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清代那些“大禹”们治理水患的足迹

古代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而清代这座治理九河肆290年历史衙署一一保定清河道,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保定古城西南隅,准军公所以东,今兴华路北,有一组造型优美、格局独特、地方风味十足的衙署建筑,这就是清河道署。在中国境内,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江苏徐州、四川阆中等地都存在着不成组群的道台衙署遗址,而保定清河道署则是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

清河道署占地4300平方米,面积不大但建筑精致、布局严谨,整个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西路由花厅和两进院落组成,这路宅院属于道台的内宅。中路沿全长160余米中轴线纵向布置,从前至后分别是大门、垂花仪门、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共四进院落,这里是道 台的办公区。其中大堂至三堂院均为一正房两厢房的布局,正房(北房)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侧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正厢之间有庑廊相连。各院落两侧均开便门,以便进出。东路跨院只有一进院落,是幕僚居住的地方。整个衙署共有大小建筑18栋,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

.保定古城近山傍水,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是一片西北有涞(水)易(水)巨浸、东有大面积河、湖、淀、泊的脊地,古有“北四水环,南五水绕”的记载。北四水指雹(瀑)河、 徐河、漕河、平河,南五水即一亩泉河、方顺河、唐河、沙河、滋河

清王朝初建,保定府连年遭遇连年大雨,“九河泛滥”、“大水决堤”,这类记载,在有关方志中常有记载。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为此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派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仍管河务。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诞生。 .

.. ....由于清河道署的设立,保定水患消减。“群泉涌,河纵横”,保定城中“水之占城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清代水运发达,无论是直隶总督还是清河道台,一年中夏季在天津办公,冬季回保定办公,日常事务,乘船往来。 清河道就是分巡道,始设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管理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隶州。并监管直隶境内的苑家口(今霸州城东南十八里)以西、北京以南诸河。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

清河道署是清河道台的办公之所,历史内涵丰富,清代清河道员在历史上多为政清廉,有所作为。据记载,整个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员在此任职,其中有方观承、周元理、刘峨、周馥、杨士骧等9人直接升任为直隶总督。

保定是畿辅首善之地,清朝时,保定驻有直隶总督署、保定府署、清苑县署三级政权机关,也就是说省、市、县三级衙门同在一城。不仅如此,保定城内还驻有清河道署等一批省级职能机关及各级衙门,那时保定有民谚,“三十六座庙,七十二座衙”,足见昔日清代保定府衙门林立的景象。但如今,整座古城只剩下直隶总督署、清河道署两座清代衙门了。

(0)

相关推荐