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何村的私人记忆
好像自己还是那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恍惚就来到了中年。最近因为做不动产证,重修老房子,引发我对家乡小村庄的回忆,写下这些,权当怀念。
一:下何村何氏的前世今生
我的出生地是马涧镇下庄村,原先书面文字的村名是社何,当地人却一直都称下何。据《何氏家谱》记载,“下何”这个地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南宋期间,迁居此地的千三公(1183--1251年)是下何村何氏第一世祖。千三公,又名云龙,字瑞图,行千三,当年跟随堂兄千一公(迁居兰溪莲塘岗村,兰江镇莲塘村始祖)游山玩水,然后在兰江支流---梅溪边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此后下何何氏繁衍不断,生生不息,直到今天。
千三公何云龙及其兄千一公从淳安文昌村(又名富昌村)迁居而来;淳安文昌村始祖何文建(字康成)官至东晋礼部侍郎,永嘉元年,从桐庐分水生仙乡木株村迁至淳安富昌乡文昌村;何文建父亲何瑛(字原达)在223年以佐中郎聘蜀有功,调往睦州分水,食邑五百户,遂居分水生仙乡木珠村;何瑛的父亲何镇因功卓著,被封为世袭牧亭侯(今临安市潜川镇牧亭村);何镇的父亲何腾,东汉晚期著名将领,在汉桓帝(146年-168年)时立了战功,官至武陵太守,讨伐黄巾军时营救过三国东吴帝(孙权)之父孙坚,他迁居於潜牧亭村(今临安市潜川镇牧亭村),后被封牧亭侯。
何腾被公认为渡江始祖,即浙江何氏始迁祖;牧亭侯何腾始祖何允原是战国时期韩国后裔,韩国末代君王安为秦所灭,韩王儿子避难隐姓埋名,改韩姓为何;韩国始祖唐叔虞是周成王(周文王之子)之弟。这就是现在下何村何氏的前世。
何允第四十九世孙即下何始祖,千三公何云龙。从何云龙开始算起,下何村存在历史800多年,繁衍何氏子孙二十七世。
二:下何村家谱状况。
《何氏家谱》一共修了九次:第一次,元朝四世孙何其松(1291-1330)修订;第二次,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二世孙何希开(生1522年,当年56岁)写《何氏家谱》谱后序,同一年,十三世孙何守松(1588—1642,当年30岁)写《何氏家训》;第三次,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十三世孙何守任撰写《何氏重修家谱后序》;第四次,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十七世孙修订;第五次,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修订;第六次,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订;第七次,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修订;第八次,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修订;第九次,2014年由第二十二世孙何和登、何汝生,二十三世孙何余德、何建中、何和根,二十四世孙何轶群,二十五世孙何明良等修订。其中一次和第二次相隔时间最长,跨度近300年。第三次是清朝顺治七年,由十三世孙何守羽、何守思、何守虎等人修订,这一次比较完善,制定了凡例,猜测当时借了何廷秀在朝廷册封的荣光,衣锦还乡,声势浩大。
家谱总体记录比较简略,除了重要人物稍加赞美,普通人物仅仅记录男丁姓名,生卒年月,生几子,葬何处。
800多年间,何氏家族几乎很少出现显赫人物,仅仅在十四世出现一位武官---何廷秀 。家谱记载:廷秀 ,字毓君, 号伟嵩, 官讳龙 ;幼有大志,习孙武策,髫年从戎,都下明朝授守备职。征辽羈北,逮清顺治三年,从征南,累功职,受甲喇将军侯,封答驻杭州二等达哈匕番参领……诰封通仪大夫,荣归故里,沾合族捐俸,置买官堰水渎一条,起自浦界底大地叶边而通梅溪。建造水口观音堂一所,置买腴田四十八亩,以为香火之资。
官堰确有其址,至今还是重要的水利工程,灌溉着横木、东叶、下庄三个行政村的上百亩土地。
除了何氏,下何村里另一大姓氏-----叶氏。据马涧镇下盘山村 《南阳叶氏家谱》记载:第一世叶旵chǎn端七公(系宋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叶梦得四世孙)宋庆元三年自处州青田水南迁居兰溪盘山,长子兆四(第二世)自盘山迁居月坞,为月坞始祖;兆四儿子叶仁(第三世)行亿十四,亿十四孙---叶咨(第五世)自月坞迁东叶,为东叶始祖;第十九世叶良相,繁二公(生嘉靖甲寅年1554年,卒万历丁巳1617年) 创置基业社何大地下溪边立名中叶,于万历己酉年十二月廿二日丑时建造屋,次年三月发荣、发华二子先居焉,后发富、发贵、发元、发成四子同居(南阳叶氏家谱卷23)为下溪边始祖;到二十八世,叶如有, 行燧三十(生道光辛丑1841年,卒民国癸亥1923年)因洪水淹没,于道光年间从下溪边迁居下何,为下何始祖。(南阳叶氏家谱卷32 第8页), 至今,下何村最小被辈分的叶氏子孙是三十四世。
也就是说,下何叶氏经下盘山、月坞、东叶、下溪边(曾被命名中叶)辗转多次才到下何定居。它正式定居下何村不到二百年,远远迟于何氏600多年,但它却是村里第一大姓,总人口300多。遗憾的是,下何叶氏没有单独家谱,都混合在下盘山村总家谱里。
