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挪死,人挪活,臭氧怎么挪?
我们都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为了羞辱齐国,故意找了一个齐国盗窃犯从晏婴面前经过。但机灵的晏婴用柑橘和水土的关系做比喻,暗示这个人在齐国不会犯罪,来到楚国就犯罪了。这也是水土(楚国社会环境不好)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在不同条件(水土)下作用完全不同的现象。比如硝酸甘油,在诺贝尔手里就变成炸药;在医生手里就变成治疗心脏病的良药。再比如今天聊到的臭氧,在平流层中,是抵御紫外线的地球卫士。而在近地面,则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从教科书中就知道,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距离地面大约20~25公里高。臭氧层能阻挡具有强烈杀伤力的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但是,随着人们使用氯氟碳化合物(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如不采取措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短波紫外线会长驱直入照射地面,类似于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事件将会再次上演。那么,氯氟碳化合物等物质是怎么消耗臭氧层的。文字表述太复杂,直接看图。看到了吧,氯氟碳化合物(氯氟烃)中的氯自由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不断将臭氧分解成氧气。所以,人类非常重视臭氧层破坏问题,签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共同合作,禁止氯氟碳化合物(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治理消耗臭氧层物质,是全人类共同解决问题的又一个经典范例。我国也出台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列出了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禁止生产、使用和排放。一共8类96种物质光荣上榜,具体可看《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一方面,我们在联合全人类保护臭氧层;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极力预防和控制地面的臭氧污染。为什么要做这看似矛盾的事情呢?原来臭氧在臭氧层保护地球,是做好事;在地面呢就伤害人类,是做坏事。臭氧具有强氧化性,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多了,常用于杀菌消毒。一旦吸入人体,会对细胞造成损害,引起上呼吸道炎症,造成中枢神经中毒、头晕头痛、眼睛失明等健康危害,搞不好还会出人命。所以,我们要治理臭氧污染。同样是在教科书中,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是经常拿出来鞭尸的环境污染事件。伦敦烟雾是硫酸型烟雾,通过控制燃煤排放,削减二氧化硫的排放,基本能得到解决,顺便还会减轻酸雨的影响。但是洛杉矶烟雾,是光化学烟雾,造成污染的成分和原因非常复杂,用文字叙述很繁琐,还是看图吧。看图,首先浓度变高的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一次污染物,它们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也可能来自工厂的有机溶剂挥发和燃料燃烧。然后,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和光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其它二次污染物。比如醛类、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图中醛类浓度升高和PAN产生表明生成了一些二次有机污染物。我们今天的主角臭氧,则是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的氧化物的统称)、碳氢化合物和空气混合后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形成大概就是这样,要控制臭氧,就要控制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PAN和臭氧是相伴相生的,消除了臭氧,也意味着消除了PAN。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十四五”已经来临,二氧化硫不再作为总量控制指标,保留氮氧化物指标,新增挥发性有机物指标。这说明一方面硫酸型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PM2.5下降明显;另一方面臭氧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作为臭氧前体物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要进行总量控制。对于氮氧化物的防控比较成熟,主要是控制燃烧条件,减小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比如采取低氮燃烧技术。另外就是末端治理,比如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氧化后吸收法等。而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就比较麻烦了。为了控制臭氧污染,环保人士把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都改了。挥发性有机物原来是用蒸汽压和沸点来定义的,现在是看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来定义的。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源头太多、太散,投入的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率之比太高。要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原料替代和废气收集是关键,还有就是改进末端治理的技术,力求治理效率高、成本低、运行简单。目前挥发性有机物的末端治理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生物法等,可是每种方法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怎么不如意?先说吸收法,吸收讲究的是相似相溶,极性与极性相溶,非极性与非极性相溶。水是极性的,挥发性有机物大多数是非极性的。所以,水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溶解度不高,没有多少吸收效率。什么,你说用汽油去吸收挥发性有机物!汽油的挥发量更大呀!再说吸附法,活性炭啦,沸石分子筛啦,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吸附剂饱和之后怎么处理?以活性炭为例,如果选择自己再生,就需要用到蒸气加热,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园区都有条件使用蒸气的。更何况,再生脱附出来的浓缩气体还是要处理啊。如果选择定期更换,这些废活性炭就是危险废物了,要按危险废物管理,成本很高的。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流程图,黑色代表吸附流程,蓝色代表再生(脱附)流程,绿色代表吹扫(烘干)流程再说燃烧法,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通常不高,烧不起来。添加辅助燃料吧,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减风增浓吧,作用有限,而且成本高,操作复杂。还有就是安全问题,搞不好会爆炸。把有机废气引入锅炉?还是那句话,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园区有锅炉;真的引到锅炉,搞不好会爆炸。最后说生物法,首先,微生物很挑食的,不是什么挥发性有机物都吃的。然后,微生物必须生活在水里,挥发性有机物要先溶进水里,这又面临前面吸收法相同的问题。最后,微生物进食速度很慢,这就要求有机废气的烟气停留时间较长,不然污染物还没被微生物摄取就排走了。这样,做出来的处理设备大得惊人,不是企业所能承受的。正因为挥发性有机物的末端治理不尽如人意,所以人们寄希望于原料替代和废气收集。但是,有机溶剂等原料替代之后,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和卖相?废气收集要求的密闭措施和近距离的集气罩,会不会影响员工的操作?还有收集系统出现泄漏点怎么发现,怎么处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像大型石化和化工企业那样搞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这么麻烦,要不不管它了,直接把近地表的臭氧收集起来,送到臭氧层去得了。
开玩笑的啦!
臭氧,作为强效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各类消毒。哦,我家的消毒碗柜用的就是臭氧。先不聊了,我先看看我家的冰箱有没有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要是冰箱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能够消除消毒碗柜产生的臭氧,我是不是有望领诺贝尔奖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