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

有个朋友给我感叹,刚出社会的时候踌躇满志,觉得怎么都能打拼出一番事业。一转眼出来10年了,最大愿望就是踏踏实实睡觉,每个月按时发工资,有吃火锅自由的能力。

确实是很多人的常态,什么梦想和理性都在现实中妥协,最终一步步消耗殆尽。

我们是如何一点点变平庸的?

答案可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一点点放弃幻想,到最后变得不敢想象。

如果能因此认清现实,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千万不要在挫折中放弃自己。

01

让人平庸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有句话经常听到“间歇性努力”,平时都能感受到自己某个时间堕落了,再这样颓废下去就完了。

内心也有改变自己的渴望,但是长期没有行动习惯,突然开始努力会遇到很多阻碍。结果往往是晚上信誓旦旦的计划,第二天就又走回原路,到了晚上又开始自责不够努力。

长此以往人就适应接受了这个状态,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

这类的情况,在心理学有个理论叫“习得性无助”

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对狗做了一个著名的习得性实验。

实验开始的时候,把狗关在笼子里,旁边放了一个锋音器,只要发出声音,就对狗进行电击惩罚。

开始的时候狗会到处跑,希望能躲避电击,多次尝试之后发现根本躲不掉,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当狗知道不可能躲过电击后,实验人员就算把笼子打开,再拉响蜂鸣器,狗也不再逃走躲避电击,而只是在电击出现的时候付出呻吟,以求得电击早点结束。

这个实验很残忍,特别是到后期,狗尝试多次后无效,就开始认命,只发出呻吟哀求,让自己被电击的时候好受一点。

这个实验证明的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无助的表现是可以习得学会的。

当所有努力都白费的时候,就放弃了挣扎,哪怕再有新机会也不再去尝试。

在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次次经受打击,经常会让人有很强的无助感,你明明拼了全力,还是没有一个好结果。

失败的次数多了,就慢慢开始放弃,不再去努力追求。

即便真有机会,也不敢再去尝试,于是我们就一点点开始走向平庸。

02

无助感带来的消极心态

经常性的无助感,会给人带来非常消极的心态。

经常会这样想,为什么为努力这么久还没成功?我这么辛苦都得不到回报?

我可能真的不适合成功吧!算了,反正努力也没用!自己在努力又能怎么样?

当人开始接受这种无助感,慢慢会适应,并且给自己找到自洽的逻辑,让自己认可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通一次次的自我论证,试图去证明自己之所以不努力是有原因的,不断暗示自己颓废,平庸的生活是有道理的,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也没用。

有个朋友说自己“认命”了,曾经尝试过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就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价值。

这个其实进入了一种思维误区,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努力就会成功这样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非常努力工作学习,结果还没一个不努力的人收获大,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

我们应该看的是自己这个维度,如果你不努力工作学习,会不会过的比现在好,这个对比才能体现努力的效用。如果不努力过的还不如现在好,这个努力就非常有价值。

跟别人没有可比性,因为大家不再一个基准线,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跟别人比,比过或比不过,都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真正带来改变的是你自己努力得到的价值。

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差,努力也不如别人,就当做自己不上进的借口。

03

做事越来越有耐心

一次次的在尝试中失败,越来越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做的事也没有用。渴望早点得到认可,获得确定性收获,导致越来越急功近利没有耐心。

小时候村旁发大水,大家去河里边抓鱼,开始看到别人抓到一条,自己就很羡慕,也想快点抓到。

越是心急下手力度越大,还没靠近就把鱼吓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抓到的越来越多,就自己毫无收获,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没有能力。

心里憋着一股劲,想抓一条大的来证明自己,快到回家的时间,单只小鱼已经看不上了。

开始冒险去比较危险的地方抓大鱼,结果差点掉下去被河水冲走。

在个人成长中也是如此,特别想证明自己,特别着急想改变自己的人。慢慢会对认认真真做事失去兴趣,他们更喜欢学了就能改变命运的捷径。

每次都觉得找到了人生解决方案,最后都是一场空,也浪费了大把时间。

人越是追求效率,在“质量”上就越难以顾及。

现在有些好学上进的人,被一时浮躁蒙蔽了双眼,对自己的在社会的身份有很强的焦虑感。

导致他们不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真正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热衷于那些“三分钟搞定的技能”,“2小时建立知识体系”这类的演讲和文章。

类似需要时间积累的能力,怎么可能靠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

就好像一个人想减肥,平时不训练,指望吃一粒药就能减肥,这个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只是它的副作用不是你能承受的。

因为过于追求捷径,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04

越来越怀疑学习的价值

堂主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读过的书记不住,学过的知识总是忘记,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懂了,就好像人每天要吃饭,每天要上厕所,吃完有去厕所拉出来,你说人吃饭有什么意义?

