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味道|蕲春县横车镇胡正学散文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要变天了,人晕乎乎的老是犯迷糊,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一觉醒来,有点口渴,刚好手边上有几个屋后邻居刚从门前的树上摘的桔子,我一口气吃了三个,两个稍微有点甜的,一个是特酸的。两个有点甜的吃起来和买的不一样,总略带一些刺激的酸味,所以吃惯了街上桔子的小孩们都不大爱吃,但是我喜欢;正是这个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几乎没什么可吃的。刚刚分田到户没两年,每到秋季,放学回家时肚子饿的咕咕叫。幸好能从自家地里挖出来一些红薯(土话:苕。与傻同音,所以大人们老说是大傻吃细苕),一人一个抱起来就啃,老香老甜了。
那时,地里的红薯、田里的荸荠、菜园子种的萝卜,这些就成了我们所有的零食和饭后甜点。只有到了过大年时才能吃上一些葵花籽和自家种的花生,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总是吃不够。
后来,不知道是谁从外地拉来了好多桔子苗,有条件的家庭都买了一些种在菜地旁或者门前屋后,希望自家孩子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美味又营养的水果。所以把肥料给的足足的,盼望着快点长大结果。
一晃两三年时间就开花结果了,开花时和油菜花一样都要喷施硼砂好挂果。小花凋谢留下了像绿豆大小的颗粒,随着时间,它慢慢的长大就变成了青色的桔子。等不急的孩子们偷偷的摘了一个揣在怀里,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迫不及待的扒开皮儿,尝尝鲜儿,好酸啊!酸的直摇头,但是还是全部都吃的光光的。一个个虽然嘴里酸,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这些桔子即使到了秋天,都黄了,还是比不上现在街上买来的那么甜,甚至还有些苦苦涩涩的味道。但是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而且总有一些人在三更半夜来偷偷的摘了一些去尝尝。
如今的桔子,皮薄、汁多渣少,而且非常美味,满大街都是。而这些老桔子树上满满的挂着都是黄黄的桔子,确无人问津。但是我还是蛮喜欢的,厚厚的皮扒开,掰开一瓣放进嘴里,刺激的酸味里参杂着一些甜味,厚厚的渣子有些搁嘴,但是充满了天然的桔子香味,这就是我无法忘怀的童年的味道……
作者简介
胡正学,蕲春县横车镇许岗村四组人,41岁,躺在床上35年,小时候6岁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医学上叫(全身免疫缺陷性疾病)。胡正学虽然命运不幸,但他性格坚强,数十年来,他躺在病床上,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许多文化知识,学会了写作,学会了上网。目前,他正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学习平面设计知识和网络客服工作,努力掌握谋生技能,以减轻七十多岁老父亲的负担。胡正学先生被许多人称为蕲春县的当代保尔·柯察金(前苏联盲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触动,
请别忘了点赞哦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