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一定就很能吃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以偏概全的固定思维或是刻板印象被质疑、甚至是被误解的经历,被贴了标签的你当时都是怎么解除误会的呢?

KS准备了三种在日常生活或是职场生涯中比较常见的偏见,希望能让大家有所共鸣。

首先是最常见的地域偏见:北方人必会喝酒、南方遍地矮个子,魔都男人都很小气、四川人都很能吃辣,甚至还有人认为湘西人都会赶尸……往大了说,类似于印度人都喝恒河水,中国人都是大嗓门,英国人都秃头,法国人都长雀斑等也都是些知名偏见了。

再来看看小美的故事。

小美的遭遇是职场中最常见的性别/外貌偏见,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像小美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数不胜数。即使不在职场,仅仅是在校园,文科男和理科女至今为止都还在被人调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职场中,一些额外待遇本身也是偏见的一种,任何额外待遇都是标签化的产物。

是谁规定的胖子一定就很能吃?万一人家就是体质特殊,喝水都会胖呢?万一人家特惨,和图里的小胖一样,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才导致的肥胖呢?

局部视角带来的问题

人们常告诫自己要放下偏见,不要片面化的去理解事物,要有全局观、要理性的看待一切。但最终人们还是在无止尽的对事物下定义、贴标签、甚至是将事物割裂成对立的两面,强行制造绝对性。

聊到这个,就想起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日本小学生和中国小学生看书的微博评论导向,大家品品,细品……

日本小学生看书

图片底下的评论

中国小学生看书

图片底下的评论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此时在笑而不语?“形式主义”是中国教育的固有化刻板印象,批判使人进步这是事实,但从70年代至今,已经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长进吗?

讲述这个问题的漫画也有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这一幅:

不知道你们如何,KS的周遭曾经充斥着对“中式教育”的成见和对“西式教育”的吹捧,以至于我曾一度也在提到“中式教育”后产生无限的恶感。现在有了娃之后,接触到很多早教机构,发现如今的所谓“西式教育”早就被我们所“国有化”。如今你真的能在一个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之间分辨出谁比较优秀吗?

再聊聊电影,KS有一部钟爱的高分电影叫《狩猎》(Jagten):

幼教男主被一名早熟女孩示好,男主委婉的拒绝了女孩幼稚的爱意,却遭到了女孩的恶意报复。女孩散播了男主对其进行性侵的谣言,一日间男主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日后女孩澄清了谣言,都从未减退过人们对他莫须有的恶意。

一个只有几岁的幼女、一个健壮的成年男性,你会选择相信谁?

这部电影成功在于,它主要探讨的并不单单只是“谣言的恶意”,而是更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所谓“道德的恶意”。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道德永远是主观存在的,我们真的可以用一个主观臆断的事物去批判另一个生命吗?《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很棒的台词可以解释这一切,“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可话又说回来,我们都痛恨偏见,却还是对一切都以偏概全。云大周二的课上讲到了“局部视角带来的问题”:

偏见之所以很罪恶却还是能被理解为人之常情,是因为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确实是不同的。人的认知思维,分为显性(explicit)和 隐性(implicit)。一切五感能接触到的、甚至是记忆中固有的,都是显性的认知。而隐性的认知则一定要通过思考才能取得。我们站的立场、看到的事物、包括一些记忆中的概率往往会去破坏我们跳脱出现有局面进行再思考的动力。

形成全局观是艰难的,但又是面临问题时最佳的思维模式。在处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试试,如果站在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敏捷测试从零开始》

教你如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

【扫一扫】

TestOps公众号

微信号 :TestOps

新浪微博:@TestOps官方微博

知乎:TestOps-云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