这个例子有点土,但是可以很直观的让你理解,吃了就拉,吃了有什么用。

当然有用,虽然没有存在你体内,但是这些食物已经为了提供了热量,帮你长大成人,正因为有新陈代谢,我们才能活这么久。

你可以想象另一个场景,有人说自己每年读300本书,这个像不像一个人一天吃300个包子,都是一次想解决长期积累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人怎么可能一下吸收300个包子,不还是要一天3餐的吃下去,过程把热量留下帮助我们成长。

知识也是如此,食物让你身体成长, 而知识可以让你心理智慧成长。

我们学的东西,读过的书,虽然你感觉忘记了,其实他已经在你身上留下印记。

沉下心来,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虚假的进步。

敢于去做那些见效慢,看上去很简单的原则行事,可能会让自己进步的更快。

做一个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人。

共勉

(0)

相关推荐

  • 《习得性无助》——如何从无力中走出来

    发布时间:2021-07-03 01 习得性无助动物实验背景 1967年,塞利格曼和同事们对狗狗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狗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 ...

  • 小鼠足底电击实验-习得性无助模型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基本实验原理 慢性习得性无助模型是通过反复的.不可避免的对小鼠进行足底电击,使小鼠产生绝望.乏力感和无助感,从而模拟人类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习得性无助模型造模方法 将两只模型组小鼠分别放在穿梭箱两侧, ...

  • 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我们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没有谁穷谁富.谁美谁丑.谁高谁矮的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有人因为长相而自卑,有人因为贫穷而自卑,有人因为 ...

  • 顶流“鲜肉”身材翻车遭群嘲: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605/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644天 前几天,有3位小鲜肉突然因为身材太差,被吐槽上了热搜. 原来,是"顶流"王俊凯.刘昊然.董子健 ...

  • 人有三个惯性,会让你一步步走向平庸

    <懒而不自如> 懒惰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因为懒,你对生活没有要求:因为懒,你对工作没有激情:因为懒,你对身边的人没有期待:因为懒,你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最可悲的是,你竟然认为这就 ...

  • 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作者 l 夏未来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话题下面,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说: 因为对大多人来说, ...

  • 大江湖解局!澳洲赌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共2834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阅读导航 前 言 臃肿的小帕克 肮脏的生意 中国内陆赌徒进口 价值24亿的大象 前 言 消失很久的澳洲赌王,小帕克再次回归公众视线. 然而,相比曾经的意气风发,重新露 ...

  • 你是怎样一步步不自觉走向平庸的?如何才能迅速改变自己?

    你是怎样一步步不自觉走向平庸的?如何才能迅速改变自己? 很多人在每当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常喜欢说,顺其自然就好,听天由命吧. 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今天就能看到自己的明天后天,明年后年五年后,没有波澜, ...

  • 斯坦福开学演讲:不要在不断的优秀里走向平庸

     点左上角CEO管理之道免费订阅本号 历史视频库 历史好故事 视频看历史 William Deresiewicz 本文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威廉·德莱塞维茨在2010年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对新生的演 ...

  • 不要盲目给孩子报班了,半途而废总会走向平庸

    现在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对学习情况是很关心的.当孩子取得了成功,父母会欢呼雀跃,眉开眼笑.当孩子有失误的时候,就开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了.看着父母苍老的身躯,逐渐花白的头发,对孩子大喊大叫 ...

  • 一篇对斯坦福大学新生的演讲 | 不要在不断的优秀里走向平庸

    不要在不断的优秀里走向平庸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William Deresiewicz 译者:MP_Yijia 转自译言 我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当然, ...

  • 吴非:教师是如何走向平庸的

    我在退休时,曾想到,如果说自己的教育经历有什么值得总结,值得对人说一说的,那可能莫过于把自己教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学生. 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