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的公众号
2016年4月底,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毕业笙歌的鼓瑟交响中,一把拓荒的锄头扛在了肩上。每一次写文发文前都会暗自想一想,你当初做这个公众号为了什么,过程给了出发答案,原因已无法说明,但每一篇文章都感到:这是我生命的真实记录,绝对不能敷衍和懈怠。
就这样,500天过去了。事是做给自己的,甘苦自知,收获也含蕴其间
2016年暑假,我尝试了录制了十四期“洪苇读诗”,从选诗到录音到剪辑合成,排版推送,在摸索中自己竟学会了基本的音频剪辑制作。精选的13首诗背后的故事,在朗读时刻进了我的心里。每周五晚上的“洪苇读诗”成为一个很好的栖居小港,闲暇时翻出来,在诗意的清风明月里,给自己放个假。
2016年10月,适逢陈超先生逝世2周年,借助自己的公众平台我发起了为期7天的“陈超诗歌周”活动,“一首诗、一篇文、一种纪念”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怀念一个诗人,追忆一个时代,怀念诗人,寄予哀思,召唤来着,传递诗魂。诗歌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很多人眼含着热泪转发着文字,同时我也收到了先生的好友弟子从远方发来的稿件。作为一个受先生影响的普通学生,以着一个微弱的方式,接过先生手持过的这盏渔火,不求传播四海,但思以兹永念。
2017年2月份,根据学校安排,担任文科班班主任。开学伊始,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要每周给我的孩子们写一封信。作出决定来容易,坚持下来很难,每周一封信,这让我原本不多的个人时间显得更加逼仄,写给每一个孩子,这让我对自己的文字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懈怠。
每周一封信,从2017年2月,除去中间放假休息如今已是第十五封,情感的潜移默化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知道一切正在慢慢生成,像春风融进绿水,鱼儿会逐渐感受。
《每周寄语(四)班级十条》
如今我在一点点触碰到我们彼此间越来越多的默契,我也能体会到孩子们善良而向上的成长,像他们在教师节送给我的礼物“厚厚的一本祝福”,我写个孩子们的是一封信,孩子们给我的是一本情,就像我在课堂上播下的是一粒种子,在未来长成的是一棵棵参天大树。
坚持的力量在逐步显现,我也在用行动告诉我的孩子们,相信执着的力量。眺望光阴之眼,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他们的翅羽足够丰满,飞往远方;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我们的故事雕刻成一段美丽的过往。
同时我也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思考着我的班级管理理念,制度育人,文化育人之外,情感的育人的道路呼之欲出,在每周的寄语里,我在和我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生,时刻不能忘记手中的笔,因为用心写下的文字将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旗,无论能否妙手著文章,既然选择了这份白纸黑字的事业,就无法释怀这肩头愈渐模糊的道义。就像我很敬佩的一位同行王开东老师在公众号里的自我勉励: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常赞歌,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所以我也写下了一些性情激扬的作品,诸如面对捷报频传的高考乱象所写的《孩子,你不需要什么喜报》,2017年9月3日张家口暴雨而写的《大雨如注,我们均是风雨飘摇之一苇》,教师节面对着被道德绑架的老师们不平则鸣而写的《教师节!我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读罢这样的文章,习惯我的文字的读者会很惊诧,因为我的文章多数比较温情,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像《孩子,你的高中该如何度过?》《孩子,你为什么要学语文?》《孩子,你为什么要参加军训?》《孩子,你为什么不能谈恋爱》《仰山之高,慕水之善》《我听见生命在拔节》。
理想,情怀,温度,是我做公众号不变的三条标准,但我一直也在提醒自己,没有现实的理想只是妄想,没有真心的情感会葬送情怀,没有态度的温度比毒鸡汤更加可怕,所以我坚持每一篇创作的质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理想有真实的关照,让情怀来自于真情的流露,让温度饱含真挚的态度。
从没想过这个号会做多大,但我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孔子所说的: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于是,500天过去了,关注的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数千人;我也在风雨兼程中一路走来,拓展着这片属于一个理想主义教育者的田野。
500天,近200篇推送,30余万字。每一个黎明,都是黑夜对地球的亲吻;每一个感动,都是感性对理性的一次放纵。
我在用我的笔写下我想说的话,传递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的声音。
今天是2017年9月20日,故事还在继续,我正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