童年时,我在下溪边的菜地看见很多房子的遗址,现在那边变成一片菜地,除了一些坟墓,墙基等遗址遗迹消失。
除了何氏、叶氏,下何村还有蒋、陈、徐、钱、严、项、郑等其他姓氏,但都没有完整家谱。
三、下何村的节日传说。
下何村农历六月十三以前是求雨的庙节,目前演变为亲朋好友走亲戚聚会的节日。
2014年在钱秋荚(1926年生,现93岁),何余德(1931-2014)的口述下,我记录了这样的故事:
某年夏天,下何村久旱无雨,大地龟裂,草木枯萎,田里庄稼奄奄一息。六月十三这一天,天气更为炎热,一位父亲带着七岁的儿子在七畦地里(一个地名)忙农活。没过几分钟,父亲就大汗淋漓,小孩却滴汗不见。为啥呢?原来小孩头上有块乌云在遮挡着,孩子走到哪里,乌云就跟到哪。父亲很是奇怪,就和孩子换了位置,这云也像通人性,仍旧罩在小孩头上。父亲无可奈何,只有徒然地叹气。
小孩忙问:“父亲你为何叹气?”父亲说:“唉,天气这么热,庄稼都没得收了,大家伙都要挨饿了。我希望能下一场大雨呀!”儿子笑了笑说:“下雨还不容易,只要我去田埂上睡一觉就是了,不过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能叫醒我,让我自己醒来,你切切不可忘记。”说完,他就地一躺,转眼间进入梦乡。过不多久,果然空中雷声滚滚,大雨如注。可是孩子还甜甜地睡在那里,一动不动。父亲担心孩子有什么意外,完全忘记了孩子刚才的嘱咐——在他睡觉时千万不能惊动他。他火急火燎地把孩子抱了起来,拼命地喊他,摇他,想弄醒他。他奔跑着,准备回家。不料,这一抱可不得了,一场祸患就此降临了。因为此时孩子正在作法术,肉体虽在,灵魂却早已飞上了天。父亲动了孩子的肉身,灵魂就再也回不来了。在父亲手上,孩子永远合上了眼睛。
孩子死后,被村民尊称为何五法师。为了纪念他,村民把他雕成塑像供奉在下何村的本金殿里。每年六月十三这天,村民们都要敲锣打鼓,用轿子把何五法师从殿里小心翼翼地抬到何氏大厅,杀牛宰羊,隆重地进行祭拜,然后喝酒庆祝。
1949年后,抬轿子的活动消失了,村里仅存本金殿的遗址(现遗址已被建造成居民新房),何五法师的塑像早已荡然无存,何五法师的故事也鲜为人知,但是六月十三作为节日一直流传下来,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备上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好友。
2003年正月,在第二十三世孙何和升(1942年生,现76岁)的妻子徐苏燕(1948--2003)筹备下,人们募捐钱财,准备在下溪边重修何五法师塑像。可惜徐苏燕在塑像未动身猝然离世,后来在徐登国(1955年生,现64岁)等热心人组织下,人们在梅溪边重修了下溪边殿,把何五法师雕塑供奉,六月十三作为他的生日,让后人永远记住他。
四:下何村建筑及其他。
《何氏家谱》记载的何氏宗祠遗址已经荡然无存,原先遗迹已经建造了叶氏新居。何氏大厅三进两天井遗址曾经保留一个小厅,几年前有坍塌的迹象,村干部何建礼在任期间拆掉重修,在原来遗址上建三间一层的楼房,作为村里办丧事用。
原先村里有一古老保存完好的三进两天井叶氏大厅,在1980年代末被大火烧毁;其他老房子或坍塌或失火;现存古老房子(清朝或民国年间)仅一套,有天井、住房、辅房,原属于叶姓,现分属于五户人家。
我出生70年代初期,据了解,近50年来村里人口变化很少,在550人上下波动,最多时候达到580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多位,60岁到70岁一大批,老龄化严重,年纪最大的是钱秋荚老人,今年93岁。
村里百分之六、七十家庭改善了原先逼仄狭窄住房,有原拆原建房,有新建房。总体而言,村容村貌变化不大,19世纪80年代下何村是邻村羡慕的村庄,愿意嫁到这边的女孩挺多。主要是这里地势平坦,不像其他村高高低低凹凸不平;虽然村子紧靠梅溪,但是洪水奈何不了。儿时我们经常哼一首体现附近村庄特点的儿歌:
“下何,下何,屁股撑船;
钱塘、钱塘,蛤蜊当娘;
东叶、东叶,屁股跌斜;
荷塘头、荷塘头,头上绿油油;
近外阳、近外阳,眼睛翻天上;
店坞口、店坞口,白糖惹小狗。”
儿歌的意思,与钱塘、徐宅、东叶、店坞口等村庄相比,下何村的人不怕水。下何村的形状像一只船,村子后面一条河,河后面是山,村前是一大片平整的低洼田畈,万一上游发洪水,河水会绕过村庄向两边分流,下何村足够安全;80年代末期,村民通过柑橘致富,较早装上了自来水,浇灌了水泥路。目前(2019年),与邻村相比,本村经济水平有些落后,没有显赫官员与富贵商人,村民们生活平淡,或打工、或事业编制上班、或种田、或小生意……。
村里一共改了四次村名,第一次宋朝何云龙始祖时叫下何,第二次民国年间改称下河------依据是现在留存有民国年间装订的门牌号;第三次猜测在人民公社(大约1958年)时期改称社何;第四次2016年1月由于行政划分需要-----每个村必须有1600人口-----社何、翁月、荷塘头三个村合并,统一改名下庄村。下庄本来是一个田畈,三个村都在那里有大片土地,故名下庄。
如今,包括我在内的中年人,以及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镇就业、定居,孩子们也大都在城镇上学。熟悉的村庄离我越来越远,就像那些逝去或即将逝去的老人;未来的一天,她也许将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样,消失在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