的产业生态的总体思路来进行,发展如数字科技产业、智能科技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空天科技产业、文创科技产业等赋能型产业体系,更加强调跨界融合、生态培育。

数字科技产业: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为发展路径,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据三大关键要素,目标发展数字经济形态。

智能科技产业:包括虚拟现实、AI等智能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设施,芯片、传感器、软件等基础性产品,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等应用系统,目标发展智能经济形态。

生命科技产业:以解决“人与地球的关系”的新兴产业,实现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可持续,包括生物医药、精准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农业生物技术等。

空天科技产业:人类开始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太空,深空、深海是各国重点战略布局,如航天航空等。

文创科技产业:泛文化产业,包括创意、设计、影视、游戏、动漫、艺术等不同业态,数字+,内容+趋势。

另一方面,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全面覆盖面向未来的未来产业、面向国家的战略产业、面向首都的平台产业(总部产业)、面向城市的都市产业(功能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技术变革的未来,体现新技术在生命探索、空间探索、人的价值探索等不同层面,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产业。

战略产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主导权之争,有利于解决“卡脖子”技术,具有高精尖发展属性,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

平台产业:体现产业跨界融合、平台属性明显、带动系数高、模式创新活跃,有利于打造产业生态,如互联网+、智能汽车、机器人、5G应用、第三代半导体等。

都市产业:满足北京全球世界城市建设功能和城市发展性质,有利于发挥北京高端资源禀赋,如文化创意、创新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推 荐 阅 读

超越生产函数惯性思维羁绊探索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迈进“智能+”时代的区域经济转型新解法

新经济地理与产业创新生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