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救急,中医趋之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一直是治疗慢性疾病或调理身体的,其实中医对于急性病的诊治历来都是举足轻重的,晋代名医葛洪《肘后救急方》可谓是中医急诊的经典巨著,晋唐时期的孙思邈《千金方》专门列举了“备急方”,几乎所有门类疾病都论述了救急的措施。我个人在临床上使用针灸和中药治疗急性疾病也屡屡奇效。
比如急腹症中的肠痈疾患,在西医一般要消炎后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中医却可以使用针灸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救治。我还记得在我读大学期间,暑假回家,父亲因为饮食不注意急发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向右侧蜷曲身子,明显的急性阑尾炎的症状,故而按照中医肠痈论治,给予针刺:合谷、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麦氏点、阑尾穴,因为救治及时一次而痛止,配合中药调理两周至今未见复发。
黄某,女,32岁, 2017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产后右下腹痛2日,经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来诊治。因为患者处于哺乳期,不愿意使用西药或手术,怕影响哺乳,故而选择中医治疗。患者因为产后气血不足,乳汁欠缺,家人给予补品炖服,因为饮食不能及时消化积聚肠腑,腐化损伤肠膜而成肠痈,诊断为:肠痈(脾胃湿热、气血不足证),故而给予针灸:合谷、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麦氏点,配合中药。
因为患者产后,脾胃失于运化,故而药食摄入都不容易被吸收;气血不足,故而针刺激发经气稍微缓慢,经过三日痛止,一周后才得以痊愈。
张某,男,52岁,2008年6月15日初诊,因和家人吵闹生气后心胸部位绞痛,气短而喘,头目眩晕胀痛,面色、口唇、舌质均发紫,乏力懒行,小便不能自禁。此乃心绞痛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胸痹(气滞血瘀证)。立即给予针刺:合谷、内关、通里、太渊、太冲、巨阙、心俞、膈俞、太阳、百会、涌泉、素髎及耳背静脉刺血,配合中药:瓜蒌30克、薤白12克、三七6克(末,冲服)、檀香10克(后下)、降香10克(后下)、郁金30克、赤芍30克、石菖蒲12克、蒲黄10克(包煎)、五灵脂12克(包煎)、鸡血藤30克、炒枣仁15克(打碎)、麦冬10克(去芯)、柴胡12克、丹参30克、太子参30克、桂枝12克、黑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打碎)、桃仁10克(打碎)、红花10克(后下)、刺五加30克、柏子仁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一次即好,后期中药巩固服用两周,未见再发。
田某,32岁,2017年2月,因拖地用力不当而致急性腰扭伤,在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要求拍片诊断和住院治疗,患者在拍片后确诊为急性腰扭伤,弯腰曲背被搀扶着来我处进行治疗。这种急性腰扭伤给予针灸治疗一般一两次即可痊愈,越早治疗,痊愈越快。当即给予针刺:后溪、委中、病痛处夹脊穴和腰痛点,针灸后给予手法推拿,适当的给予正脊(搬法正骨),一次而愈。
高某,48岁,2017年,秋月,脑栓塞中风左侧面瘫调治一年余,复感外邪急发右侧面神经麻痹。对于面神经炎所以的口眼歪斜之面瘫一般首选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痊愈率越高。给予针刺对侧合谷、病侧地仓透颊车、风池、牵正、太阳透颧髎、足三里等穴加电针,针后手法推拿,然后艾灸半小时左右。给予中药通络牵正方: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秦艽、防风、鸡血藤、当归、川芎、白芷、黄芪、天麻、地龙、钩藤、羌活、石菖蒲、葛根、升麻、乌梢蛇、白芍、炙甘草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经调治一周而右侧恢复正常,左侧脑中风后遗症仍在治疗中。
李某,女,8岁,在学校上学期间因同学患水痘被传染,头面、腹部出现零落水痘,到我处就诊。水痘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乃病毒性疾病病种之一,如果没有注意隔离容易大范围传染。给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板蓝根、贯仲、金银花、连翘、重楼、白鲜皮、羌活、荆芥、防风、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蒺藜、芙蓉叶、黄芩、蝉蜕、僵蚕、乌梅、甘草等,水煎内服外洗,内服一日后告知水痘退下。劝她继续外洗,使用五日以巩固调理而愈。
陈某,女,51岁,因下楼时分神扭伤脚踝,损伤筋骨,跛行而来,局部瘀肿,不敢用力。给予针灸绝骨、解溪、三阴交、太溪、照海、对侧内关、对侧合谷、对侧列缺、对侧手三里等穴,瘀血局部刺络拔罐放血,并给予手法推拿,外敷加味双柏散:黄柏、扁柏、大黄、泽兰、薄荷、骨碎补、山栀子、白芷、冰片、落得打(积雪草),共为极细末,凡士林或蜂蜜调糊外敷患处,纱布固定,日一换。次日可以下地走路,继续外敷调治,一周后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